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珺
許多人了解朱曉玫,都是從她彈的巴赫作品開始的。70歲的她,已經(jīng)在全世界近600場音樂會中演奏過巴赫的作品。朱曉玫對巴赫,可謂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5歲時,朱曉玫就與巴赫結(jié)緣,說不清為什么,只要一彈巴赫作品,她就覺得很高興,充滿力量。一天練8個小時的琴,彈到?jīng)]力氣的時候,覺得很枯燥的時候,她就會練巴赫作品。
1966年,17歲的朱曉玫被下放到張家口的農(nóng)場。沒有鋼琴彈,她實(shí)在受不了,寫信向母親傾訴。兩個多月后,一架鋼琴和一車煤炭一起被運(yùn)到了農(nóng)場。朱曉玫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興奮地打開琴蓋,卻彈不出任何聲音。由于長途顛簸,鋼絲全斷了,她想方設(shè)法從工廠里找來了不同粗細(xì)的鋼絲,自己修好了鋼琴。
圖 / 油畫作品《彈鋼琴的女孩》
張家口的冬天,零下20攝氏度,滴水成冰。朱曉玫想起了老師潘一鳴的話,練習(xí)鋼琴最好的方法不是敲打鋼琴,而是彈巴赫的賦格作品,因為彈這些作品的時候,要用一只手發(fā)出4只手甚至5只手的聲音。從此,她每天彈巴赫作品,暖了手,也暖了心。
1980年,朱曉玫赴美國留學(xué),她身上只有20美元,好不容易找到容身之處,從事音樂的房東卻不準(zhǔn)她在家里彈琴。朱曉玫突然想起有關(guān)巴赫的故事:俄國駐德國德累斯頓的大使患上了失眠癥,請演奏家哥德堡找巴赫寫一些曲子,好讓自己在失眠時消磨長夜。這位大使是巴赫的老友,哥德堡又是巴赫的學(xué)生。這部作品便是后來的《哥德堡變奏曲》。
既然這首作品能讓人平靜,為什么不試著彈一下?朱曉玫小心翼翼地在屋子里彈《哥德堡變奏曲》。房東不僅沒有再阻止她,竟然還送了一本書給她,里面論述了如何彈好巴赫作品中的裝飾音。
45歲那年,朱曉玫第一次在法國公開演奏《哥德堡變奏曲》,大獲成功。法國媒體用“純凈無邪”來評價她的演奏。她去醫(yī)院彈給病人聽,甚至還試著在監(jiān)獄里彈奏?!鞍秃盏囊魳凡粌H能使我的心靈獲得平靜,也能夠幫助那些經(jīng)歷病痛的人。”朱曉玫說。
很多西方聽眾好奇,來自中國的朱曉玫為何能把巴赫彈得這樣細(xì)膩純粹。朱曉玫告訴他們,中國人恰恰是最容易彈好巴赫,也是最容易聽懂巴赫的。中國道家哲學(xué)里最高的境界是寧靜,巴赫的作品中就有一種寧靜的喜悅,沒有大喜大悲,沒有戲劇沖突,于平靜中蘊(yùn)藏著深沉的力量。在多聲部的復(fù)調(diào)音樂里,不同聲部在一起,非常和諧。
老子曰“上善若水”,巧的是,巴赫的名字在德語中正是“溪水”的意思,他的音樂如流水一般不舍晝夜,寧靜地流淌。老子曰“大音希聲”,在《哥德堡變奏曲》中,音樂的基礎(chǔ)并不是高聲部的旋律,而是低聲部的線條,而有些低音,一般人難以聽到?!爱?dāng)音樂與哲學(xué)達(dá)到最高境界時,是相通的,是沒有國界的。”朱曉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