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云龍
浮梁,初唐古邑,江右名縣。北倚黃懷,西控鄱樂。壤沃物阜,人文薈萃。
宋代,浮邑高僧佛印主持潤州金山寺,蘇軾任杭州通判。二人嘗聚金山妙高臺,把酒臨風(fēng),賦詩酬酢。元豐七年(1092年),佛印回原籍弘法,值蘇軾攜山谷送蘇邁赴任銀陽。三人聚首浮梁治北寶積寺,談經(jīng)論道,成千古佳話。邑人譽之為“三賢”,并于寺內(nèi)設(shè)堂祀之。明有奇巧人王叔遠,以桃核刻“三賢月夜泛昌江”之形容;文士魏學(xué) 撰《核舟記》以敘其事。由是,“三賢”之名聞于天下。
欣逢盛世,遂有筑湖樂民之舉。公元二零一三年秋,悠然一湖飛峙昌江之濱、新城之西。名曰“三賢湖”,乃傳續(xù)“三賢”之佳誼也。是湖也,廣約四十公頃,周三千米有余。水榭亭臺,錯落有致;林木花草,郁郁蔥蔥。沙灘、涼亭,移步換景。游人如織,笑語盈盈。
若夫晨霧初開,水天一色。鷗集遠汀,魚翔淺底。流連湖畔,仿佛置身于天然畫中;徜徉湖島,宛然悠游于樂土仙山。
至若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波光粼粼,虹橋臥月,如流動之音樂;樹影婆娑,簾竹搖風(fēng),似舞者之身姿。一日之內(nèi),神韻各異;晝夜之間,意趣迥殊。
是日,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熙。予游至三賢公館,見門前立有一石,上鐫一篆書“和”字,于是心中憬然有悟:
孔子曰:“禮之用,和為貴”?!昂汀蹦酥腥A民族文化之精髓。方今之世,政通人和,百業(yè)俱興。一湖筑成,萬民同樂,此乃天之和也;鬧市之緣,瓊樓之側(cè),一灣清水,一方凈土,此乃地之和也;蘇、黃本名士,佛印乃僧魁,何以埒三焉,此乃人之和也。茶為草木之精華,瓷乃中華之瑰寶,何以聯(lián)袂于斯?此乃物之和也。然三賢湖之創(chuàng),豈獨浮梁一邑“文明和諧”之象征哉!
嗟夫,茲湖之游,其旨亦大矣。昔文正公嘗于古邑之北督造蓮荷塘,制火以奠民居,浚泮以闡文明。自是,浮梁泮源益浚,人文益盛,厥功溥矣。愿世之游湖者,于感悟之余,有思筑湖之深義焉。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