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齊,周 云
(甘孜州藏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四川 康定 626000)
消化性潰瘍是指發(fā)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潰瘍。胃潰瘍常發(fā)生在老年人群中,而十二指腸潰瘍常發(fā)生在青壯年人群中。有研究表明,與胃潰瘍的發(fā)病率相比,十二指腸潰瘍的發(fā)病率更高[1]。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潰瘍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臨床實踐證實,消化性潰瘍不僅會引起消化道黏膜糜爛,還會侵襲其胃腸粘膜周圍的血管,從而導致其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泮托拉唑對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進行治療。泮托拉唑為第三代質(zhì)子泵抑制劑。本文主要對比使用不同劑量的泮托拉唑對重癥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期間甘孜州藏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收治的84例消化道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將這84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4例,女18例;其年齡為48~75歲,平均年齡為(57.5±3.5)歲;其病程為4~13年,平均病程為(9.6±2.8)年;其中,胃小彎潰瘍的患者有17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患者有21例,其他部位潰瘍的患者有4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2例,女20例;其年齡為51~73歲,平均年齡為(56.1±4.9)歲;其病程為3~12年,平均病程為(8.9±2.9)年;其中,胃小彎潰瘍的患者有18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患者有20例,其他部位潰瘍的患者有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中華醫(yī)學會《消化性潰瘍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版)》中關于消化道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2)患者消化性潰瘍出血的Forrest分型為Ⅰ型與Ⅱa型。其排除標準是:1)患者合并有心、肺、肝、腎等臟器的嚴重性疾病。2)患者對本次研究所用的藥物過敏。3)患者因上消化道腫瘤破潰導致其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4)患者因合并有門靜脈高壓導致其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5)患者因使用非甾體抗炎類藥物導致其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3]。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胃鏡檢查,明確其上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對其進行擴充血容量、輸血、補液、保護胃黏膜等常規(guī)治療。此外,告知患者臥床休息,進食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的食物等。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使用40 mg的泮托拉唑進行治療。泮托拉唑(生產(chǎn)企業(yè)為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20066227,規(guī)格為40mg/支)的用法是:將40 mg的泮托拉唑加入到100 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隔12 h滴注一次。為觀察組患者使用80 mg的泮托拉唑進行治療。泮托拉唑的用法是:將80 mg的泮托拉唑加入到100 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隔12 h滴注一次。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5 d。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其胃粘膜內(nèi)的pH值。采用胃管法對兩組患者胃粘膜內(nèi)的pH值進行檢測[5]。將患者的臨床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這三個等級。1)顯效:治療后,患者的上消化道在72 h內(nèi)停止出血,其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生命體征平穩(wěn),其上消化道無再次出血的跡象。2)有效:治療后,患者的上消化道在第4~5 d停止出血,其生命體征穩(wěn)定,其上消化道無再次出血的跡象。3)無效:治療后,患者的上消化道仍在出血,其病情甚至在加重,需對其進行手術治療。評估兩組患者上消化道停止出血的標準是:1)患者無嘔血、便血和黑便。2)患者血紅蛋白的水平恢復正常。3)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wěn)。4)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正常。5)患者進行糞便隱血檢查的結果為陰性。6)患者進行胃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消化性潰瘍有所好轉,其上消化道無再次出血的跡象。
使用SPSS19.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n(%)]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胃粘膜內(nèi)pH值為2.0~4.0的持續(xù)時間及其胃粘膜內(nèi)pH值為4.1~6.0的持續(xù)時間均更短,其胃粘膜內(nèi)pH值>6.0的持續(xù)時間更長,P<0.01,詳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不同區(qū)間的胃粘膜內(nèi)pH值持續(xù)時間的比較(h,)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不同區(qū)間的胃粘膜內(nèi)pH值持續(xù)時間的比較(h,)
組別 例數(shù) 胃粘膜內(nèi)的pH值為2.0~4.0胃粘膜內(nèi)的pH值>6.0觀察組 42 24.76±1.68 36.16±4.37 59.35±6.23對照組 42 36.41±2.84 45.26±8.35 38.52±4.67 t值 22.88 6.26 17.34 P值 <0.01 <0.01 <0.01胃粘膜內(nèi)的pH值為4.1~6.0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潰瘍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有研究表明,當胃粘膜內(nèi)pH值>6.0時,人體內(nèi)血小板聚集及血漿凝血功能所誘導的止血作用才會發(fā)揮作用[6]。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對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進行治療。泮托拉唑是一種新型的質(zhì)子泵抑制劑。該藥可選擇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細胞,抑制胃壁細胞中H+-K+-ATP酶的活性,使壁細胞內(nèi)的H+不能轉運到胃中,從而抑制胃酸的分泌。有研究表明,泮托拉唑具有作用部位準確、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少等特點[6]。本次研究的結果說明,與使用40 mg的泮托拉唑相比,使用80 mg的泮托拉唑對重癥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更好,可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