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彬
(丹東市婦女兒童醫(yī)院兒內一科,遼寧 丹東 118002)
肺炎屬于臨床十分常見的疾病類型,在兒科中的發(fā)病率很高,其中5歲以下小兒是主要的易感人群。支原體感染肺炎是肺炎的常見類型,占全部肺炎的20%[1]。本研究對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采取循證護理,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兒科收治的140例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納入標準:①輕中度肺炎;②急性起病。發(fā)病時間不超過3 d;③無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病變。其中男性88例,女性52例,年齡9個月~11歲,平均(5.36±2.77)歲;病程3~13 d,平均(4.05±0.77)d,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70例,兩組一般資料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僅按護理常規(guī)進行護理,研究組接受循證護理,包括: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保持面部微笑,態(tài)度可親,多耐心與患兒及家長交流,交流過程中多輕撫患兒的頭部,以使患兒感受到關心、愛護與安全,爭取配合。做好解釋工作,講解霧化吸入是無刺激、安全可靠的,可迅速改善胸悶、喘憋等癥狀,以減輕患兒對霧化吸入的抵觸情緒。同時注意在吸入前要清除患兒口中的食物,如果患兒哭鬧厲害,可等待至其平靜后再進行吸入。②基礎護理:肺炎患者常對環(huán)境刺激比較敏感,故應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病房環(huán)境,除了做好環(huán)境衛(wèi)生等基礎環(huán)境護理外,還可在病房中放置小兒喜歡的玩具、圖書等,提高患兒的舒適度。③霧化吸入護理:霧化吸入每次20 min,吸入時導致患兒取半臥位,以使膈肌下移,擴大胸腔,提高氣體交換量[2]。吸入后輔助扣背,促進痰液排出,必要時使用負壓吸痰法。④發(fā)揮示范效應:小兒善于模仿,渴望被贊揚。因此可先對年齡相對大、配合相對好的患兒進行霧化吸入,完成吸入后即刻用小紅花、玩具等進行表揚。最后告訴其余患兒如果能夠向他們一樣配合完成霧化吸入,也可得到一樣的獎勵。⑤防范并發(fā)癥:密切注意患兒的體溫改變、四肢張力等情況,對于發(fā)熱患兒,首選物理降溫,讓患兒多飲水,如失水過多,可靜脈補充水分。觀察患兒的痰液顏色,如見粉紅色泡沫痰,則提示為急性肺水腫,及時遵醫(yī) 處理。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進行t或卡方檢驗,P<0.05表示有明顯差異。
2.1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研究組退熱時間為(4.39±0.74)d,憋喘緩解時間為(3.12±0.53)d,肺部啰音消失時間為(5.21±1.08)d,住院時間為(6.44±1.75)d;對照組退熱時間為(5.68±0.77)d,憋喘緩解時間為(5.56±0.79)d,肺部啰音消失為(6.73±0.77)d,住院時間為(9.96±1.37)d,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研究組發(fā)生腎損害無效3例(4.3%),肝損害1例(1.4%);對照組發(fā)生腎損害無效7例(10.0%),肝損害3例(4.3%),心損害1例(1.4%),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肺炎是兒科常見呼吸道疾病,該病易反復發(fā)作以及引起一些并發(fā)癥,嚴重影響小兒的身體健康及生長發(fā)育,據(jù)了解,小兒肺炎是導致3歲以內小兒死亡的重要原因[3]。肺炎支原體感染是肺炎的常見病因,肺炎支原體是一種無細胞壁的超濾過性病原微生物,屬于原核細胞中最小的微生物,常常引起性呼吸道感染和原發(fā)性非典型肺炎。資料顯示,在全部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中,由肺炎支原體感染導致的肺炎超過40%[4]。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除了會引起發(fā)熱、咳嗽、氣喘等癥狀,還可能引起肺壞死及一系列肺外并發(fā)癥,如心肌炎、腦膜炎等。資料顯示,每隔3~5年,在兒童和青少年中就會流行一次肺炎支原體感染[5-7]。循證護理是以“循證”為出發(fā)點,結合科研結論與臨床經驗而制定的一套科學、合理的護理決策,它立足于“循證”上,能夠使護理干預審慎地進行,保證每項護理干預都有科學依據(jù)。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并發(fā)癥更少??梢?,對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采取循證護理,有助于患兒早期康復,減少并發(fā)癥,減少患兒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