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勇 多麗麗
1 遼寧省大連市中醫(yī)醫(yī)院 外科骨B病房 (遼寧 大連 116013)2 遼寧省大連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九療科 (遼寧 大連 116023)
內容提要: 目的:探討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與傳統(tǒng)甲狀腺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臨床效果比照。方法:將2017年5月~2018年3月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90例作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對照組施行傳統(tǒng)甲狀腺手術,觀察組施行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結果:觀察組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手術實施時間、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24h切口疼痛程度、切口美容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手術前兩組甲狀腺功能評分接近,P>0.05;手術后觀察組甲狀腺功能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概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行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效果好,可更好改善甲狀腺功能評分。
甲狀腺良性腫瘤在臨床發(fā)生率較高,一般是采取手術治療方式[1]。本研究分析了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與傳統(tǒng)甲狀腺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臨床效果比較,報告如下。
將2017年5月~2018年3月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90例作研究對象進行分組,觀察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齡31~71歲,平均(53.02±5.11)歲;病程4個月~12年,平均(2.67±1.61)年,腫瘤直徑1~3cm,平均(2.32±0.44)cm。單發(fā)甲狀腺良性腫瘤35例,多發(fā)甲狀腺良性腫瘤10例。
對照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32~71歲,平均(53.14±5.15)歲;病程4個月~12年,平均(2.64±1.62)年,腫瘤直徑1.1~2.8cm,平均(2.36±0.41)cm。單發(fā)甲狀腺良性腫瘤34例,多發(fā)甲狀腺良性腫瘤11例。兩組一般資料可比性好。
對照組施行傳統(tǒng)甲狀腺手術,在常規(guī)術前準備之前,麻醉師進行氣管插管進行全身麻醉。將患者置于仰臥位,并在胸骨上方2cm處進行橫切口,長度為6~8cm。用超聲手術刀處理血管,分離腺體,完全暴露甲狀腺腫瘤,然后根據(jù)腫瘤的大小數(shù)量和位置切除腫瘤。切除后,縫合殘留的甲狀腺組織,完全縫合止血,并放置引流管。檢查手術器械,逐層閉合切口。在手術期間移除的腫瘤未經(jīng)受快速冷凍病理切片以識別腫瘤的性質。
觀察組施行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開放手術治療。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沿著前胸骨上的皮紋形成約2cm的彎曲切口,并且皮膚,皮下組織和頸闊肌依次切割到頸前肌的表面。切斷頸部白線并分離頸前肌。用提升鉤將頸前肌拉起并放入直徑為5mm的內窺鏡中以分離甲狀腺和結節(jié)。單發(fā)腺瘤包括部分甲狀腺切除術伴腺瘤,多發(fā)單側結節(jié)甲狀腺次全切除或包括結節(jié)的次全切除術。將切除的標本送至冷凍病理檢查,例如進行甲狀腺全切除術和峽部切除術的惡性腫瘤。使用5-0非侵入性縫合線封閉殘留腔,沖洗手術區(qū),放置引流管,并用可吸收線逐層縫合切口。
分析比對兩組效果;手術實施時間、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24h切口疼痛程度、切口美容評分;手術前后患者甲狀腺功能評分;術后切口感染概率。
顯效:癥狀消失,術后康復良好,切口一級愈合,無并發(fā)癥;有效:癥狀改善,術后恢復較好,切口愈合較好;無效:不滿足顯效、有效標準。效果=顯效率+有效率[2]。
采用SPSS21.0軟件,采取t、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觀察組效果45例(100.00%)高于對照組30例(66.67%),P<0.05。
手術前兩組甲狀腺功能評分接近,P>0.05;手術后觀察組甲狀腺功能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
手術前對照組甲狀腺功能評分(49.13±5.21)分,觀察組是(49.44±5.02)分,P>0.05;手術后觀察組甲狀腺功能評分(92.15±5.12)分優(yōu)于對照組(84.21±2.15)分,P<0.05。
觀察組手術實施時間、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24h切口疼痛程度、切口美容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手術實施時間、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24h切口疼痛程度、切口美容評分分別是(61.21±11.12)min、(22.01±2.61)mL、(9.21±1.23)mL、(2.02±0.12)d、(3.02±0.12)分、(7.21±0.21)分,對照組手術實施時間、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24h切口疼痛程度、切口美容評分分別是(82.14±10.24)min、(45.15±3.57)mL、(12.62±2.59)mL、(4.14±0.24)d、(5.61±2.51)分、(4.14±1.24)分。
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概率3例(6.67%)低于對照組10例(22.22%),P<0.05。
甲狀腺疾病是一種常見疾病。近年來,發(fā)病率顯著增加,大多數(shù)患者為年輕女性。傳統(tǒng)的甲狀腺手術在患者頸部留下6~10cm的瘢痕,影響外觀并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問題和身體創(chuàng)傷。自內鏡甲狀腺切除術以來,內鏡技術在甲狀腺手術中的應用由于其微創(chuàng)和逐漸克服了傳統(tǒng)甲狀腺手術后頸部瘢痕的缺陷而逐漸發(fā)展和擴展[3,4]。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甲狀腺手術的最大優(yōu)點是頸部沒有明顯手術疤痕。在腹腔鏡手術下建立和維護甲狀腺手術的手術空間,這種方法操作簡單,空間開闊,視野清晰。采用頸部皮瓣提升法建立手術操作空間,避免了與CO2腔相關的并發(fā)癥。術中腹腔鏡下的視野放大使手術區(qū)域更清晰,準確識別喉返神經(jīng)和甲狀腺重要的組織,減少損傷[5]。
本研究中,對照組施行傳統(tǒng)甲狀腺手術,觀察組施行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結果顯示,觀察組效果、甲狀腺功能評分、手術實施時間、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24h切口疼痛程度、切口美容評分、術后切口感染概率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行腔鏡輔助頸部小切口手術效果好,可更好改善甲狀腺功能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