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彥,祝艷凌,熊波
(東莞市東城醫(yī)院,廣東東莞 523007)
多數(shù)心血管疾病發(fā)展至終末期可引起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較長,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慢性心力衰竭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尋找早期診斷和預后評估方法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點問題[1]。正常QRS波群的命名是最早應用心電圖學的Einthoven于1903年予以命名。QRS波時限代表心室心肌傳導時間。心肌的傳導性為心肌的電生理特性之一。心肌的傳導性取決于心肌細胞的結構特點和電生理特性。腦鈉肽(BNP)多數(shù)由心室肌細胞分泌和釋放,當心臟疾病患者心功能不全時,心室壓力會逐漸升高,從而加速BNP大量釋放入血。因此臨床研究[2]認為BNP大量釋放與患者的心功能下降密切相關,可作為慢性心力衰竭的輔助診斷手段。本研究將對QRS波時限延長結合BNP在慢性心衰的診斷及預后評估中的作用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NYHA心功能分級II級-IV級,II級86例,III級84例,IV級30例。根據是否發(fā)生主要心臟不良事件(MACE)分為MACE組(n=64)及非MACE組(n=136)。其中,MACE組中男性28例,女性36例,年齡50歲-75歲,平均年齡(59.3±3.0)歲;病程1年-18年,平均病程(6.7±1.4)年。非MACE組中男性56例,女性80例,年齡52歲-76歲,平均年齡(57.9±3.1)歲;病程1年-16年,平均病程(6.6±1.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2.1 納入標準 全部患者均被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分級II級-IV級;主要的原發(fā)病包括高血壓、冠心病、擴張性心肌病等;全部患者均同意配合資料收集。
1.2.2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腫瘤等重大疾病者;合并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心臟瓣膜病等基礎疾?。缓喜⒙宰枞苑渭膊?、氣胸者;既往精神病史者;無法配合資料收集者。
1.3 治療方法及分組 所有入組患者均須經規(guī)范的強心、利尿、擴管、抑制心肌重塑治療;同時根據患者心力衰竭病因和相關癥狀進行對癥治療,以期達到最好的療效。如合并呼吸衰竭的心衰患者給予吸氧,必要時給予呼吸機無創(chuàng)輔助通氣治療來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礙,有感染者給予相應的抗感染治療。根據QRS波群寬度,將心力衰竭患者根據QRS時限分為QRS時限<100 ms組即第一組,QRS時限100 ms-119 ms組即第二組,QRS時限≥120 ms組即第三組。觀察患者預后。
1.4 檢測方法 患者心電圖QRS波時限采用日本光電ECG-1350P心電圖機進行測定,即入院后接受檢測,走紙速度25 mm/s,心電圖振幅10 mm/mv,通過12導聯(lián)同步描記法對QRS波時限進行測量。利用改良Simpson單平面法計算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參數(shù)均從同一心動周期來取,計算3個心動周期的平均值;入院1周后評估患者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EVDD)、左心室重量分數(shù)(LVMI)和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于入院后第2天清晨抽取患者靜脈血3 mL,將其放置在肝素抗凝管中,并均勻混合,通過4oC離心機進行血清分離,通過(羅氏)Roche cobas e601對BNP進行檢測。
1.5 觀察指標 入院1周后評估患者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EVDD)、左心室重量分數(shù)(LVMI)和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對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QRS波時限和BNP水平變化進行比較分析。療效判定:預后效果理想:患者心衰、呼吸困難癥狀完全消失,NYHA心功能分級改善提高2級以上,可平臥,聽診檢查雙肺部濕啰音基本消失;預后不良:患者心衰、呼吸困難、聽診肺部濕性啰音基本無改善,NYHA心功能分級改善提高低于2級;經搶救治療無效或死亡。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采用SPSS 21.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Mean±SD)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有明顯差異。
2.1 兩組患者心臟超聲指標比較 MACE組患者LVMI高于非MACE組,而LVEF低于非MACE組,且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LEVD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BNP和心電圖指標比較 MACE組患者BNP、QRS波時限、QTcd等指標均高于非MACE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各QRS時限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第一組患者治療后,效果理想和改善患者明顯高于第二組和第三組,而不良者明顯低于第二組和第三組,且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二組患者治療后,效果理想和改善患者明顯高于第三組,而不良者明顯低于第三組,且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心臟超聲指標比較(Mean±SD)
表2 兩組患者BNP和心電圖指標比較(Mean±SD)
表3 各QRS時限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xiàn),死亡率高,如何及時做出準確診斷是搶救的關鍵。隨著人們對心力衰竭患者病理生理的深入了解,HF患者的癥狀顯著改善,壽命延長,但是HF的診斷、預后判斷及危險分層仍然是我們目前尚未解決的一大難題。QRS波時限是一個簡便而實用的臨床指標,其時限延長可能是心肌梗死或冠心病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3,4]。1962年Dye等[5]首次提出,隨著心衰患者病情發(fā)展,心臟收縮功能減退,心電圖會出現(xiàn)P-R間期延長、QRS波增寬和QT間期延長等電活動異常。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血漿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判斷HF患者預后和進行危險分層的重要指標[6],并且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糖尿病患者心電圖QTc間期明顯延長,QRS波呈現(xiàn)明顯寬波,是預測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危險因子[7-9],但目前有關利用QRS波時限延長聯(lián)合BNP診斷HF患者病情并進行預后預測的相關研究并不多見,且結果迥異。
有研究對120例心力衰竭患者研究發(fā)現(xiàn),舒張性心力衰竭(DHF)以及收縮性心力衰竭(SHF)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級、左室功能(LVEF)和患者BNP水平以及QRS波時限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關系,采用寬QRS波結合BNP水平評估心衰患者病情、預測預后是可行的。本研究結果顯示MACE組患者LVMI高于非MACE組,而LVEF低于非MACE組(P<0.05);兩組患者LEVD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ACE組患者BNP、QRS波時限、QTcd等指標均高于非MACE組(P<0.05)。第一組患者治療后,效果理想和改善患者明顯高于第二組和第三組,而不良者明顯低于第二組和第三組(P<0.05);第二組患者治療后,效果理想和改善患者明顯高于第三組,而不良者明顯低于第三組(P<0.05)。提示心力衰竭預后不良患者QRS波時限延長、血清NT-pro BNP增高,對心衰患者預后進行預測、指導臨床治療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心力衰竭患者易發(fā)生心肌缺氧、缺血癥狀,寬QRS波聯(lián)合BNP用于心衰患者病情診斷和預后預測具有較高的臨床研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