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瑩,徐加新
(空軍勤務學院基礎部,江蘇徐州 221000)
成俔于明成化十七年(即公元1481年)秋七月,作為千秋使出使中國。在他的《辛丑朝天詩》中,留下了許多描寫中國自然、人文等方面的詩作。其中,關于中國人物形象和名勝古跡的詩作頗多,從中可見,作為朝鮮使臣的成俔眼中的中國明代形象縮影。
在成俔的《辛丑朝天詩》中,關于人物形象的詩作共有六首。可以說,描寫人物的詩并不多,但是,頗有特點的是所提及之人物身份各不相同。主要有新寡婦人、鰥夫、安南使、國子監(jiān)儒士、驛丞等。
新寡婦人形象。成俔在《漁陽驛西道傍,見喪冠女哭向新塚,頗痛楚,哀之而有作?!分袑懙溃?/p>
誰家千金子,此成土饅頭。一朝撒兩手,萬事水東流。
婦髽面如玉,哀哀路傍哭。靜聽哭中語,城中豈無屋。
胡爲道傍土,使我永抱毒。訴天天蒼蒼,跼地且頓足。
我亦久茫然,駐馬立於獨?;仡^去路長,仰視白日速。
百年如過客,何爲逐微祿。應須未頭白,長斟罇蟻綠。
這首詩是成俔在出使北京途中,過漁陽驛時,在道旁見一個新寡婦人哭墳,哀其痛楚而作。新寡婦人痛失愛侶,一朝陰陽相隔、生死茫茫。首先,從外貌上描寫新寡婦女。發(fā)式是“髽”,為古代婦女服喪時用麻扎成的發(fā)髻?!懊嫒缬瘛币鉃槿菝叉?。其次,“哀哀路傍哭”反映其悲傷的心情,“靜聽哭中語,城中豈無屋?!边@句詩是成俔從新寡婦人對丈夫的哭訴中所做的猜測。是否無屋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的是,婦人失去丈夫如同失去依靠,對今后生活充滿擔憂。最后,將悲痛上升為無望的控訴和怨懟。一方面,埋怨丈夫為何拋下自己獨活人世;另一方面,捶胸頓足向天地哭訴卻天地蒼茫無語相對。成俔將這位新寡婦人痛失愛侶的悲傷、對未來人生擔憂的凄苦無助形象塑造地栩栩如生,讀之令人垂淚。
在眾多人物中成俔選取新寡婦人這一形象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是有其時代背景的。朝鮮王朝初期,關于婦女再嫁問題并未作出嚴格規(guī)定,但是,隨著朱子理學在朝鮮的傳播及影響下,“再嫁”成為成宗時期,在禮教方面君臣熱議的話題。朝廷大多數(shù)官員主張依據(jù)《經(jīng)國大典》“再嫁者勿封爵,更適三夫者,同其失行,子孫不許授顯官,亦不許赴擧”1的法令,主張禁止三嫁。但最后,成宗還是聽取了幾位少數(shù)大臣引用的朱子觀點“再嫁只爲後世怕寒餓死。然失節(jié)事極大,餓死事極小?!钡囊庖姡罱K禁止再嫁。成俔對女性的生存意識與自我價值,多持積極態(tài)度,并不是一個頑固的衛(wèi)道士。在對於乙于同淫亂案的判決上就認為,於乙于同按刑律罪不至死,建議成宗依律把她遠配。因此,從文章后四句看,作者是明是感嘆人生匆匆、不應執(zhí)著名利,其深層則是表明自己對再嫁的觀點,何必追逐貞節(jié)烈婦的虛名,好好度過余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
鰥夫主翁形象。成俔在《七月廿六日,發(fā)義豐驛。過七家?guī)X,至大灤河。日已暮,河水漲溢,舟人已散,不可渡矣。不得已入河上石梯子鋪,有鰥住,西廊土堗溫且穩(wěn),因寓宿。遇我甚厚,翌日將別,贈茶一封。感而作。》中寫道:
秋風颯颯吹馬耳,暮雨蕭蕭促行李。七家?guī)X遙一回首,孤竹城殘弔遺址。
卻到灤河日西沒,臨流且復招舟子。前程尙有兩渡河,隔河見驛猶十里。
舟人歸家鳥棲樹,我亦下馬入鋪裏。後廳傾斜人不住,前廳冷落那堪倚。
東廊無主但有女,欲宿恐傷幼輿齒。西廊主翁鰥無妻,一生生理手自理。
自緣身無燕婉好,見客尋常易歡喜。試火土堗拂枕席,坐我上座供箸匕。
我辭不食恐煩費,喚我行獻亦甚旨。頹然就睡夢仙子,分我刀圭敎不死。
黃粱未熟柯已爛,忽驚海色到窓紙。蹴客起舞著征衫,主人有贈腴而美。
月團一片發(fā)新樣,夢中見贈無乃是。再三拜手謝主翁,一棹翩然渡河水。
前幾句主要交代行程及投宿狀況,后幾句則在交往中著重反映出鰥夫熱情好客的形象。首先,在投訴遇到困難時引出鰥夫這一人物,“自緣身無燕婉好”,從側(cè)面贊其人品端正、作風正派。“見客尋常易歡喜?!狈从乘麑g迎成俔一行人的歡迎。其次,在吃住上給予熱情的招待,“試火土堗拂枕席,坐我上座供箸匕?!宾姺蛴H試煙囪的暖熱并細心地拂去枕席上的灰塵,用餐時也將餐具遞到客人的手里,可謂細心周到。最后,在臨別之際,又贈送茶葉,對成俔一行人禮待有加。
全詩勾勒出一位熱情好客、細心周到、人品端正的鰥夫主翁形象。
儒生、官員歷來為朝鮮使臣筆下必不可少之人物。如成俔的《次國子監(jiān)儒譚珪韻》中寫道:
偶然傾蓋帝王畿,投我陽春白雪辭。自託斯文如骨肉,與君肝膽兩相知。
譚珪在明弘治年間(1488-1505)任平南知縣,籍貫、出身不詳。詩中雖沒有明確描述譚珪的形貌但卻從側(cè)面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溫文儒雅、才華橫溢的儒生形象。古人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敝f,二人雖偶然相識卻肝膽相知、傾蓋如故。“陽春白雪辭”可見譚珪文筆優(yōu)美、高雅脫俗,“斯文如骨肉”可見譚珪品性斯文儒雅。整體上譚珪給人一種才華出眾、斯文有禮的儒生印象。
成俔詩中,有幾首詩都是關于驛丞的。在成俔的《灤河驛丞陳君,其兄弟有六,皆因姓而命之名。曰謨,曰言,曰諭,曰詔,曰誥,曰譔。所謂名實之相孚者也。言,灤河公也。辛丑之秋七月,余充千秋節(jié)進賀使赴京師,及已事且還。到得陳君任所,車徒皆不及門。留待且一日,灤河公館待頗厚。往來談話者再三,手書六箇名字授之。且曰:“嚴君在河南汝寧府,行年六十七。願得詩一篇,歸而爲壽?!庇嘁圆抛巨o,旣不獲則僅綴俚語如左,以備一笑云?!吩娭袑懙溃?/p>
吾聞大春生不死,壽與天地相終始。元氣流行一本中,千枝萬葉自條理。
正如太極含兩儀,衍爲四象爲六子。因而重之六十四,天下萬變都在此。
君家怡怡六兄弟,一一乾坤精氣委。誰能名之各有義,我問其實皆佳士。
曰謨曰言曰諭詔,與夫誥譔才且技。若敎敷陳盡所蘊,古人勳業(yè)奚專美。
寄與諸陳更努力,弟兄一家稀汝比。徐卿二子謾絶奇,竇家丹桂五枝耳。
那似君家一株春,年如易卦又三祀。棲鸞峙鳳六翮齊,朝夕扶搖九萬里。
春秋應過各八千,歲歲鎭看浮眉喜。我家邈在洪厓中,無由下榻親拜跪。
惡詩聊將付文度,寄與癡椽白雲(yún)裏。人生意足何須面,自古神交無遠邇。
“灤河公館待頗厚。往來談話者再三,手書六箇名字授之。且曰:‘嚴君在河南汝寧府,行年六十七。願得詩一篇,歸而爲壽?!睆脑婎}可知此詩為濼河驛丞陳言向成俔求得的一首賀壽詩。驛丞,明清之制,各州縣設有驛站之地,均設驛丞。掌管古代驛丞署仗,車馬,迎送之事,不入品。明各府、州、縣,據(jù)不同情況置驛丞,或有或無,或多或少,掌驛站車馬迎送。所以,驛丞是一種官位極低的職位。在其他的使臣筆下我們多見的多是對一些大官員的描述,很少有對職位低下的小官員的描述。從“灤河公館待頗厚”這句,可見陳言對使臣的重視友好、熱情款待;為父親求詩可見其孝順、重才學。
另外,在《山海關遷安驛丞陳得,來謁饋酒肴,自言少時學醫(yī),友人因號橘泉。蓋取蘇耽移橘井邊,摘葉食之,已疾疫義也。因求詩以詠其扁,乃戲題云?!分?,成俔有詩:
聞說少年嘗百草,故應言語帶芳鮮。晚來又酌蘇耽井,也合香名照橘泉。
逆旅初逢面若曾,一杯相屬又相能。須臾物我兩忘卻,丞是余歟余是丞。
此詩是寫遷安驛丞陳得的,從詩題中可見陳得向成俔求詩以歌詠其扁鵲在世
的“精湛”醫(yī)術(shù)。從詩中所述,二人初次相識并不了解彼此、也并未深交,陳得卻貿(mào)然求詩,已屬失禮,可見其莽撞;僅僅摘橘葉食之便炫耀自己有高超醫(yī)術(shù),可見其學識淺陋、追名逐利。幾句詩便將小官吏陳得莽撞無禮、粗鄙淺陋、追名逐利的嘴臉展露無遺。
朝鮮使臣出使中國,因為都是飽學之士且熟讀中國經(jīng)典,往往特別留意名勝古跡,常有抒懷之作。在成俔的《辛丑朝天詩》中,較有代表的是對山海關、關妃廟及漁陽縣等。
山海關素有“京師屏翰、遼左咽喉”之稱,自古便是兵家重地。成俔的《山海關,次書狀秋懷九絶。》中寫道:
每年當七月,萬國慶千秋。獨有三韓使,諸蕃最上頭。
虞周興禮樂,宇宙屬文明。雨露知何報,空懷草木情。
雙闕辭歸去,群仙送別離。自慙塵土累,修煉不多時。
吟成驢背句,題向驛邊樓。無限陽關思,荒雲(yún)暮不流。
薊北風霜冷,江南草木黃。亂山如劍戟,渾欲割愁腸。
一聲霜雁叫,獨樹夜烏啼。天亦催歸客,關山月易低。
山海重城柝,星河八月秋。靑燈懸一點,千里照鄕愁。
關外先聲去,遼東候騎來。臨江仙儷集,沐髮綠於苔。
亦有一罇酒,應消兩地愁。良宵宜且永,蟾魄住簾鉤。
詩中先交待此行目的并稱頌大邦文明及對朝鮮使臣歷來的重視,進而寫道
“薊北風霜冷,江南草木黃。亂山如劍戟,渾欲割愁腸?!庇谩袄洹薄ⅰ包S”來描述“風霜”和“草木”,不論南北,此時都處于秋風蕭瑟、萬物凋零之際?!皝y山”如劍戟則有處地征伐之遺跡,“割愁腸”則將秋季蕭瑟荒涼的山海關更添一股憂愁之意,基調(diào)沉郁?!耙宦曀憬校殬湟篂跆??!敝小耙弧?、“獨”皆顯孤獨之感。山海關在成俔筆下是荒涼蕭瑟、孤獨寂寞的,給人一種漂泊無根之感。
另外,在《山海關卽事》中,成俔以一首七律、一首五律抒發(fā)歷史興亡之感。
東偏把截此雄哉,更屬昇平絶點埃。碧海繞南鼇抃舞,靑山自北鳳騫來。
城因虎踞龍盤處,關不雞鳴狗吠開。自是壯懷輕遠道,棄襦西去肯遲回。
控扼咽喉地,兵戈寢百年。長墻南入海,疊巘上磨天。
胡塵飛不度,漢月照無邊。只有朝天使,年年閒往還。
第一首七律,全詩突出山海關的雄壯特點,為虎踞龍盤之處,不易輕進。第二首五律則稱贊山海關保家護邦之功績。山海關地處咽喉,古來乃兵家必爭之地。明因有山海關鎮(zhèn)守北部邊疆,戰(zhàn)事幾無。
天妃廟又稱海神廟、慈靈宮、天后宮。天妃亦稱“媽祖”、“天后”、“天上圣母”等。據(jù)傳原名林默娘,為宋代都巡檢林愿之女。10世紀時生于福建莆田湄州嶼。少時聰穎、擅長游泳,有一次遇大風船翻,她奮不顧身救起父親,找回兄長尸體,此事頗為人們所稱贊。而且她經(jīng)常為老百姓行醫(yī)看病,在海上搶救遇險的漁民。相傳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她升天為神。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航海者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之神,從北起丹東、營口、秦皇島、天津到南京、上海、寧波、直至廣州、北部灣都陸續(xù)建天妃宮。成俔在《重過天妃廟》中寫道:
暮投沙嶺宿,明發(fā)渡遼河。風浪何時已,天妃舊恨多。
題詩曾感慨,懷古復經(jīng)過。極目蒼梧遠,茫茫送白波。
成俔在出使途中千里跋涉,水陸并行、路途險要,詩中“風浪何時已,天妃舊恨多?!币蕴戾感趾I嫌鲭y、哥哥不幸身亡,來抒發(fā)自己前路渺茫、對水陸危險之擔憂。但同時也以一種世人平常之心憐惜這位保護漁民和航海羈旅之人的女子失去親人的心酸。
在《漁陽懷古》中:
燕代兵強天下稀,太阿輕授咎誰歸。一從河北干戈起,滿目中原事事非。
歌舞深宮樂未回,翠華西幸六軍催。如何到得馬嵬下,始識宮中有禍胎。
此詩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為依托,盛世大唐何以一朝干戈四起、戰(zhàn)火紛飛?最后竟淪落敗逃馬嵬的境地,究其根源正是紅顏洪水楊貴妃亂政。借古地抒發(fā)興亡之感慨。但其觀點同杜牧等許多中國文人一致,認為使唐由盛轉(zhuǎn)衰的罪魁禍首是楊貴妃,未免片面。
成俔的《辛丑朝天詩》中詩作并不多,本文主要從人物形象和名勝古跡兩大方面來進行闡述與分析。在人物形象方面:主要分為普通百姓形象及儒生官員形象兩類,成俔詩歌中所描寫的人物多是小人物,即使是儒生官員也都是職位很低的驛丞,這是其他使行錄中少見的,因而,更具特色;名勝古跡方面:主要分析山海關和天妃廟形象。在贊美山海關鎮(zhèn)守江山的同時于感嘆歷史興亡中融入思鄉(xiāng)愁緒,更顯情真。使臣關于天妃廟的記載并不多,成俔此詩較為新穎。通過對成俔筆下的特殊小人物和特色鮮明的名勝古跡的分析和闡述,進而展示成俔眼中的中國明代形象的一個剪影。由于相關資料有限且筆者研究能力上的欠缺,本篇論文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下次有機會再作更加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
注釋:
1.《朝鮮王朝實錄》成宗82卷,8年(1477丁酉/???(成化)13年)7月17日(壬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