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富臻 翁國星 賴寶春 鮑家銀 王 歡 陳智群 謝 琦 嚴李程
(福建省立醫(yī)院心血管外科 福建省立金山醫(yī)院,福州 350001)
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左心瓣膜(二尖瓣和主動脈瓣)機械瓣置換術后的近期療效令人滿意,遠期療效總體也是滿意的,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遠期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心房纖顫、合并心肌病變等[1~3]。三尖瓣反流的主要結果是右心超負荷和體循環(huán)淤血,如不治療,逐步出現(xiàn)心力衰竭、肝淤血、肺淤血、腎臟淤血衰竭、腸道淤血等嚴重并發(fā)癥,嚴重降低生存質量并縮短患者生存期[4]。處理左心瓣膜機械置換術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非常必要,主要手段是行二次手術置換三尖瓣[5]。我院2016年4月~2017年12月對15例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機械瓣置換術后出現(xiàn)三尖瓣重度關閉不全,再次行完全腔鏡下三尖瓣生物瓣置換,報道如下。
本組15例,男3例,女 12例。年齡 48~73歲,(56.2±8.4)歲。2次手術間隔時間12~26年,(17.2±3.3)年,3例第1次手術同期行三尖瓣Devega成形術。15例均有活動后氣促等心功能不全癥狀,術前心功能分級 (NYHA)Ⅱ級2例,Ⅲ級11例,Ⅳ級2例。查體輕度下肢水腫4例,頸靜脈充盈或怒張11例,肋下捫及肝脾腫大8 例。胸片顯示心胸比(cardiothoracic ratio,CTR)0.55~0.84,0.62±0.09。超聲心動圖顯示術前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8%~65%,(57.4±9.0)%(正常值>55%);右心房直徑(四腔觀)4.87~7.65 cm,(5.42±1.86)cm (正常值4.0 cm);右心室面積變化率35%~40%,(39.0±0.4)%(正常值>35%);三尖瓣收縮速度9~12 cm/s,(10.27±1.53)cm/s(正常值>12 cm/s);三尖瓣環(huán)平面收縮期運動幅度(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10~20 mm,(16.9±2.7)mm(正常值>12 mm);肺動脈收縮壓 22~85 mm Hg,(40.5±13.0)mm Hg;三尖瓣反流程度半定量分析均為4+。
病例選擇標準:①經心電圖、X線胸片、超聲心動圖確診為三尖瓣重度關閉不全;②LVEF>35%,TAPSE>10 mm。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心臟疾病需要正中開胸手術;②合并腫瘤或放療后。
雙腔氣管插管,靜脈聯(lián)合吸入麻醉。左側30°臥位。右肩胛下方和左季肋區(qū)放置體表除顫膜,取右側鎖骨中線至右側腋前線第4肋間切口,長約3.5 cm,為主操作孔;腋中線第3肋間切口為副操作口,右側腋中線第5肋間為觀察口。取右腹股溝豎切口,靜脈肝素化后股動、靜脈插管,必要時行頸內靜脈插管,行股-股轉流建立體外循環(huán)恒溫轉流,心臟不停跳。于膈神經前方2 cm,將心包與右心房直接縱行切開,切口上下緣絲線懸吊,若上下腔回血較多可加負壓,或者必要時使用紗布或球囊導尿管封堵上下腔靜脈口,副操作孔放置右房引流于冠狀靜脈竇口下,暴露三尖瓣后不剪除三尖瓣,測瓣器測量瓣環(huán)大小后, 2-0 Ethibon 帶墊片縫線間斷褥式縫合Edwards牛心包生物瓣[69000PTFX,國食藥監(jiān)械(進)字2012第3463995號]在傳導束危險三角區(qū)(Koch’s 三角)附近縫合瓣膜線時,特別注意勿縫入心房組織,三尖瓣瓣環(huán)組織進針,保留的瓣葉組織出針。由于右心室腔壓力較小,較少出現(xiàn)縫合組織撕裂引起瓣周漏。換瓣線間斷縫合將三尖瓣生物瓣膜固定在三尖瓣瓣環(huán)上后,檢查瓣葉啟閉是否良好,4-0 Prolene帶墊片連續(xù)縫合將房切口與心包一并縫閉,完成三尖瓣置換。
手術時間(4.3±1.4)h,體外循環(huán)時間(1.5±0.4)h,ICU 滯留時間(3.6±2.9)d,呼吸機使用時間(65±7)h,術后 24 h引流量(448±127)ml,住院時間(9.2±7.6)d。無死亡。1例術前有肝大、腹水、頸靜脈怒張等右心功能衰竭表現(xiàn),且超聲評估右房>7.0 cm,右心室面積變化率35%,三尖瓣收縮速度9 cm/s,TAPSE 10 mm,呼吸機輔助呼吸期間從氣管插管內吸出大量血性分泌物,且出現(xiàn)腹脹、雙下肢水腫、頸靜脈怒張、肝大等右心功能衰竭的表現(xiàn),經積極止血及強心、利尿等對癥處理后,循環(huán)及肺部逐漸穩(wěn)定,但出現(xiàn)少尿(24 h尿量<400 ml),經腎臟替代治療后,恢復自主尿量,肌酐恢復正常,監(jiān)護室時間28 d,住院時間43 d。1例術前不明原因出現(xiàn)血細胞三系輕度減少,請血液科會診治療,達到指征后手術,術后出現(xiàn)骨髓抑制,血細胞三系減少,繼發(fā)真菌感染,經積極抗感染等治療后痊愈。15例隨訪6~30個月,(8.3±6.7)月,三尖瓣均未見明顯返流,右房直徑(四腔觀)4.19~5.82 cm,(4.93±2.31)cm;右心室面積變化率40%~42%,(41.1±0.3)%;三尖瓣收縮速度11~13 cm/s,(11.95±1.17)cm/s;TAPSE 15~20 mm,(18.3±1.8)mm。4例輕度下肢水腫術后下肢水腫消失,8例腹脹者出院后無再發(fā)腹脹,術后心功能恢復至Ⅰ級 3例,Ⅱ級8例,Ⅲ級4例,無并發(fā)癥及死亡。
心血管外科微創(chuàng)手術是21世紀心臟外科的發(fā)展方向,電視胸腔鏡在該領域的應用是心血管外科的又一次重大技術革命[6]。左心瓣膜置換術后三尖瓣反流并不少見,即使是左心系統(tǒng)瓣膜手術時三尖瓣完好,也有遠期出現(xiàn)三尖瓣反流的現(xiàn)象。三尖瓣病變尤其是三尖瓣關閉不全病程較長,患者對三尖瓣引起的臨床癥狀耐受性強,接受手術時患者的心功能已經受到明顯影響,手術效果不甚理想[7]。我們認為對于二尖瓣置換術后出現(xiàn)的重度三尖瓣關閉不全應盡早行手術治療,以維持正常的右心功能及右心房、右心室的正常形態(tài),對遠期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
目前,二次心臟手術置換三尖瓣主要有經正中開胸、股股轉流經右胸、股股轉流(或股動脈頸靜脈轉流)胸腔鏡輔助等方式。經正中開胸需要全面游離心臟與心包以及前縱隔內的粘連帶,創(chuàng)傷巨大,手術風險和操作難度也相對較大,正逐漸被其他創(chuàng)傷更小的方式所代替。對于再次手術三尖瓣關閉不全患者,常規(guī)再次正中開胸處理三尖瓣病變30 d病死率高達5%~26%[8,9]。手術主要困難是心臟術后的心包粘連所導致的解剖關系不清,分離粘連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其次,手術時間長及胸骨切開時心臟和縱隔組織所引起的創(chuàng)傷也不可忽視,患者如合并巨大的右心房、右心室,菲薄的部分右心房壁,在建立體外循環(huán)的過程中及術畢心臟復跳后可出現(xiàn)不能控制的切口出血和低心排血量而死亡。胸腔鏡下三尖瓣置換術可最大限度確保視野及手術空間,術中可根據需要交替副操作孔與觀察孔的功能,使術中操作及視角變換更為靈活。入路我們選擇經心包直接切開右心房,該方法不僅節(jié)省時間,更加避免分離心包粘連所造成的出血、心房破裂的可能,同時一并縫閉右心房及心包后保證縫合的切口周圍組織強度,使術后出血的概率大大降低。通過單根F24腔靜脈插管+負壓引流,或加頸內靜脈引流,或通過上下腔靜脈口填塞紗條,或通過球囊導尿管封堵的方式,可以得到充分引流,加之經腋中線第5肋間的觀察口于冠狀竇口下方放置右房引流管,可減少手術操作野的回血,獲得較好的暴露。因此,與傳統(tǒng)正中開胸手術相比,胸腔鏡三尖瓣生物瓣置換具有良好的暴露,少分離,少創(chuàng)傷,少出血等優(yōu)點。
對于三尖瓣瓣膜的處理,我們主張不予切除三尖瓣的瓣膜,目的是盡可能保持三尖瓣的的瓣下結構完整。這是由于右心室呈不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且較左心室室壁薄,三尖瓣的瓣下結構對于右心室的收縮是重要的力學支點,保留三尖瓣腱索及乳頭肌的結構完整,有利于維持右心房的生理解剖結構,降低因為剪除瓣下組織而出現(xiàn)出血、心肌損失乃至右室破裂的風險;有利于右心室收縮的向心性,固定各個幾何面的收縮方向符合生理特征,提高右心室的收縮效率;有利于發(fā)揮瓣下結構對右室壁的固定作用,防止右心室進一步擴大。同時保留瓣葉組織,使我們在傳導束危險三角區(qū)(Koch’s 三角)附近縫合瓣膜線時,可在保留的瓣葉組織出針,盡量避免損傷傳導束。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認為保留三尖瓣瓣膜是必要的。
相比生物瓣,機械瓣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耐久性高,但在右心低壓的環(huán)境下,機械瓣發(fā)生血栓附著的概率增大,容易發(fā)生心內膜組織長入,引起瓣膜關閉不全[10,11]。我們認為三尖瓣跨瓣壓力較小,開啟機械瓣困難,發(fā)生栓塞的風險大,生物瓣能較好地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且生物瓣在生物親和性和開口面積等方面更具優(yōu)勢。同時,當發(fā)生遲發(fā)性的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時,我們可以通過三尖瓣的生物瓣膜開口放置起搏導線,而機械瓣則無法放置起搏導線。隨著介入瓣膜技術的發(fā)展,我們相信遠期生物瓣瓣衰的問題可以通過更微創(chuàng)的介入技術解決,而機械瓣瓣衰必須再次開胸手術治療。基于以上原因,對于二尖瓣置換術后再次行三尖瓣置換的患者,我們更愿意選擇生物瓣。
通過以上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減小手術的創(chuàng)傷、出血及術后感染發(fā)生的幾率,改善手術視野,有效縮短患者術后ICU停留時間及呼吸機使用時間。本組15例術中見三尖瓣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瓣葉粘連及攣縮變形,這種情況下如果勉強行成形術,不僅成形后不能有效糾正三尖瓣口返流,而且還會出現(xiàn)成形術后切割瓣環(huán)、縫線斷裂等風險,此時不建議勉強成形,故均選擇生物瓣置換。15例隨訪三尖瓣均未出現(xiàn)返流,右心功能的癥狀、體征取得明顯改善,手術效果良好。
本研究例數少,結論有一定局限性,尚需進一步大病例、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驗證。綜上所述,左心瓣膜置換術后行完全胸腔鏡下三尖瓣生物瓣置換術效果可靠,方法重復性強,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