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清
(湟源縣林業(yè)站,青海 湟源 812100)
湟源縣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屬于典型的高原半干旱型氣候,適合高原鼢鼠生存,導致其成為湟源縣林地的主要災害生物之一。在湟源縣中,受鼠害危害的林業(yè)面積占總林地面積的55%以上,對湟源縣整體林業(yè)造成重大影響。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有效控制鼠害,每年都會對投入大量的資金,總結以往的防治方法經驗,從而減少鼠害的威脅。
高原鼢鼠成鼠生活在深廣復雜的洞道中,洞道可分為主洞道、老窩以及食洞道3個部分。主洞道內部粗壯而又光滑,洞口直徑大約在10cm,離地面25cm,長度約45m,最長可達到150m;老窩處于地下2m處,包含巢窩、廁所、防水洞等;食洞道距離地面10cm,形成一道蜿蜒曲折的洞跡,其主要會對林木幼苗產生危害,主要以沙棘、山楊、油松、檸條為主。在進食以及構筑巢窩時會啃食幼苗根部,截斷苗木根系,導致苗木不能吸收養(yǎng)分而枯死,對苗木成活率造成嚴重影響。
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的不斷發(fā)展,湟源縣人工造林面積不斷增多。但隨著林木的增多,鼠害也逐漸加劇。湟源縣主要害鼠為高原鼢鼠,通過2003~2013年這10年的考察可以了解到:2003~2008年,鼠害發(fā)生面積處于逐年上升階段;2008~2013年,鼠害面積處于波動狀態(tài)。而在近幾年發(fā)展過程中,通過對以往鼠害防治的研究,有效減少了鼠害侵襲面積,侵襲程度也在下降,林地鼠害防治已經有了一定效果。但在今后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中,也不能放松對鼠害的防治[1]。
(1)湟源縣氣候等符合害鼠生存需求,有利于鼠害發(fā)生。(2)由于鼠害發(fā)生過多,并且在以往的防治過程中主要使用化學防治手段,如磷化鋅等有毒化學藥劑的使用,讓鼠類天敵減少。(3)隨著化學藥劑的頻繁使用,單一的防治鼠害藥劑讓害鼠產生了抗藥性,提升了害鼠的防御能力,降低了害鼠的防治效果。(4)害鼠防治力度不大,防治資金也不夠充足,同時,各個部門的防治鼠害工作缺乏協(xié)調性。(5)林地周圍環(huán)境與林地不能共同防治鼠害,沒有形成連片效應,導致防治鼠害效果沒有達到理想狀態(tài)。
在防治鼠害過程中,不能僅僅從技術方面防治鼠害,也需要相關部門和領導加以重視,將責任落實到各個部門中。首先,將鼠害的“成災率”納入到林業(yè)部門有害生物防治考核中,將控制鼠害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中。在鼠害防治前,讓相關人員簽訂目標責任書,逐級負責,保證各個部門之間能有效配合,并與農牧部門聯(lián)合,有效開展聯(lián)合防治。其次,一方面做好宣傳工作,多渠道以及多形式宣傳鼠害防治知識;另一方面對工人員進行鼓勵,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形成良好的防治氛圍[2]。最后,加強預測工作,執(zhí)行聯(lián)系報告制度,定期檢查常規(guī)的月報、年報等內容。也要根據以往的鼠害分布情況,從而監(jiān)測重點區(qū)域,設置固定的監(jiān)測地點,讓專業(yè)的工作人員進行實時管理,以免出現(xiàn)突然發(fā)生鼠害的情況。若是發(fā)現(xiàn)新的信息要及時上報,并將林地鼠害防治劃分出重點防治區(qū)域以及普通防治區(qū)域,方便分配鼠害防治資源。
4.2.1 營林。首先,造林前對鼠害地區(qū)做防治性處理,從而降低鼠害數(shù)量。其次,在造林過程中,合理搭配樹種,形成混交林營造模式,培育出具有較強生命力的林地。整地過程中,提高水平溝的標準以及整地力度,破壞害鼠洞道,設置防鼠溝。最后,做好對苗木的處理,種植前在苗木根部處使用驅避劑,有效改善林地衛(wèi)生條件,破壞害鼠的棲息環(huán)境,在造林結束后加強管理,讓其成為郁閉林。
4.2.2 藥劑防治。利用肉毒素等毒餌誘殺害鼠,但這些藥物對有益動物也造成了傷害。為了保護環(huán)境,應禁止使用有毒藥劑,優(yōu)先使用不育藥劑來降低害鼠發(fā)生率,從而控制害鼠密度。
4.2.3 物理防治。在林地防治害鼠中使用滅鼠器械等,動員廣大群眾,共同防治害鼠。將自制的弓箭對準高原鼢鼠洞口,利用鼢鼠見光堵洞的特性引爆箭身裝置,將其炸死,目前屬于廣泛使用的防治方法。
對于湟源縣的林地鼠害,若是不能有效處理,將會對林地造成大面積破壞,影響退耕還林政策的有效實施。因此,需要湟源縣相關部門對鼠害展開調查,從而進行科學合理的防治,不斷總結以往的防治經驗,提高資金利用率,解決林地鼠害問題,提高造林成活率,有效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