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成偉 文
江陰濱江臨水,物產(chǎn)豐茂,可供食用的東西多,而江陰人烹制菜肴的方法也多。
吃茶莫忘采茶人。茶農(nóng)說,茶園是茶業(yè)生產(chǎn)的第一道“綠色車間”。一人一天可采4斤鮮芽。4斤鮮葉可制1斤干綠茶。一斤干綠茶約有56000匹葉芽。周恩來先生聽說采茶這么辛苦,好生感動,自此飲茶之后,就把茶葉吃了?!侗静菥V目》中稱:茶荼相通,早采為荼,晚采為茗。茶葉有排毒養(yǎng)顏清心明目之功效。飲湯食葉,當是聰明之舉。
川菜最后一位掌柜、餐飲行為藝術家兼美食家羅亨長先生身懷“花膳”與“茶餐”等絕技。以茶葉做菜,可葷可素,蒸、炒、煎、烹、拌、湯,肯定要用綠茶。如果他主持的素餐館應運在西崍古鎮(zhèn)開業(yè),海內(nèi)外游客來這里,都將一飽眼福與口福。
自古佳茗似佳人。常游生態(tài)蒲江,常食茶餐,常飲茶水,美女永葆月貌花容,老人鶴發(fā)童顏,人人精神煥發(fā),不亦樂乎?
江陰城里的飯店多如牛毛,然而這中間真正有特色的卻并不多,以致于一些外地游客到了江陰仍然很難吃到像樣的特色地方菜,這讓江陰人感到委屈難辯。
或許有看官會說:這有點言過其實了吧?那么請聽我來講述一件小事。
2005年夏天,正值“小暑黃鱔賽人參”之際,我到江陰某星級飯店用餐。懷著對江陰地方特色菜的眷戀,懷著嘗鮮和滋補的目的,我欣然點了一道“響油鱔糊”。沒想到,這道江陰歷史上的傳統(tǒng)菜竟讓點菜的服務員在菜譜中找了半天才找到。
席間,一道道菜先后上桌了,可是左等右等還是不見“響油鱔糊”。我再也按捺不住了,直接問那位點菜的服務員:“時間這么長了,怎么‘響油鱔糊’還上不了桌?”而她卻面孔漲得通紅地對我說:“對不起,我們飯店好久沒賣這道菜了,我們已經(jīng)安排采購員到市場上去買鱔絲了,再等會兒吧?!笨粗\懇的樣子,我也只有繼續(xù)等下去了。
過了好一會兒,“響油鱔糊”才端上了桌。可是,這盤里的菜卻讓我大跌眼鏡。“響油鱔糊”里竟見不到一點兒蒜茸,而且這“響油鱔糊”還失聲了——聽不到“嚓”的聲響,還有這鱔糊居然吃不出胡椒特有的香味??粗矍暗镊X絲軟乎乎、爛糟糟的,我心里很是失望。我不免為“響油鱔糊”叫起屈來:這哪里是“響油鱔糊”呀?分明是一道“炒鱔絲”嘛,這還是江陰人在江陰開的飯館嗎?
回滬后,我的心情依然平靜不下來,不由地回想起多年前在江陰吃“響油鱔糊”的情景。
那時,江陰每家飯店廚房里都會喂養(yǎng)一些從農(nóng)民手上收購來的活黃鱔。那黃鱔盡管大小不一,但條條都活蹦亂跳??腿艘坏c到“響油鱔糊”,廚師會立即用夾子從水缸里夾起幾條活的,先放灶臺前的沸水鍋里燙死,然后撈出來用冷水稍浸一下,再用牛角制成的專用刀將其剖腹、取內(nèi)臟,最后還要把魚肉劃成一條條的。鱔條劃出來后,洗去血水、瀝干,再切成長10厘米左右的段。由于那時黃鱔是野生的,再加上是“活殺活用”,故從原料上就保證了菜品的質(zhì)量。
烹制時,先將鍋置于火上,入較多的油燒旺后,再將鱔絲滑炒片刻,最后將油鍋里多余的油倒出來,放入醬油、鹽、甜面醬等調(diào)料燜燒。此時,還要另置一炒鍋,放入一小勺油燒熱后,盛入小碗備用。再說這邊鱔糊烹制好以后,出鍋盛盤中。在鱔糊中央用筷子撥一個小坑,置入早已準備好的蒜茸,然后同小碗里的熱油一起上桌,由服務員趁熱將熱油澆在鱔糊上,這時鱔糊會發(fā)出“嚓”的一聲響,至此,“響油鱔糊”才算完成了。
客人品嘗時,須將鱔絲與蒜茸拌和。這時鱔絲油亮亮的,既有蒜味又有胡椒味,感覺好極了。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再聯(lián)想到不久前在江陰那家星級飯店品嘗到的“響油鱔糊”,我怎能不感慨萬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