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云
(廣西警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現代教育的觀念、教育行為以及教育政策都具有明顯的科學痕跡,對技術的過度崇尚使得我們生活的世界教育被技術占領,這直接導致教育活動出現了精神退化和道德缺失的問題。如何在青少年的教育過程中能夠將科技與人文進行合理的貫徹和執(zhí)行對我國民族復興的偉大計劃有重大的影響。武術具有非常明顯的中華民族的烙印,是我國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之一,武術教育能夠促進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為我國目前的武術教育現狀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從學歷層面對武術教育進行重新審視。這對民族文化傳承和民族精神弘揚都有極大的推動做用,同時也能進一步促進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學生對武術的癡迷和狂熱,大多數來源于武俠電影中的各個精彩動作畫面,他們認為武術就是格斗、就是技擊,學習武術就是為了掌握打斗的技術動作,使自己變的很強大。因此,不管是在中小學還是大學的課堂中,很多學生懷著對練就一身好武藝的思想走進了武術課堂。結果發(fā)現,武術并不是之前他們想象的那樣,在課堂上,老師要講武德,講基本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而且還要拉柔韌,還要練習基本的技術動作,但看不到其高深的技擊在哪兒?因此,造成了學生認識上錯覺,大幅度地降低了對武術的學習興趣。
中國武術拳種繁多,根據地域可以分為武當武術、崆峒武術、峨眉武術等;根據南北方氣候條件、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將武術也可分成北方拳種和南方拳種;根據練習的方式,又可將拳分為內家拳與外家拳。不同的拳種在練法上也大不相同,長拳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求舒展大方、干脆利落;少林拳要求“實”、“硬”、“疾”、“靈”等;而外家拳要求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則內家拳要求形與意合、意與力合、力與氣合。因此,繁多的拳種,動作的復雜,再加上沒有良好的武術基礎,勢必會對練習者造成心理上的退縮感。
“當下的身體教育的教師,所擁有的一切身體文化的知識、技能儲備已經是完全西方體育化的程式”。從中進行反思學校武術教練在競技體操的培養(yǎng)模式下,對自身固有文化的認知逐漸減弱,技擊本源不斷的遭之分化,傳承方式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并以“流水線”模式進行操化訓練并建構套路化體系教學,從而使傳統(tǒng)武術按照此模式走向競技化趨勢,進而熏染學生的習武風格,最終所展現的動作形式偏向于藝術化、競技化,并造就武術人才大多數為競技運動員,基于此態(tài)勢可改變教師知識體系結構。
概而言之,現代武術教師利用悠閑時間走訪鄉(xiāng)間拳師以及涉取文化精髓,吸取民間傳統(tǒng)武術的營養(yǎng)成分,掌握其文化獨特魅力以及兼?zhèn)鋫鹘y(tǒng)武術技藝,從而使傳統(tǒng)武術文化真正融入到此教學模式之中,在此基礎之上,改觀操式、競技訓練體系結構,以及維護非遺拳種并以身作則。
武術教育中所培養(yǎng)的武術人才不僅能武而且能文,而且培養(yǎng)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目前書法、語文等科目的學習體現出的是“厚德載物”的精神,對于自強不息的培養(yǎng)而有所缺失,尤為突出的是武術教育中所呈現出的操式化練習,以矯健步伐走來的簡化太極拳,在推廣的過程中不僅使得學生沒有認真體悟其背后所蘊含的蘊意,而且還發(fā)現學生對于操化的武術動作呈現出應以索然的景象。
武術練習方式是“通過習練者體悟武術技術動作、感知武術文化內涵而逐漸顯現”,以及邱丕相說過“武術的核心技術一定是立足于對抗的,有了核心技術,練習者就不怕輸,不服輸”。在此基礎之上,學校武術可以開展文明的對抗技擊術,在習練的過程中灌輸禮儀、禮節(jié)等方面的教育,從而貫穿武術厚德載物的精神、鍛煉學生樂此不疲的精神意志。
武術教學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對武術這門體育項目的相關基礎理論進行有效地學習和掌握,另一方面是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能實際靈活運用的技能。過去高校的武術課程更加側重于對學生的武術學習進行終結性評價,并沒有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體的評價和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對這種武術教學考核評價的方式予以改變。在新課程改革發(fā)展深入實踐的過程中,要求學校的體育教學要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綜合性,這就要求武術教學的評價必須要進行相應的改革,逐步把評價的方式從單一化角度過渡發(fā)展為多元化的綜合性標準,建立一整套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多元化科學評價體系,不斷加強和完善我國高校武術教學工作的教育改革力度,從而促進高校武術教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使得我國的國際地位也得到了極大提升,國民的民族意識也逐漸興起,國學教育熱潮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的,而要不要將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已經不單單是教育觀念的問題,已經成為了一種信念形態(tài)的問題。因此,我們首先要明確武術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良好載體這一信念,武術絕對稱得上中國文化的“瑰寶”這以稱號。近年來國學的興起從根源來說其實是一種文化的需求,這是一種教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因為,隨著我國國民整體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探索文化的本源必然會成為一種潮流。在國學教育熱潮中人們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理以及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的渴求非常強烈。
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瑰寶,武術文化蘊含了強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力量。武術教育能否滿足現代國民武術教育的實際需求,對武術文化的傳承以及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要立足傳統(tǒng)武術資源,創(chuàng)新武術教育模式,做好武術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