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環(huán)
(永城市蔣口鎮(zhèn)喬口小學,河南 永城 476600)
人們生活在一起,常常需要溝通。良好的溝通,就需要聆聽對方。聆聽就是尊重對方,耐心地傾聽對方,了解對方心中的感受。師幼之間教師對孩子積極聆聽的態(tài)度,就可以使幼兒覺得受到重視并肯定自己的價值。我們知道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啟發(fā)幼兒的潛力,是為了幫助幼兒激發(fā)他們本身就有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力,是為了幫助他們成為一個自信、自立的人,決不是培養(yǎng)幼兒的依賴性和單純的服從性。
如果一位老師不顧孩子的興趣需求,用教師的權威或所謂的紀律“要求”或“強迫”孩子參與活動,有的孩子往往是“心不在焉”,可想而知,這樣的教育是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的,只有耐心地聆聽對方,了解他們心中的感受,然后給予及時地引導和幫助,才能使孩子在活動中表現的更積極、主動,身心得到和諧的發(fā)展,而聆聽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記得有一次吃完點心后,教室里鬧哄哄的,等孩子們安靜下來后,我問:“小朋友喜歡教室里安安靜靜,還是鬧哄哄的?”小朋友異口同聲地說:“安安靜靜?!薄澳敲聪矚g安安靜靜的小朋友舉手?!币幌伦釉S多小手都舉得高高的,我注意到王子肇沒舉手?!巴踝诱兀愫痛蠹矣胁煌南敕▎?可以說出來呀!”他猶豫了一下,見我和顏悅色地用鼓勵的眼神望著他,他說出了心里話:“我覺得鬧得時候很高興?!逼渌⒆右策B連點頭。我心想:對呀,想說什么就說,多輕松、多自由啊!因此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簡單埋怨孩子“不聽話”、“搗亂”,而是引導他們討論:什么時候該放松,什么時候該安靜。通過討論,我們一起總結出:小朋友們上課和看書時需要安靜專心,而午飯后可自由玩耍,體育活動和下課時也可以放松的說說話,做做游戲。盡管有些道理幼兒也懂,但通過自己思考后感悟的道理,才是真正的認識。
孩子雖小卻具有巨大的學習與發(fā)展?jié)摿ΑW尯⒆幼龈鞣N各樣力所能及的事并要求他完成好,這樣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可使孩子從中獲得自信,確信“我能做好”、“我有能力”。
以前,每一次活動,都是老師說了算,誰玩娃娃家,誰玩積木區(qū)。表面上看,孩子們都能服從,但細細觀察,總有一些孩子不是那么心甘情愿。最近我試著讓幾位能力強的孩子試著來安排,老師再進行適當調整。想不到孩子們平時觀察還很仔細的,強弱的搭配,小組的安排,均安排得井井有條。接著我讓其他孩子都來嘗試安排工作,孩子們一致認可這種做法,并制定出了許多規(guī)則,共同遵守。在組織活動時,教師在旁邊聆聽,孩子們積極、主動,暢所欲言,無歧視、無退縮,每個人都充滿了自信,充滿了自豪。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孩子有自信心,才能充滿信心去努力實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在這樣獨立意識引導下,幼兒不僅信任自己,也同時會感謝老師對他們的信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能夠養(yǎng)成自信、自主和獨立性。因此,作為幼兒教師,有責任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幫助孩子擁有自尊、自信,幫助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在點撥、引導孩子煉制開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
聆聽為孩子提供了宣泄的途徑,讓孩子把心中的苦悶和憂愁及時說出來。在活動中,當孩子遇到委屈時,我們許多老師常常不給孩子提供宣泄的機會,不是怕煩制止孩子哭訴,就是淡于應付,對孩子缺乏耐心和尊重,或是急于說教,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其實當孩子有了煩惱和委屈時,我們老師需要做的是把孩子抱在懷里,或拉著他的手,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耐心聆聽孩子的訴說,這不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發(fā)生的原因和孩子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孩子哭訴的過程也就是宣泄心中不快的過程,老師的理解和寬容會使孩子感受到自尊和力量,從而轉化為健康的情緒和意識。即使是孩子做錯事受了老師的批評,也要允許并且引導孩子以恰當的方式進行宣泄。
兒童的語言是在后天社會環(huán)境中,通過語言實踐逐步發(fā)展起來的。語言交往實踐越多,幼兒從小受到語言環(huán)境的刺激越多,其語言發(fā)展也越快。我們教師在活動中應是一個聆聽者,要經常開放幼兒的思維空間,引導幼兒不受閱讀材料上文字畫面的束縛,自由大膽地進行思索、想象。教師鼓勵幼兒進行富有個性的語言和語言的表達、表現,鼓勵幼兒大膽自信地講。如:讓幼兒自編故事:“蝸牛能變成什么顏色呢?”孩子們有的說: “紅色?!庇械恼f:“它吃了紫顏色的東西就會變成紫色了……”小朋友的想象力真豐富,我一一肯定,并且鼓勵幼兒:“你真聰明,你講得真好……”小朋友覺得教師在欣賞他們的話,在支持他們講得更多更好,思維由發(fā)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我們對聆聽的重視,無形中肯定和鼓勵了孩子的表達欲望,使孩子常常主動敘述外出看到的一些趣事。開始孩子的敘述難免零亂、瑣碎,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聆聽孩子的敘述,不久就會發(fā)現孩子在語言上的進步。
作為幼兒教師,不僅要多多地與幼兒進行語言交往,讓他們有更多的講話機會,同時還增進了孩子和老師的感情。尤其是在自由活動中,我經常和孩子拉家常,他們都聽得津津有味。這時,他們完全忘了我是老師,完完全全把我當成了朋友。他們也會七嘴八舌地把自己家或隔壁鄰居家發(fā)生的事講給我聽,這時候,我就聆聽他們講,孩子們很愿意把發(fā)生在自己周圍的事講給我聽。我也經常微笑地鼓勵他們把這件事重新組織一遍。這樣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并且我感到孩子更愿意接近我了。
我們老師經常聽聽孩子說話,不僅可以讓孩子體會到我們老師的關注和安撫,而且可以讓孩子敞開心扉,消除師生間的隔閡,使師生心靈得以溝通,孩子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滿足感,同時在孩子的暢所欲言中,我們也可以享受到家庭般的溫情。
綜上所述,聆聽幼兒講話雖然不是教育本身的目的,但它可以培養(yǎng)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培養(yǎng)幼兒自信、自愛等重要的心理品質。愿每一位教師都能擠點時間學會聆聽,仔細捕捉這些來自心靈的天籟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