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軍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人民醫(yī)院,江蘇 睢寧 221200)
結腸癌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該類腫瘤多發(fā)生于直腸與乙狀結腸的交界處。結腸癌的發(fā)病率居腸胃道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的第3位[1]。進行手術是臨床上治療結腸癌的常用方法。傳統(tǒng)結腸癌根治術和腹腔鏡下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都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手術。對結腸癌患者進行傳統(tǒng)結腸癌根治術,易使其病情復發(fā)[2]。對該病患者進行腹腔鏡下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可有效地降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提高其術后的生存率[3]。為了進一步探討用腹腔鏡下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間徐州市睢寧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30例結腸癌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結腸癌的診斷標準。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10例,女性20例;其年齡為51~74歲,平均年齡為(62.1±5.0)歲;其病程為2個月~2年,平均病程為(1.5±0.2)年;其中,癌灶位于左半結腸的患者有20例,位于右半結腸的患者有10例;其中,腫瘤的分期為0期的患者有6例,為Ⅰ期的患者有11例,為Ⅱ期的患者有6例,為Ⅲ期的患者有7例。
這些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腹腔鏡下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根據(jù)患者病灶的具體位置對其進行相應的手術。對癌灶位于左半結腸的患者進行手術的方法是:為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使用安爾碘溶液消毒患者腹部的皮膚,在其手術部位鋪上無菌巾。為患者建立人工氣腹、觀察孔及操作孔,探查其腹腔。確定患者腹腔內的臟器無明顯的異常后,將其大網(wǎng)膜及橫結腸推向頭側,將其小腸推向右腹腔,顯露其腸系膜的根部及腸系膜下動脈的根部,剝離該處的淋巴結。沿著主干分離左側結腸動脈和乙狀結腸動脈的第1、第2分支。在腸系膜的根部夾上一枚hemo-lock夾,在腸系膜的遠端夾上一枚hemo-lock夾,切斷兩枚hemo-lock夾間的血管。清掃腸系膜根部的淋巴及脂肪組織。用超聲刀切開乙狀結腸和盆腔交界處的黃白交線腹膜,進入Toldt間隙。沿著左側髂總動脈的表面游離腹膜。切開腹膜后,顯露左側的輸尿管和生殖器的血管、神經(jīng)。沿著左側結腸旁溝將腹膜向上游離至脾區(qū),切斷脾結腸韌帶。向右沿著胃網(wǎng)膜的左血管弓切開胃結腸韌帶,直至橫結腸中段右側,將胃結腸韌帶的內側向上游離至橫結腸中血管根部左側的分支處。在該處夾上hemo-lock夾后,切斷該處的血管,并清掃該處的淋巴及脂肪組織,離斷結腸中的血管。繼續(xù)向左側離斷結腸系膜,直至裸化腸管。沿著胰腺的下緣切斷結腸系膜的根部。在屈氏韌帶的外側暴露結腸系膜下靜脈,離斷屈氏韌帶根部的結腸。在患者下腹部的左側做一個長5 cm的切口,逐層切開該處的皮膚及皮膚組織,直至其腹腔,取出癌灶。在橫結腸的近端離斷橫結腸的中段,在橫結腸的遠端離斷乙狀結腸的上段,在橫結腸的遠端置入吻合器,并進行縫扎。在橫結腸的近端套入管狀吻合器,在橫結腸的遠端進行吻合處理,退出吻合器,確保吻合圈完整,并將吻合圈包埋在漿肌層,關閉結腸的殘端。進行手術后,對患者的手術部位進行徹底的止血,使用常規(guī)方法關閉其腹腔,在其左結腸旁溝處放置引流管。對癌灶位于右半結腸的患者進行手術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手術前準備、麻醉、建立人工氣腹、建立觀察孔和操作孔、探查腹腔的方法與癌灶位于左半結腸的患者相同。探查患者的腹腔后,其腹腔內的臟器若未見明顯的異常情況,將其大網(wǎng)膜及橫結腸推向頭側,將其小腸推向左腹腔,顯露其腸系膜的根部及腸系膜上血管的主干。將后腹膜沿著腸系膜上血管的方向剪開,清掃前方的淋巴及脂肪組織,顯露該處的靜脈。在十二指腸水平位置的下方顯露回結腸血管的主干。使用hemo-lock夾夾閉回結腸血管的主干后,將回結腸血管的主干離斷,進入Toldt間隙。使用超聲刀分離回結腸的血管,向頭側顯露十二指腸及胰腺的頭部,暴露結腸右側血管的主干。用hemo-lock夾夾閉結腸右側血管的主干后,將結腸右側血管的主干離斷。將結腸血管向右側游離至右結腸旁溝側的腹膜處。提起橫結腸系膜,沿著結腸中血管左右分支的空隙打開橫結腸系膜。游離橫結腸系膜,使橫結腸系膜匯入腸系膜上血管的根部。使用hemo-lock夾夾閉腸系膜上血管的根部后,將腸系膜上血管的根部離斷。由胃結腸韌帶中分向右,沿著胃網(wǎng)膜右血管弓外將胃結腸韌帶游離至幽門處胃網(wǎng)膜右血管的根部。使用hemo-lock夾夾閉胃結腸韌帶后,將胃結腸韌帶離斷。繼續(xù)向右側離斷肝結腸韌帶,向下沿著腹膜黃白線離斷右側的腹膜,使右側的腹膜與內側的Toldt間隙相通。在患者右中腹經(jīng)腹直肌擴大輔助孔至6 cm。經(jīng)此切口在體外整塊切除位于橫結腸中段右側15 cm的末端回腸及附屬腸系膜血管的淋巴及脂肪組織。在體外對回腸、橫結腸的殘端進行吻合,關閉結腸的殘端。手術后處理的方法與癌灶位于左側結腸的患者相同。
1)顯效:手術后,患者腹痛的癥狀消失,其腸胃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其各項實驗室指標有明顯改善。2)有效:手術后,患者腹痛的癥狀、腸胃功能均有所改善,其各項實驗室指標有所改善。3)無效[4]:手術后,患者的手術效果未達到上述標準或其病情在惡化??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手術后,記錄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及病情的復發(fā)情況。
進行手術后,這些患者手術的總有效率為80%(24/30)。詳情見表1。
表1 這30例結腸癌患者進行手術的效果
進行手術后,這些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6.7%(2/30)。詳情見表2。
表2 這30例結腸癌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進行手術后,在這些患者中,病情復發(fā)的患者有1例,其病情的復發(fā)率為3.3%。
近年來,人們的飲食習慣逐漸發(fā)生變化,結腸癌的發(fā)病率隨之逐漸升高。早期結腸癌患者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中晚期結腸癌患者可出現(xiàn)腹脹、消化不良、排血便、排粘液便等癥狀。不同發(fā)病部位的結腸癌患者的臨床癥狀也有所差異。癌灶位于右半結腸的該病患者右半結腸的腸腔較大,其糞便呈液狀,其癌灶多為潰瘍型或菜花狀。此類結腸癌患者的癌灶若潰破出血,可繼發(fā)感染,可出現(xiàn)腹痛、大便性狀改變、腹部可觸及腫塊、貧血等癥狀。癌灶位于左半結腸的該病患者左半結腸的腸腔較細,其大便干硬,其癌灶多呈浸潤型表現(xiàn),易出現(xiàn)急慢性腸梗阻。
結腸癌患者若未及時接受治療或治療的方法不當,可在短時間內死亡。臨床上對該病患者主要進行手術治療。在進行手術后,常對該病患者進行放療或化療。腹腔鏡下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是臨床上一種新型的治療結腸癌的手術方式。該手術強調確保結腸癌患者結腸系膜的完整性,可有效地避免其癌細胞出現(xiàn)擴散。在對結腸癌患者進行腹腔鏡下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時,手術的視野良好,層次清晰,可充分暴露其手術血管的根部,增加手術中對其癌灶周圍的淋巴結進行清掃的數(shù)量,進而降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對結腸癌患者進行傳統(tǒng)手術,只能部分清掃其癌灶周圍的淋巴結,并且手術操作易將其癌細胞擠壓、擴散至周圍的組織,使其手術后病情的復發(fā)率增高。研究發(fā)現(xiàn),與對結腸癌患者進行傳統(tǒng)手術相比,對其進行腹腔鏡下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可提高其陽性淋巴結的清掃率,降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腹腔鏡下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