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怡(寧波市鎮(zhèn)海教師進修學校,浙江寧波 315200)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我們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腳點是對祖國文化的傳承與反思。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在詞匯和語法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文言有一套相當嚴格的詞匯、語法系統(tǒng)。所以我們學習文言文,前提是學習文言。王榮生教授指出,文言文閱讀的要點,集中體現(xiàn)在“煉字煉句處,章法考究處”的“所言志,所載道”。所以,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著重指導學生在“煉字煉句處”學策略,于“章法講究處”尋路徑。這是引導學生從“文言”學習走向“文化”內(nèi)化的必由過程。下面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的《賣油翁》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指導學生學習運用文言閱讀策略,把握文言文中“所言志、所載道”的中華文化內(nèi)核。
《賣油翁》選自歐陽修的文言筆記《歸田錄》。這本集子是歐陽修晚年辭官閑居潁州時所作,故書名“歸田”。文中的陳康肅是北宋一位文武雙全的朝廷高官,歐陽修寫的是他與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賣油翁之間發(fā)生的一個小故事。筆者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置為:
1.積累文言字詞,復述課文,把握人物形象,體會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2.揣摩關鍵語句,感受文言簡潔含蓄之美,領會作者文淺意深的寫作風格。
整堂課設置了三個學生活動,分別是“給課文斷句”“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課文”“品字讀句賞篇章”。
前兩個活動重在檢測學生對文章大意的理解和重點文言字詞的掌握情況。其中,在“給課文斷句”活動中,筆者將課文標點去掉,要求學生一邊朗讀,一邊給課文斷句。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一是檢測學生是否讀準字音和停頓;二是檢測學生對課文大意和常用字的理解情況。完成斷句后,筆者再讓學生總結剛才斷句的方法。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僅是檢測學生的斷句能力,還引導他們有意識地歸納斷句的方法和策略。在“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課文”活動中,筆者要求學生復述時盡量做到既貼近原文又生動形象,并給出了如下提示:(1)想象人物神態(tài)、動作、心理;(2)體會人物說話時的語氣、語調;(3)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復述。此外,筆者告訴學生:“復述”可以選取不同角度,如作者的敘述角度、賣油翁的敘述角度、康肅的敘述角度。不同人物角色角度的復述,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學生復述后,筆者要求他們再次朗讀課文,重點要求讀出人物的語氣語調。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在復述過程中不斷修正和改進自己對文本的解讀。
第三個活動“品字讀句賞篇章”,是這堂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王榮生教授說,文言文學習就是要關注“煉字煉句處”、關注“章法考究處”,文言文學習的目的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反思”。如何從“文言”走向“文化”?這就要從“煉字煉句處”學習閱讀文言文的策略,在“章法考究處”探尋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路徑。指向文化內(nèi)核的文言文閱讀策略的學習,是培養(yǎng)文言文獨立閱讀能力的關鍵所在。文言文與白話文相比,最大的特點是“簡練”,常?!耙蛔忠娗ぁ?。所以,這一活動著重引導學生關注文中那些“看似平常,實有講究”的煉字煉句處、章法講究處,從中體會作者的行文意圖。
文中康肅自稱“吾”,賣油翁自稱“我”。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為何給兩位不同人物使用不同的第一人稱?對此,光理解這兩個文言詞匯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簡單釋義“我”,顯然是不夠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這兩個文言詞匯的內(nèi)涵和用法作更深入的理解,以體會它們的區(qū)別所在,從而領會作者的用意。在教學中,筆者給學生提供了如下資料:
“吾”和“我”的區(qū)別,大多數(shù)情況是這樣的:“吾”字用于主格和領格,“我”字用于主格和賓格。
(王力《漢語史稿》)
“吾”常用以表示禮貌、自謙的意味;“吾”用作主語有時與“我”形成對照;“我”常用于表示對自身的強調、加重語氣,有比較強烈的主觀色彩。
(徐國莉《上古第一人稱代詞“吾”與“我”》)
據(jù)此,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想象人物說話時的心理,體會作者使用不同第一人稱的用意。從身份地位角度來看,康肅自稱“吾”,似乎帶著符合他身份修養(yǎng)的禮貌與謙恭,而賣油翁自稱“我”,則似帶有率直粗略的下里巴人之嫌。但是,在兩人自稱和各自話語氣勢的矛盾之中,我們可以真切地讀出:貌似謙恭的自稱“吾”的背后,是康肅擺身份、端架子的傲慢自負;而耿直實誠的自稱“我”的背后,是賣油翁不卑不亢、有底氣的自信?;谶@樣的理解,筆者再請學生模仿兩人各自的神情語氣來讀一讀兩人對話,旨在讓學生通過言語實踐來體會其中的奧妙。
除了第一人稱,第二人稱也存在值得我們揣摩的地方。如文中康肅第一次稱賣油翁為“汝”,第二次稱“爾”。我們都知道,“汝”多用于稱同輩或后輩,而“爾”則有居高臨下、帶有明顯蔑視的意味。康肅何以如此倨傲狂妄,出言不遜?這時除了追溯字義外,還要進一步了解歷史上對康肅其人的評價。在教學中,筆者出示了如下材料:
陳康肅公,即陳堯咨,字嘉謨,謚號康肅。宋真宗咸平三年狀元,后累官至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右諫議大夫。堯咨工書法,尤善隸書。其射技超群,曾以錢幣為的,一箭穿孔而過。其性剛戾,豪侈不循法度……用刑慘急,數(shù)有杖死者。堯咨卒后,朝廷加贈他太尉官銜,賜謚號“康肅”。
(《宋史·陳堯咨傳》)
在區(qū)別字義的基礎上,筆者適時提供關于康肅的簡介,引導學生采用“知人論世”的閱讀策略來進一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顯然,有了這些學習支架,學生在閱讀中可以進一步認識到康肅性格中的傲慢自負、暴躁易怒。
《賣油翁》一文不光人稱代詞運用有講究,虛詞的運用也有奧妙。同一個虛詞放在不同的句式中,它的內(nèi)涵會有很大的不同。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相同虛詞在文中不同處的運用,以透過文字表面體會作者的情感立場和價值判斷。
如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亦”:“公亦以此自矜?!薄叭暌嘀浜酰课嵘洳灰嗑??”“我亦無他?!薄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中關于“亦”的義項有:①也,也是;②語氣詞,表示語氣的減弱;③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加強。筆者請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判斷文中不同“亦”的內(nèi)涵,從而體會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康肅的傲慢自負、暴躁易怒和賣油翁的不卑不亢、自信淡定。
關注人物對話中運用的不同句式,可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價值判斷。康肅的話語句式如:“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爾安敢輕吾射!”都是語氣強烈的反問句式。賣油翁的話語句式則是:“無他,但手熟爾?!薄耙晕易糜椭??!薄拔乙酂o他,惟手熟爾。”均為語氣從容淡定的陳述句。對此,筆者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細細體驗,要求讀出語氣,感受不同人物的心理、情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在此基礎上適時提出問題:對比兩位人物的話語,揣摩在作者筆下,哪個的技藝更高一籌?高在何處?從各自技能的高下來看,兩人都是有著爐火純青的一技之長,難分伯仲。但透過文章語句,我們卻分明可以讀到,作者筆下的這位賣油翁更多了一份自信從容卻又有自知之明的大智慧。由此,兩位高手,高下立判。
縱觀全文,作者沒有一字一句點評,但人物的性情、作者的態(tài)度立場卻在字里行間處處顯示。顯然,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寫作手法。對此,學生已有了真切的體驗和感受。這時,教師可適時介紹該文的寫作手法:春秋筆法。春秋筆法,是孔子首創(chuàng)的文章寫法,指用筆曲折而意含褒貶,即在文章的敘述中委婉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傾向,也指一字置褒貶,簡練而含蓄地點評人事,亦稱“微言大義”。這種文章寫法為后世所推崇,成為我國古代的一種歷史敘述方法和寫作技巧。歐陽修組織編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就大量運用了春秋筆法。對于文中人物形象的描繪以及作者的態(tài)度立場,歐陽修采用的就是“一字置褒貶”的春秋筆法。歐陽修作為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并發(fā)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內(nèi)容充實,形式多樣,無論是議論,還是敘事,都是有為而作,有感而發(fā),且語言簡潔流暢,含蓄委婉。他指出:“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于世。”所謂“事信言文”,就是內(nèi)容要真實,語言要有文采,做到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賣油翁》出自《歸田錄》,雖是一部文言筆記,但多記載朝廷舊事和士大夫瑣事,大多是歐陽修親歷親聞,史料翔實可靠?!稓w田錄》收在《宋史·藝文志》中,入史類傳記類??梢哉f,《賣油翁》具有這樣的特點:一個小篇章,卻用大筆法;一個小故事,卻講大道理;一個小人物,卻顯大智慧。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正是引導學生通過對文言詞匯的正確理解和對文言語句的準確把握,來真正領會歐陽修散文“文淺意深”的寫作風格,同時初步接觸“春秋筆法”這種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文章寫法,也對宋代士大夫階級的價值取向和社會風氣有所了解。
課堂教學中不能僅給學生目標和方向,更重要的是要指引路徑。在《賣油翁》的教學中,筆者重點引導學生關注文言人稱代詞的變化、文言虛詞的多重意義、不同文言句式在篇章中的內(nèi)涵,正是在“煉字煉句處”學策略,于“章法講究處”尋路徑,進而通過“熟讀”和“精思”來解讀文本,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探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筆者對如何由“文言”學習走向“文化”內(nèi)化的文言文閱讀策略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