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程小瑋
千萬別只把語文課文當成是讓孩子識字、應付考試的教材,真的可以好好利用起來,讓這些生動有趣的課文成為引領孩子認識家鄉(xiāng)、認識祖國的線索和契機。
如果孩子已處于小學階段,認識祖國這個話題更容易馬上成為行動。父母要是夠細心的話,會在孩子的語文書里找到很多很多的線索,把這些線索延展,就是一條條引領孩子去認識祖國的路。
我也是因為一次孩子偶然的提問萌生這個想法的。那是在孩子學了《祖國多么廣大》這篇課文之后的某天,孩子在完成老師要求的給家長朗讀課文的任務之后突然問我:“爸爸,為什么大興安嶺的雪花還在飛舞,海南島上已經盛開鮮花了呢?”我一聽,這是一個給孩子介紹中國地域的氣候變化的好機會呀!于是找來了一些地圖和資料,給孩子講解了一番。光紙上談兵好像確實不能讓孩子特別理解,我便冒出了“跟著語文書去旅行”的想法,那個寒假,我們真的選擇先帶孩子去看哈爾濱的冰天雪地,然后飛向海南島的鳥語花香的旅程。雖然路途奔波,轉機辛苦,帶的行李很多,又是冬天的衣服又是夏天的衣服,但是這趟行程讓孩子非常驚喜,對語文書中的描述有了具體的理解和感受,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帶豐富多變”,是很難忘、很超值的一次旅行。
在學習《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時,兒子問了我很多問題:黃山在哪兒?為什么黃山有奇石?那些奇石現在還有嗎?于是我們在暑假開啟了去黃山尋找奇石之旅。在黃山景區(qū),孩子一心一意地按照語文書上的介紹去找“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等等,一路上沒有叫過一句累,還堅決不坐纜車,怕錯過了他要找的奇石。黃山還有云海、奇松等很多著名的自然景觀,我想它們都會印刻在孩子的心里,成為他認識到的祖國的一部分。
除了這些自然風光,語文書里還有很多讓孩子認識和祖國的情感、認識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化、認識中國多民族文化的課文,比如,在《家》這篇課文中就告訴孩子“藍天是白云的家,樹林是小鳥的家……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讓孩子理解自己和祖國的關系;在《四季歌》的課文里有“夏季里,農事忙,采桑養(yǎng)蠶又插秧”的描寫,可以帶孩子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農業(yè)什么樣,和現代農業(yè)有什么差別;在《難忘的潑水節(jié)》這一課中,則有很多我國傣族的生活細節(jié),比如象腳鼓,對襟的衣褂,頭上的包巾……千萬別只把語文課文當成是讓孩子識字、應付考試的教材,真的可以好好利用起來,讓這些生動有趣的課文成為引領孩子認識家鄉(xiāng)、認識祖國的線索和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