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新疆方棋是一項深受各族百姓喜愛、簡便易行的民間競技活動,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新疆分布較為廣泛,主要分布于烏魯木齊、吐魯番、昌吉等地。2007年3月1日,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文化廳公布了第一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10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新疆方棋成功入選。方棋從最初的田間地頭的娛樂項目逐漸走以賽事活動的形式面向大眾,旨在讓更多的人了解方棋。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網(wǎng)絡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方棋的熱情減弱,而年長的愛好者相繼去世,方棋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本研究以新疆第九屆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方棋項目為研究對象;以本屆運動會方棋參賽選手和裁判長等相關負責人為訪談對象。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以“新疆方棋”“方棋”分別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對方棋、新疆方棋的起源、傳承保護、發(fā)展現(xiàn)狀等材料進行搜集整理。
2.2.2 訪談法
根據(jù)提前準備好的訪談提綱,與本屆運動會方棋的參賽選手和裁判長、副裁判長等4位相關負責人進行訪談,并做好相關記錄。
韓春英(2007)在《新疆方棋—亟待保護和研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文中指出:方棋始于明朝(1368~1644)年間,發(fā)祥地位于現(xiàn)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地區(qū),后經(jīng)陜西、甘肅傳入新疆;新疆方棋在幾百年的發(fā)展歷史中,不斷融入其他棋種的特點,因此是研究我國其他棋種的實證資料。
李婧陽(2015)在《新疆方棋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提道:新疆方棋是新疆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是維系我們民族的文化身份,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學習新疆方棋,不僅對全民健身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還很好的保護并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1]
劉秀峰,亞夏爾(2008)在《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疆民間方棋進入學校體育的探析》一文中提出:新疆方棋是一項內涵豐富、棋理深奧的民間傳統(tǒng)體育棋類項目,是一種智力運動;新疆方棋具有良好的素質教育功能,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產生潛意識的超越意識和競爭意識,;在校園中傳播和弘揚新疆民間體育傳統(tǒng)體育方棋活動,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發(fā)揮棋類的教育作用。[2]
潘義田,丁萬錄(2008)在《簡論回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方棋的文化內涵及其推廣價值》一文中簡述了方棋的發(fā)展歷史;以及方棋流行的兩點原因:簡單易行,不受器械、場地的限制;其次,方棋是西北地區(qū)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中人們典型的娛樂方式。在文中,潘義田還提出,方棋是一項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娛樂方式,是促進民族交流的良好形勢。[3]
3.1.1 新疆方棋的起源
新疆方棋又稱“下方”,關于新疆方棋的來源目前還沒有準確的定論,主要有以下兩種解說:新疆方棋由寧夏、甘肅的方棋演變而來,相傳清朝軍隊進入新疆,帶來了寧夏、甘肅一帶的方棋,故而后來產生了新疆方棋;諸葛亮的八陣圖演變而來。
3.1.2 新疆方棋的棋盤
新疆方棋與寧夏、甘肅等地的方棋不同,新疆方棋的棋盤由最開始的“橫七豎八”演變成現(xiàn)在“橫七豎七”,即七條橫線七條豎線四十九點構成。新疆方棋是一項十分接地氣的民間草根項目,棋盤沒有固定的形式,可畫在田間地頭、刻畫在紙上、也可畫在布上隨身攜帶,本屆運動會的棋盤采用紙板的材質,進行比賽。
3.1.3 新疆方棋的棋子
下方雙方共執(zhí)49枚棋子,一方25枚,一方24枚。故先下方者無形中就占據(jù)了優(yōu)勢,但方棋是一項謙和、睿智的游戲,很多方棋愛好者都會讓對方先下。在民間,方棋的更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形式:有羊糞蛋兒、石子、樹枝、圍棋子等;方棋的棋子、棋盤沒有標準的規(guī)定,本屆民運會比賽的棋子是用圍棋棋子代替。韓春英在《新疆方棋—亟待保護和研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提道:下方棋用不著什么專業(yè)的設備和器材,鄉(xiāng)村礦業(yè)可以隨地取材,因陋就簡,甚至羊糞蛋都可以用來做棋子。[4]
方棋不像圍棋那樣高深莫測,規(guī)則簡單、極易入門;與中國象棋相比較,方棋無需認識車馬炮、文盲和知識分子同樣可以一決高低。由此可見,新疆方棋是一項易學難精的民間智力活動,并且方棋不受時間、地點、年齡、職業(yè)等因素的影響。
3.2.1 本屆民運會參賽的選手
本屆民運會方棋比賽共有4支隊、34人參賽。通過采訪了解到,新疆方棋自上一屆民運會開始進入賽場,本屆是二屆。參賽的選手沒有年齡、性別的限制,本屆參賽選手年齡最小28歲,最大63歲,可謂是老少同臺競技。新疆方棋不是某一個民族的項目,它深受各民族的喜愛,本屆民運會參賽的選手主要以維吾爾族和回族居多;新疆方棋的選手很少有專業(yè)選手,均是來自各地區(qū)的業(yè)余愛好者,以伊犁代表隊為例,5位參賽選手均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在生活中這些參賽選手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退休職工,有的是農民,但在方棋的比賽場上并沒有因為職業(yè)而分離他們,相反,競技場上一片和諧的景象。
3.2.2 本屆民運會方棋比賽的裁判
本屆民運會新疆方棋裁判員共計12人,10男2女,年齡最大的裁判82歲(退休職工),年齡最小的裁判37歲(大學教授)。裁判員主要來自于烏魯木齊、伊犁、吐魯番等地的方棋愛好者,因考慮到新疆的地方政策、并未保障語言交流順暢,裁判員均有各地州的文體局推薦。在比賽開始的前,均進行了為期3-4天的相關培訓。
3.2.3 本屆民運會方棋比賽與以往比賽的不同之處
本屆民運會是方棋正式成為民運會比賽項目的第二屆,由于方棋各地下法不同,本屆民運會,新疆方棋比賽采用《新疆方棋規(guī)則》和《積分編排方法》,對方棋比賽中的下子、移子、吃子等規(guī)則進行了明確的要求。通過與裁判證交流了解到,以往的方棋比賽不管是街道辦事處舉辦的小型比賽還是新疆民運會上的大型比賽,均采用三盤制定勝負。而本屆民運會則采用兩盤制定勝負的規(guī)則,采用該規(guī)則即使得比賽結果更公平公正同時也節(jié)省了比賽的時間。此外,本屆民運會方棋比賽除了在規(guī)則上更加完善、標準之外,對于參賽隊員本身也有要求。參賽選手衣著要整潔得體,在賽場內不得大聲喧嘩。賽場內不得抽煙,比賽結束后要在主席臺簽字方可離開??此坪唵蔚淖兓瑢崉t代表著方棋的進步。
從本屆民運會新疆方棋的參賽情況來看,參賽選手以男性為主(此次比賽全為男性),年齡段劃分如表1所示:
表1 參賽選手年齡劃分表
本屆民運會新疆方棋的參賽選手年齡主要集中在40-69歲,20-29歲年齡段僅1人,這說明方棋愛好者趨于“老齡化”。對于新疆方棋這一民間草根兒項目來說,缺少年輕血液。通過采訪裁判長了解到,新疆方棋的愛好者大部分為中老年人,年輕人甚少。由于現(xiàn)在網(wǎng)絡發(fā)達、網(wǎng)絡游戲的誘惑較大,使得年輕人對下方的興趣減少;此外快節(jié)奏的生活,難以使得年輕人靜下心來細細把玩、琢磨下方。
新疆方棋比賽組織方式分為官方組織和民間自發(fā)組織。其中大部分方棋比賽是由官方組織。新疆方棋官方比賽規(guī)模較大、比賽規(guī)則嚴謹、比賽制度嚴肅,一般由烏魯木齊市體育局、烏魯木齊市體育協(xié)會、新疆方棋協(xié)會承辦,并給各地(州)、縣的負責人發(fā)出書面比賽規(guī)程,各參賽隊在領隊的帶領下按比賽規(guī)定的程序參賽。民間自發(fā)組織的新疆方棋比賽,是新疆方棋愛好者自發(fā)舉行,一般情況下,民間組織的比賽規(guī)模較小、比賽以娛樂為主,選手具有雙重身份,即:既是參賽選手又是比賽裁判,每位愛好者都可參與其中、享受方棋帶來的樂趣。隨著新疆方棋進入民運會、烏魯木齊市運動會,同時在自治區(qū)體育局和烏魯木齊市體育局的關注和管理下以及新疆方棋協(xié)會的努力,新疆方棋的發(fā)展更加規(guī)范化、標準化。
表2 新疆方棋比賽舉辦情況
通過在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與方棋的愛好者交流得知,現(xiàn)在下方棋的人越來越少了,等到冬天冷了、下雪了,沒有合適的地方下方,那玩兒方棋的人就更少了。在烏魯木齊下方棋的地方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烏魯木齊市的人民公園、二道橋、二毛等地,以及米泉區(qū);下方棋的人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而且也都是業(yè)余愛好者,并沒有經(jīng)過專門的訓練,多數(shù)人也沒有參加過正規(guī)的比賽。通過詢問,這些愛好者當中有一部分人并不知道方棋有正規(guī)的比賽,也不清楚方棋已經(jīng)成功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以及有傳承人這些情況。
可見,這樣一項民間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方棋越來越少的人關注它的發(fā)展、傳承;只是部分方棋愛好者憑借自己的一腔熱血喜歡、愛好著,讓方棋還繼續(xù)存在著。
3.4.1 群體傳承方式
群體傳承是指在一個文化圈內或者是在一個族群的范圍內,眾多的群體共同參與傳承同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5]新疆方棋的群體傳承主要體現(xiàn)在民俗活動中。四年一屆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民族運動會,各地州的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等等。新疆方棋作為少數(shù)民族運動會的競賽項目,常常出現(xiàn)在比賽中。高手之間的切磋常常吸引眾多的觀眾觀看,這在無形之中對新疆方棋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3.4.2社會傳承
社會傳承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拜師學藝,徒弟在師傅傳授記憶的過程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技藝的形式傳承下去;第二種就是沒有拜師,通過經(jīng)常觀看方棋愛好者下棋自學成才。
(1)新疆方棋作為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關于方棋的歷史記載、傳承發(fā)展的資料較少;通過實地走訪,發(fā)現(xiàn)這一民間智力娛樂項目的發(fā)展比較遲緩,雖然方棋協(xié)會、當?shù)卣跋嚓P部門會舉辦方棋比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方棋的發(fā)展,但對于放棄的傳承與推廣還是不夠的;
(2)新疆方棋的傳承方式比較單一,對于傳承人的關注、保護力度較小,使傳承保護工作的開展比較困難;
(3)新疆方棋的愛好者隊伍較小,并且趨于“老齡化”,不利于方棋項目的持續(xù)發(fā)展,方棋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面臨著尷尬的處境。
(1)將方棋引入校園,融入到學生的校園生活中
學校是最好的傳承地,也是最好的保護地。將方棋帶入學校,聘請方棋的專業(yè)人士對學生講授方棋知識,開展方棋活動,培養(yǎng)更多的方棋愛好者;同時鼓勵學生在學校里成立方棋協(xié)會,使更多的人認識了解方棋,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或者某幾個民族。這樣,以學校為中心發(fā)散式弘揚方棋文化。
(2)鼓勵方棋俱樂部的設立。方棋俱樂部主要面向非學校的社會人士,由政府和興趣班共同管理。這樣可以使方棋愛好者有專門下方的場所,不再受春雨夏曬、秋風冬雪的影響;同時也可以讓想學習的人積極參與其中。同時,還可以在俱樂部之間舉行方棋比賽,既增加了下方棋的樂趣也對方棋進行了宣傳。
(3)政府及相關部門給予高度的重視。政府應加大對方棋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宣傳,增加比賽的次數(shù)、逐步提高比賽的質量,讓方棋多多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線中、生活里。同時,政府應加大對方棋的經(jīng)濟支持,以提高方棋愛好者參與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