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芳
科學的評價方法不僅僅是評價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也是評價學生的科學學習過程??茖W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的評價方法必能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這就決定了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評價類型是過程性評價;實際上,最終評價也可以依靠過程性評價來積累。
學生的學習狀況、興趣與熱情都是老師評價的目標。學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學習的結果、學習態(tài)度、他們在探究過程中的個性發(fā)展的差異,都是老師需要留意和及時評價的。筆者根據自己這幾年的教學,談幾點粗淺體會。
小學生科學學習質量評價方法選擇,是評價是否有效的首要條件。根據小學科學的教學要求和小學生科學學習質量的評價目標,在評測中,主要可通過幾個“結合”予以實施。
科學興趣與科學知識相結合,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相輔佐,這是小學科學素養(yǎng)的要義。傳統(tǒng)的小學生科學學習質量評價,重書面考試輕實踐考試,這是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學生的許多科學能力通過書面考試是檢驗不出的。比如:1.利用圖書館查找文字資料。2.使用計算機進行網上檢索。3.利用卡片摘記資料。4.能夠制定實驗計劃并完整、安全地完成實驗……這些能力只有在實踐操作中才能得以體現。
最終評價:用來評價學生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性評價:是用來評價孩子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況和參與度,同時可以幫助老師順應孩子的反應做出對教學活動的臨時改進。傳統(tǒng)的語數英教學很重視最終評價,重視知識的獲得,而我覺得對于小學科學教學過程性評價更為重要。過程性評價更注重評價學生技能的掌握,對教師素養(yǎng)及教學活動也是極好的反饋。例如:在教學《種子發(fā)芽實驗》時,如果只是用測試的方法了解學生對種子萌發(fā)所需要的條件的掌握情況,就會讓一些學生只記住結果,而忽視如何進行對比實驗的這項科學技能,只有對學生在實驗中進行過程性評價,在實驗后進行終結性評價,學生才能在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條件下,真正學會科學學習技能。因此必須使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并重。
評價的時間跨度可以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評價時有些問題可以在課內解決,有些問題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查、訪問、收集數據和分析,才能得到結果。例如:在教學《莖越長越高》一課時,課上布置學生測量植物莖的長度,但是莖的生長變化是一個過程,所以課后學生必須追蹤這棵植物的生長,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才能發(fā)現莖長高時的變化規(guī)律,并填寫觀察記錄等??茖W課的評價信息來源廣、渠道多。教師必須通過學生課內課外不同的時間跨度,收集學生豐富的素質發(fā)展信息,才能做出更為多方面和完善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質量一般都能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不過有時候也會有失誤,因此,使用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機制會使評價變得更為準確。例如:在《蚯蚓》這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對蚯蚓的品種、身體結構、運動方式等科學知識進行評價。但是對于實驗時活動,如:蚯蚓是靠身體的哪一部分運動的、蚯蚓是如何呼吸的等等這些需要孩子們親自去實驗,親自去觀察的活動,老師是不能全面地看到他們在實驗時的表現的。于是,老師在這些方面就不能做到對每個孩子都進行客觀的評價。這時候自評和互評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能讓老師在本課中對學生學習的整體狀況做出最合適的評價。
為了使“動手做”能夠真正得到落實,科學教材已突破了狹隘的教科書和教學具的概念,而是一個包含所有教學材料——教科書、實驗材料、實驗記錄手冊、課件等在內的廣義教材概念。在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一欄里羅列了許多實踐活動:搜集信息、現場考查、實驗、專題研究、科學小制作、參觀訪問等,這就要求評價手段的多樣性。例如:在《動物的生命周期》單元中,可以讓學生利用老師給大家準備的蠶卵,以及自己準備的養(yǎng)蠶材料等,進行養(yǎng)蠶能力的考核,學生將通過觀察養(yǎng)蠶的全過程,了解昆蟲的生命周期的有關知識。又如:《蚯蚓》《螞蟻》《金魚》等,此類可靈活與“信息發(fā)布會”結合,讓學生在仔細觀察、歸納、整理的基礎上,寫出相關科學小新聞、科學報道等。
此外,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設定評價表(即分值、等級)等也可以把握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軌跡。
科學課程致力于師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以拓展型課程和探究型課程為主。其中探究型課程更是重中之重。對孩子的評價標準也不局限孩子本身,更是對教師課堂教學過程的評價。學生基礎型課程學習的評價,可以采用書面考試為主,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tài)度、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學生拓展型課程學習的評價,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利用網絡進行科學小知識的查詢,根據所學知識解釋身邊的科學現象,可以設計“鳳仙花的一生”和“物品的回收再利用”等活動,還可以以“我愛我家——蔚藍星球”這一主題進行社會調查,寫出調查報告進行交流,評價可采用自評、小組成員互評和教師評定相結合的方法。而探究型課程是需要孩子們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看待事情的角度,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如三年級時學生種植的鳳仙花在九月的校園里開得異常燦爛,學生對它們充滿了好奇,我就讓孩子們以“鳳仙花”為題,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對鳳仙花的花色、鳳仙花的株高、鳳仙花的養(yǎng)殖、鳳仙花和蜂鳥等等方面開始自己的調查研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給予每個孩子適當的評價,也讓學生自評和互評。讓學生自評伴隨整個學習的過程,輔以他人評價,讓他們對自己學習活動的情況做出主動和客觀的評價,聽取他人的經驗,有針對地做出自我改進,進一步完善自己。
總之,小學科學課評價方法的目的在于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考核,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狀態(tài)、學習結果、學習技能等。作為老師這不僅僅是對學生的評價,也是對自己的素養(yǎng)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評價。只有以學生評價促教師發(fā)展,這才是小學科學課評價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