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加運
(文山學院人文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新聞采訪是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在發(fā)現新聞的前提下,如果沒有新聞采訪環(huán)節(jié),就不會實現寫作新聞和編輯制作新聞。作為培養(yǎng)準新聞工作者的各大高校,在培養(yǎng)新聞學專業(yè)學生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新聞敏感能力,怎樣提高學生的新聞采訪能力,讓學生掌握扎實的新聞采訪技能,是所有任課教師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新聞采訪與寫作》是2019年教育部新出版20種馬工程教材之一,要求各高校任課教師參加“馬工程重點教材培訓”專題,執(zhí)行“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要求,吃準吃透馬工程教材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內容[1]。要求各任課教師將課程分為兩部分(新聞采訪、新聞寫作)進行教學,每部分2學分36課時,一共4學分72學時。新聞采訪就是第一部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必修課程,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新聞采訪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基本技能,使學生能獨立、從容地完成各種類型的采訪活動,實現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實際應用。顯然,作為新聞學專業(yè)技能實踐課的新聞采訪,單靠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法,是無法滿足當前新聞傳媒大變局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的。在課堂教學上,既實現知識的傳遞灌輸,又有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兩者兼得,需要何種教學方法呢?
項目教學法是近年來高等職業(yè)教育中運用的一個比較有特色的教育方法。項目教學法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針對專業(yè)所對應的工作崗位職業(yè)能力進行培養(yǎng)目標的設定,并通過對這個崗位職業(yè)能力的解析來進行學習領域(課程)的設計,最終通過多種項目教學方法、手段的實施來完成既定培養(yǎng)目標[2]。其本質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學生在任課教師指導下,去尋找完成既定項目的方法和途徑,最終完成項目任務,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在實踐操作中提高某一種職業(yè)技能。
任課教師在確定教學項目之前,要吃透《新聞采訪與寫作》這本書,是首席專家羅以澄、丁柏銓、張征等編寫的馬工程重點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9年1月出版發(fā)行。教育部規(guī)定全國所有開設新聞傳播學類專業(yè)的高校,今后要統(tǒng)一使用該教材。同時,任課教師要結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參考多家教材觀點,打破傳統(tǒng)教材的章節(jié)結構特點,在開課前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項目內容,如,項目一:采訪前準備;項目二:現場觀察;項目三:采訪中提問;項目四:記錄、驗證;項目五:提煉新聞主題;項目六:時政動態(tài)新聞采訪等。在每個項目里,要設計若干問題,才能讓學生操作項目時有章可循。
任課教師在開課初,將所任教班級進行分組,便于今后教學項目的正常開展。以班級50人為例,可設為12個小組,每個小組4人為宜,保證每組的男女生人數平衡。每個小組推選出1名組長,負責跟任課教師溝通聯絡,安排本小組完成項目任務。每4人為1個小組,在組長安排下各司其責,既分工又合作,可避免人多出現推諉扯皮情況。要求各個小組在上課時,集中在臨近區(qū)域,便于討論實施。
組織項目實施,是任課教師引導班級各個小組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實施過程包括:一、布置項目內容。任課教師首先對某一具體項目作講解,然后通過PPT展示項目要求,要求各個小組合作完成既定任務。二、小組討論。在各個小組組長的組織下,本組成員進行討論,協商解決問題方法。三、小組合作實施。各小組組長根據本組的最終討論結果,具體動手完成項目任務。四、小組成果展示。各小組推選1人,將本組的項目結果或成品,向全班同學展示。五、教師點評。任課教師在各個小組討論實施展示過程中,全程跟蹤觀察,最終進行點評,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錯誤并加深印象。
任課教師要求各小組課后修正完善本組的項目成品提交,作為期末成績考評依據。新聞采訪的期末成績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平時項目成績的累加,占總分的50%;第二部分是提交新聞采訪策劃案,占總分的50%。這種考評方式,注重對學生平時綜合素質的訓練與指導,以任務為引領,用崗位任務的完成質量來考核學生新聞采訪能力提高程度,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完成項目任務過程中得到體現和升華。
新聞采訪是一門實踐技能課,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法,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谡n程性質的應用性,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才能達到預期培養(yǎng)效果。因此,項目教學法的“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從而達到讓學生帶著項目來學習、在實踐操作中提高新聞采訪能力的預期培養(yǎng)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