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吉林市龍?zhí)秴^(qū)鐵東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2021)
膽汁反流性胃炎也叫堿性反流性胃炎,屬于化學性慢性胃炎的一種。主要因為幽門功能失常、慢性膽道疾病、細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酸、膽汁等損害胃黏膜導致的炎癥。中醫(yī)上認為該病主要是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先天脾胃不足導致胃氣上逆、胃失和降所致[1]。若飲食不當,暴飲暴食,進食太飽太快,過食生冷寒涼致寒氣蘊蓄于胃,而致寒濕困脾,阻遏氣機升降,或過食辛辣煎炒、肥甘厚味,日久生濕化熱而傷脾,濕熱痰氣互結,阻遏氣機升降等諸多原因而導致脾氣虛弱,胃失和降,脾胃不和,胃氣上逆而發(fā)本病。若情志不遂,惱怒傷肝,氣機不利,升降失和,胃氣上逆,或因肝郁乘脾,或因過思傷脾,導致脾氣虛弱,脾胃失和,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發(fā)本病。若先天正氣虧虛,素體脾虛胃弱,而脾失運化,隨年齡增長,正氣進一步虧虛,終致胃失和降,脾胃不和,胃氣上逆而發(fā)本病。其他原因尚有年高體弱,或大病久病,正氣未復,或吐下太過,或虛損誤攻等,均可損傷中焦脾胃之氣,使胃失和降,或胃陰不足,不得潤降,胃氣上逆,而發(fā)本病。為提高該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中采用中醫(yī)和胃降逆湯加減對收治的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實施治療,并對其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進行研究,患者就診時間均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對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39.2±3.2)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7年,平均病程(1.8±0.2)年;觀察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38.8±3.9)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8年,平均病程(2.0±0.6)年;比較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無較大差異性(P>0.05),可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以常規(guī)西醫(yī)方式治療,即給予患者口服莫沙必利治療,1天3次,1次5 mg,飯前服用;同時給予患者口服思密達治療,1天3次,1次3 g;連續(xù)用藥30 d。
觀察組患者則采用和胃降逆湯加減治療,方中主要成分為:吳茱萸5 g,甘草、黃連各6 g,茯苓、旋夏花、香附、陳皮、郁金、厚撲各10 g,柴胡、枳殼各12 g;對于伴有反酸癥狀者,可在方中加入烏賊骨、煅牡蠣;對于伴有上腹痛者,可在方中加入白芍、延胡索;對于伴有惡心癥狀和可在方中添加半夏、佩蘭等;對于口苦、大便干燥、苔黃膩者可在方中加入大黃、金錢草等;上述諸藥用水煎服,取汁5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xù)用藥30 d。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均行胃鏡檢查。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情況,包括上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噯氣、口干口苦等。
1.4 判定標準[2-3]:以治療后患者癥狀均消失,胃鏡檢查顯示炎癥均愈合,膽汁反流現象消失為痊愈;以治療后患者癥狀顯著改善,炎癥明顯愈合,膽汁反流現象明顯減輕為有效;以治療后患者癥狀有所改善,炎癥部位有所縮小、膽汁反流癥狀有所好轉為有效;以未達到上述標準未無效。癥狀表現均按照無、輕、中、重等不同級別分別記錄未0、1、2、3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與計數資料的檢驗方式分別為t與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2.5%,其中治愈14例,顯效15例,有效8例,無效3例;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70.0%,其中治愈8例,顯效11例,有效9例,無效12例;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前,觀察組患者上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噯氣、口干口苦等癥狀積分分別為(2.1±0.5)分、(2.1±0.6)分、(2.0±0.5)分、(1.9±0.4)分、(1.9±0.3)分;對照組分別為(2.0±0.6)分、(2.0±0.5)分、(1.9±0.4)分、(1.8±0.5)分、(1.9±0.4)分;組間對比各癥狀積分均無明顯差異性(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上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噯氣、口干口苦等癥狀積分分別為(0.8±0.2)分、(0.8±0.1)分、(0.9±0.3)分、(1.0±0.2)分、(1.0±0.3)分;對照組分別為(1.4±0.4)分、(1.2±0.3)分、(1.2±0.3)分、(1.6±0.5)分、(1.2±0.3)分;觀察組各癥狀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膽汁反流性胃炎為臨床常見病,其主要是指因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幽門手術等因素所造成的十二指腸內容物流入胃內,如胰液、膽汁,從而促使胃黏膜發(fā)生的炎癥、出血、糜爛等現象[4]。該病的發(fā)生極易對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造成影響,甚至可引發(fā)胃黏膜慢性病變。該病的發(fā)生率較高,且近些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該病的發(fā)生率也逐漸成上升趨勢。研究顯示[5],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胃黏膜極易發(fā)生慢性炎癥及潰瘍,甚至可引發(fā)癌變,對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威脅極大。因此,臨床上必須予以充分重視。藥物保守治療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式,但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患者病情及癥狀,但效果并不理想。
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上逐漸將中醫(yī)治療應用于該病的治療中。中醫(yī)上認為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表現與“嘈雜”、“胃脘痛”、“呃逆”等病類似,通常將和胃降逆作為治療該病的關鍵。本研究中所選用的和胃降逆湯即可發(fā)揮較好的和胃降逆功效,方中柴胡、陳皮、厚樸、旋覆花、郁金、吳茱萸、香附、枳殼等藥物均具有疏肝利膽、行氣止痛、和胃降逆的功效;而甘草、白芍等則可發(fā)揮緩急止痛、收斂胃氣、柔肝和胃、調和肝脾的功效;陳皮、茯苓則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和中的效果[6];上述諸藥聯(lián)合使用可達到標本兼治的功效,可共奏理氣止痛、疏肝利膽、降逆止嘔、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改善患者病情及癥狀有重要價值。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上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噯氣、口干口苦等癥狀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醫(yī)和胃降逆湯在膽汁反流性胃炎中可發(fā)揮積極作用。但我認為,為提高該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在給予患者藥物治療的同時還可加強對患者飲食及情志干預的重視,確?;颊唢嬍骋?guī)律、營養(yǎng)均衡、心情舒暢,且需戒除煙酒,以減少因不良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對病情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更好的促進患者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采用和胃降逆湯加減方式對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實施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癥狀,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