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墨是中國畫的基本語言,在中國畫趨向多元的當下,仍是如此。作為傳遞繪畫內(nèi)涵的媒介手段、表達方式,筆墨凝聚著中國文化獨有的氣質與性格,隨著時代的變化筆墨的表達方式也趨向于多元化。
關鍵詞:筆墨;變化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 9)30-0040-01
傳統(tǒng)中國畫的筆墨從五代十國時期就已出現(xiàn),經(jīng)歷了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現(xiàn)代幾個主要的時代,演變成當下筆墨形式多變的畫面感。
當下的筆墨形式感很多,那么大部分的藝術家還是在傳統(tǒng)國畫勾皴擦染點等技法的運用下去完成畫面的,無非在畫面的著色、構圖、以及風格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以及改進。但是往往很多藝術家在變法的過程當中丟失了傳統(tǒng)筆墨技法的精髓。如何變?怎樣變?變得既要有時代的符號、思想,還要有傳統(tǒng)的筆墨精神,這個就是相當難的一個問題了。筆者從自己讀研以及近幾年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得到了一點小小的體會,在這里和大家分享。
一、筆墨、畫面要有時代感
畫面要有時代感是什么意思能?我們縱觀歷朝歷代的筆墨技法,大部分都是在前朝筆墨的基礎上經(jīng)過一些藝術家以及文人墨客的變法以及改進來完成的,就是說無論在哪個朝代它的筆墨技法要符合那個時代的發(fā)展,符合它的歷史背景。而每個朝代又有很多的國畫大家,他們每個人之間的作品風格也是不一樣的,這與每個人的情懷、境界以及他想要表達的想法不同而導致的。但是總體之間又有相互聯(lián)系,又要符合整個歷史大環(huán)境的發(fā)展。我們以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濤來說,兩個人都屬于“清初四僧”之一,且在歷史上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明亡后削發(fā)為僧,成了亡命之徒,后改信道教。作品風格形象夸張奇特,筆墨凝煉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
石濤是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他一生浪跡天涯,云游四方,后來到了江寧(南京)。晚年棄僧還俗,成為職業(yè)畫家。石濤最擅長的是山水,常體察自然景物,主張“筆墨當隨時代”,畫山水者應“脫胎于山川”,“搜盡奇峰打草稿”,進而“法自我立”。
我們首先從主觀角度來看兩位國畫大師的藝術作品;八大山人的藝術中有一種孤危的意識、孤獨的精神、孤往的情懷,他的畫雖然簡而淡,但卻是苦心孤詣的結晶;而石濤的作品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郁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從作品風格來說,兩人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八大山人更加倡導簡而淡,用筆一波三折,筆筆到位,而從整體來說整個畫面又顯得非常飽滿;石濤作畫構圖新奇,倡導創(chuàng)新,不拘泥于小節(jié),更加善用墨法,有時用墨很濃重,墨氣淋漓,空間感強。但是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他們都是明清皇族的后代,在政治上對清代統(tǒng)治者是不合作的態(tài)度,反對清王朝貴族的作風。
二、畫面既要有傳統(tǒng)的理論,又要有現(xiàn)代的思想
當下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真是五花八門,尤其是國畫,可以說在“國、版、油、雕”這四大畫中畫國畫的人是最多的。有很多國畫家在創(chuàng)作作品的時候畫面的現(xiàn)代感很強,尤其放到展廳里面直接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但是當走進這幅作品仔細觀察的時候仿佛又缺少點什么?你會發(fā)現(xiàn)越看越不耐看,甚至到最后感覺很差。而歷朝歷代的這些傳世名畫為什么總有那么多人去研究、去解讀,比如黃公望的《富川山居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而每一次研究仿佛都能收獲點什么,經(jīng)得住每一代藝術家的研究、推敲,以及學習。我們?nèi)W習什么?是一直不停的去摹古、仿古嗎?還是脫離傳統(tǒng),一味地搞創(chuàng)新呢?
設想一下,假如你喜歡一種東西,可能僅僅是你的第一印象,那么這種喜歡的程度是不是一直不會減弱。比如一張黃賓虹的《黃山湯口>現(xiàn)在很多藝術家可能只知道它是一張傳世的名畫,“黃賓虹”本人是近現(xiàn)代的一位國畫大師。但是這幅作品在當時那個年代和張大干、齊白石這些名家的作品一起展覽的時候并沒有被認可,而且還被很多參觀者嘲笑。那么對于黃賓虹本人來說這是一件打擊不小的事情,但是齊白石為什么會邀請一位無論是從名氣、還是社會地位都和自己相差懸殊的畫家一起展覽能。后來我們從黃賓虹去世前的手冊當中查到黃賓虹本人去世前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我的作品應該五十年之后再向世人展示出來”。五十年過去之后這句話果然應驗了,《黃山湯口》這幅作品拍賣了3.45億,甚至一度超過了齊白石、張大干等很多國畫大師的作品價格。這只能說是社會進步了,或者說是黃賓虹的藝術作品超越了當時那個年代的審美標準。
我在前幾年讀研究生期間在浙江美術館看過黃賓虹先生的原作,筆墨老辣,墨色渾厚而華滋,厚重感十足而且層次感很強,潤色恰到到處,用線剛柔并濟;整個畫面在當時那個年代來說形式感很強,傳統(tǒng)的筆法、墨法且理論性的知識很多,越品越有味道……
三、結語
說了這么多都是我這些年在學習國畫的過程中得到的一點小小的體會。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筆墨創(chuàng)新固然重要,但要有傳統(tǒng)理論的支撐。在我們還無法形成自己獨特的筆墨語言符號,獨特的畫面的時候,唯有腳踏實地的學習才是硬道理。
作者簡介:張栩滔,現(xiàn)為《中國書畫報》特約畫家,陜西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藝術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