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敏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yī)院ICU,江蘇 南京 211300)
感染性休克又叫膿毒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臨床綜合征。此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有文獻報道稱,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高達50%以上[1]。重癥監(jiān)護室(ICU)是醫(yī)院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主要科室。為了提高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其預后,應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在本文中,筆者對南京市高淳人民醫(yī)院ICU收治的4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此類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的效果。
將南京市高淳人民醫(yī)院ICU收治的4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的入院時間為2015年 2月至2018年3月。這46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感染性休克的診斷標準,均存在意識不清、呼吸淺快、心音低鈍、血壓下降、皮膚濕冷、發(fā)紺、尿量減少等臨床表現(xiàn)。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與研討組。在參照組患者中,有男13例(占56.52%),女10例(占43.48%);其年齡為47~75歲,平均年齡為(62.93±5.09)歲。在研討組患者中,有男14例(占60.87%),女9例(占39.13%);其年齡為45~77歲,平均年齡為(62.45±5.1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在兩組患者入住ICU后,對其均進行對癥治療,方法是:對其進行抗感染、液體復蘇、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強心、防治腦水腫、改善微循環(huán)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2]。在此期間,對參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對其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用藥護理、呼吸道護理及病情觀察等。對研討組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方法是:1)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組長為ICU的護士長,組員為ICU的的責任護士。組長與組員共同學習進行集束化護理的相關知識,全面掌握集束化護理的定義、先進性、實施方法、改進措施等。小組成員總結并分析以往對感染性休克患者進行護理時存在的問題和常見的護理風險事件,并以集束化護理、感染性休克等為關鍵詞檢索網絡數(shù)據(jù)庫,運用循證醫(yī)學的方式找出有循證基礎的護理措施,然后在結合本科室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為患者制定科學的護理措施[3]。2)落實各項護理措施。(1)病情觀察。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心率、中心靜脈壓、意識、瞳孔、呼吸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每隔10~20 min為其測量1次血壓,每隔2 h左右為其測量1次肛溫。將患者的中心靜脈壓保持在50~120 mmH2O之間,將其平均動脈壓保持在65 mmHg以上,將其血氧飽和度保持在90%以上。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血糖水平的變化情況,將其血糖水平保持在8.3 mmol/L以下。密切監(jiān)測其24 h液體的出入量,并做好記錄。(2)用藥護理。在對患者進行病原菌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前,先遵醫(yī)囑使用廣譜抗生素對其進行治療。在對其進行病原菌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后,根據(jù)試驗的結果遵醫(yī)囑使用抗菌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對其進行治療。若患者血紅蛋白的水平低于70 g/L,立即遵醫(yī)囑為其輸注濃縮紅細胞,將其血細胞比容控制在30%以上[4-5]。若患者發(fā)生酸中毒,立即遵醫(yī)囑應用堿性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在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密切觀察其心率和血壓,一旦發(fā)現(xiàn)其心率低于30次/min,應立即通知醫(yī)生進行處理[6]。(3)吸氧護理。在患者出現(xiàn)呼吸抑制或呼吸困難的癥狀時,立即安排其進行鼻導管吸氧或面罩吸氧。在吸氧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并詳細記錄其各項血氣指標。及時清除患者口鼻內的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在必要時,遵醫(yī)囑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與機械通氣。(4)安全管理。部分感染性休克患者可出現(xiàn)躁動的癥狀,因此需加強對其進行安全管理。將患者床旁的護欄加高,以防其墜床。對其輸液的肢體進行保護,以防針頭脫出。對于存在肢體顫動癥狀的患者,用約束帶對其肢體進行約束。妥善固定患者身上的各類管道,避免其管道出現(xiàn)彎折、扭曲或脫出等情況。(5)進行營養(yǎng)支持。遵醫(yī)囑為患者留置鼻胃管,為其輸注腸內營養(yǎng)劑??刂坪媚c內營養(yǎng)劑的輸注速度和輸注劑量,避免患者發(fā)生胃潴留。在為患者輸注腸內營養(yǎng)劑時,應將其床頭搖高30°左右,以防其發(fā)生胃內容物反流。另外,將營養(yǎng)劑的溫度保持在39℃左右。避免因營養(yǎng)劑的溫度過高燙傷患者的胃黏膜,或因溫度過低而使其發(fā)生寒戰(zhàn)。(6)預防并發(fā)癥的護理。對于留置導尿管的患者,定期為其更換尿袋,每天清潔其會陰部2~3次,以防其發(fā)生泌尿系統(tǒng)感染。定期為患者吸痰,以防其發(fā)生肺炎。另外,定期為患者翻身,并按摩其下肢,以防其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在患者的足跟、骶尾部等易發(fā)生壓瘡的部位下放置軟墊,以防其發(fā)生壓瘡。
顯效:經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其意識恢復,且未出現(xiàn)并發(fā)癥。有效:經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其意識恢復,但出現(xiàn)了輕微的并發(fā)癥。無效:經治護,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減輕,其意識未恢復,且出現(xiàn)了嚴重的并發(fā)癥。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治護后其休克癥狀改善的時間及入住ICU的時間。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組患者與研討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分別為65.22%與86.96%,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護效果的比較
接受治護后,參照組患者與研討組患者休克癥狀改善的平均時間分別為(10.25±2.81)h與(6.23±1.31)h,二者相比,P<0.05。接受治護后,參照組患者與研討組患者入住ICU的平均時間分別為(5.82±1.87)d與(3.81±1.41)d,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治護后兩組患者休克癥狀改善的時間及入住ICU時間的比較(±s )
表2 治護后兩組患者休克癥狀改善的時間及入住ICU時間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shù) 休克癥狀改善的時間(h) 入住ICU的時間(d)參照組 23 10.25±2.81 5.82±1.87研討組 23 6.23±1.31 3.81±1.41 t值 4.523 4.732 P值 <0.05 <0.05
感染性休克是臨床上常見的危重癥。革蘭陰性菌是誘發(fā)感染性休克最主要的病原菌[7]。感染性休克患者多半入住在ICU。有研究指出,對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提高其療效,改善其預后[8]。本研究中,研討組患者在接受集束化護理后,其治護的總有效率高達86.96%。這與文獻報道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集束化護理是指運用循證護理的方式將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護理措施集合起來,使護理人員能夠為患者提供最為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從而提高患者身心的舒適度,促進其早日康復的一種護理模式。近年來,集束化護理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且其成效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認可。
綜上所述,對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可顯著提高其療效,縮短其休克癥狀改善的時間和入住ICU的時間。此方法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