麻洪香
摘 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教育教學的變革與時代的融合更為密切了,作為科學學科的教師要想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開展工作,就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研究、反思,然后總結(jié)出適合于學生發(fā)展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在極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能夠以新課程改革的思想來指導教學,也能夠提升學生能力發(fā)展水平,促進他們知識和能力的雙向提升。
關(guān)鍵詞:科學;新課改;教育;研究
科學學科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在學校的學習和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讓他們能夠有認識生活、改造生活的能力,這樣才能在遇到問題后快速解決問題,而且這對于他們以后走出校門、走向社會也是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的,科學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教師必須要對課程教學提供保障,然后再進行課堂教學,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才能顯著提升,而且也有助于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令學生在學習中提升能力。
一、教師應該作為課堂教學的保障,而不是中心
1.老師應該是科學課程中學生學習的支持者
在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大多數(shù)教師將自己置于絕對權(quán)威地位,將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強加于學生。他們認為自己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教育活動的領導者和執(zhí)行者,而學生則是絕對服從者,只能成為傾聽者。這樣的教師角色定位,不僅影響教師的自我成長,而且影響學生的未來發(fā)展,使學生對科學探索失去興趣。因此,在科學課程中教師作為課堂的支持者是要為學生提供多方面支持的,不僅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儲備的后盾,也是學生身心健康的保障,更要為他們提供某些學習資源。因為學生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探索心理,所以他們特別愿意擺弄物品。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材料可以激發(fā)他們積極探究欲,使他們的探究過程更有意義。首先,我對學生的關(guān)心、尊重和接受,以及對學生自發(fā)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支持、肯定和鼓勵;還必須敏銳地掌握學生的問題、困難和需要,學生的思想傾聽、接受和感受。學生的觀點和興趣往往與教師的觀點和興趣不同,在這一點上,我及時給予肯定。接受和支持學生的觀點和意見將使他們感到安全。此外,由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其自我表達能力相對較弱,掌握能力較差。
2.教師應當是科學課程中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合作者
教師應該在科學課程中營造一種民主的氛圍,讓學生覺得老師是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的親密伙伴,學生和老師溝通的時候要有話說、敢說,增進師生關(guān)系。在探索性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應一起搜集素材和制定學習活動計劃。因此,我在教學的時候尊重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融入他們,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而不是凌駕于他們之上,在這種氛圍下教師與學生的關(guān)系更近了一步,學生學習起來才能更加放松,才能在遇到問題后主動向老師請教。
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熟練地駕馭課堂
1.為課堂教學做好充足準備
作為教師,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備課,備課是教學的開始,教師要在教學開始之前進行知識、學生、課堂的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正確駕馭知識和處理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將要揭示的思想和方法;其次,在講解教學內(nèi)容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掌握科學思維方法的應用和背景。綜合考慮和分析本學科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確保在揭示教學理念的過程中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解《物質(zhì)的變化》這章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對學生學習的水平和課程的整體安排有一個了解,這樣才能根據(jù)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來安排教學內(nèi)容,一般實例的編排,且舉例子的過程也要符合學生內(nèi)心發(fā)展,對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幫助。
2.以探索教學為主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為學生學習提供一定的空間,在探究的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在科學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和能力也才能得到發(fā)展,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并有效地使用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小學科學教師應始終注意給學生滲透教學思想和方法,引導學生自覺總結(jié)科學概念和方法。此外,還必須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轉(zhuǎn)化觀念。
例如:我們在研究《熱脹冷縮》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弄一個塑料袋,里面裝滿酒精,放在熱水盆中,隨著溫度的升高帶內(nèi)的氣體開始膨脹,袋子變大,然后再用冷水澆在袋子上,袋子變小,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研究熱脹冷縮的原理,而且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動手探索的樂趣。
新課程改革以后學科教育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作為科學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找尋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一切圍繞學生進行活動,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而且對于老師來說也能養(yǎng)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習慣,對于自己教學水平的提升也是一種幫助,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對于學生能力也是一種開發(fā),也使素質(zhì)教育工作和新課程改革工作得以落實。
參考文獻:
[1]王明麗,喬可欣,張玉磊.新時代環(huán)境下淺談學校科學課與校本課程活動開展的相互融合:掘港鎮(zhèn)小學階段科學課程學生探究活動化改革心得[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版),2018(20):135-137.
[2]蔡鳳玉,賈桂明,劉東江.主題背景下學習性體育活動與角色體育活動有效融合初探:以農(nóng)村中小學體育學科教學為例[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版),2018(10):135-137.
[3]宋光明,趙竹欣,楊麗敏.新時代新發(fā)展,農(nóng)村中小學科學課程活動規(guī)則制定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黎平縣某幼兒園為例[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版),2018(2):186-18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