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亮
古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體系中的寶藏,引導學生群體學習與掌握古詩詞始終是語文教育工作的關鍵性任務,高職院校語文課程自然不例外。高職語文教育中,如何在使學生真切感受古詩美感的同時,區(qū)分于初中階段傳統(tǒng)、陳舊的應試教育模式,是教育者開展育人工作所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伴隨比較法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高職語文古詩教學體系也迎來創(chuàng)新機遇,比較法教學模式融合高職語文古詩教學體系,不僅有利于教師靈活、生動授課,還有利于提高高職學生對于古詩的學習興趣。
古詩詞內容的學習離不開詩人所處時代背景。例如曹植與李賀兩位詩人,曹植身處動亂與群雄割據(jù)的時代,當時社會戰(zhàn)亂頻繁,百姓生活在流轉離散中,曹植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并嘗試經(jīng)過征戰(zhàn)為國家立功;而生活于中唐時期的詩人李賀,歷經(jīng)安史之亂,并親身經(jīng)歷了唐朝從昌盛時期逐漸邁向衰弱的過程,當時社會矛盾與沖突十分明顯。在此歷史背景下,詩人曹植與李賀想法一致,均想要經(jīng)過自身努力,為國立功,李賀與曹植二人身世際遇較為相似。多數(shù)高職學生均是通過《七步詩》認識、了解曹植的,且教師在展開教育活動時也往往由《七步詩》開始,實際上,曹植在皇室戰(zhàn)爭中敗給其兄長曹丕,此后曹植一直受兄長猜疑與迫害,一直生活在誠惶誠恐以及志向無處施展的狀態(tài)下,其悲憤不已卻無計可施,這一心境大多都呈現(xiàn)在其創(chuàng)作的詩詞當中。教師在高職語文古詩教育中,大多以《七步詩》為例,使學生感知曹植當下身處環(huán)境與心境。對于詩人李賀,其作為唐高祖叔父大鄭王的后人,在其青少年階段同曹植一樣十分聰慧且勤奮好學,但其宗室后裔的身份以及才華并未使自身走向仕途,最終被迫放棄自身夢想,獨自離開生活多年的長安城。而后,李賀重回京城后擔任了奉禮郎,從官三年后因無升遷的機會,李賀借病辭官。自此以后,他時常生病,最后在病痛折磨中結束其27 歲的生命。高職語文古詩教學體系中,教師可基于這一層面將比較法教學模式融入其中,使學生快速掌握古詩詞來歷與當下詩人真實心境。
每首詩詞均具備詩人智慧和特殊的藝術魅力,而這亦是詩人特殊的人生閱歷和情感經(jīng)歷。高職語文古詩教學當中,教師將比較法教學模式和古詩教學體系融合,引導學生群體鑒賞并評析詩詞,即在比較探索中使古詩具備更為鮮明的藝術風格。宋代詩人蘇軾與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官場中的經(jīng)歷較為相似,兩人均是在京城從官,而后被貶至地方從事地方小吏,在二人所著詩詞當中,便可看出二人對自身人生起伏的不同態(tài)度。白居易自被貶至地方從事司馬一職以后,因心中十分憤怒和郁悶,創(chuàng)作《琵琶行》來表達自身當下心情,在其詩句中可看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然而,蘇軾卻與白居易存在一定差異,蘇軾是熱情豪邁與胸襟豁達的詩人典型。他雖在官場中多次被貶,但其始終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在被貶至黃州時創(chuàng)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隨后被人們稱作千古絕唱,同時,這首詩此亦是宋詞當中被廣泛流傳的典例,也是對當時社會與后人產生影響最大的詩詞之一。在蘇軾所創(chuàng)作的詩詞中可深刻體會到豪放的藝術風格,例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痹趦扇嗽娫~中可發(fā)現(xiàn),他們性格存在極大差異,亦是兩種心態(tài)的主要代表,這促使白居易和蘇軾作品在藝術風格層面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特征,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琵琶行》以幽怨及傷心著稱,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更為大氣與磅礴。因此,通過比較兩位詩人所創(chuàng)作的詩詞,可使學生群體更為充分與系統(tǒng)性的把握不同古詩所體現(xiàn)的特征,提高學生們對于詩詞的鑒賞能力與理解能力,以及詩人創(chuàng)作古詩的真實目的,繼而達到事半功倍的語文知識學習成效。
將比較法教學模式合理融入高職語文古詩教學體系中,不但可使學生群體感悟詩詞魅力,而且還可逐步培育其把握詩詞鑒賞的方式,使古詩課堂教學輕松愉悅。同時,這一教育方式,還可逐漸培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提升語文學科實踐作用,逐步落實高職教育性質即職業(yè)教育、提倡素質教育這一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