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山縣高樓鎮(zhèn)動物疫病防控與畜牧技術服務中心,741300)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引起豬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又稱為豬接觸性傳染性胸膜肺炎。以急性出血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胸膜肺炎為特征,急性型呈現(xiàn)高死亡率。特別是近年來本病的流行呈上升趨勢給規(guī)?;B(yǎng)豬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危害日趨嚴重,成為豬細菌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疫病之一。本文通過對一起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診斷與治療,提出防治措施,為該病的診治提供參考。
2018年10月4日,在我鎮(zhèn)玉林村一家規(guī)模養(yǎng)豬場飼養(yǎng)的體重在18-35kg的仔豬相繼發(fā)病,出現(xiàn)不食、咳嗽發(fā)燒,呼吸困難,場主給病豬注射了青霉素、安痛定、地塞米松,而后3頭死亡。該場主未報告我中心而抱有僥幸心理繼續(xù)自己治療,隨后5頭又死亡,在治療無效后,場主帶一頭死豬到我中心,中心獸醫(yī)技術人員進行了解剖,將病料緊急送往天水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經過流行病學、病變組織鏡檢,診斷結果為豬傳染性胸膜肺炎。
病豬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廢絕,體溫在40℃~41.5℃之間,呼吸急促,輕度咳嗽,個別有拉稀癥狀,隨著病程的加長,鼻、耳、腿、體側處皮膚發(fā)紺,并常呈犬坐姿勢,臥地不起,張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臨死前體溫下降,嚴重者從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病豬于出現(xiàn)臨診癥狀后一般在24~36h 內死亡。有的病例見不到任何臨診癥狀而突然死亡。
病死豬解剖后可見氣管和支氣管內充滿泡沫狀帶血的分泌物。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內有纖維素性血栓形成,肺泡與間質水腫,心肌肥大,心臟、肺臟外面包裹一層厚厚的包膜,膈肌出血,胸壁、腹壁纖維素性炎,肝臟、脾臟、結腸外面全包裹厚厚的包膜。脾臟充血腫大,結腸內有硬糞。
根據(jù)本病主要發(fā)生于育成豬和架子豬以及天氣變化等誘因的存在,比較特征性的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特點,可做出初診。確診要對可疑的病例進行細菌學檢查,根據(jù)流行病學、臨診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流行病學特點各種年齡、性別的豬都可發(fā)生,但以6周齡至6月齡的豬較多發(fā),多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突然死亡,傳播迅速。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通常在50%以上,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高達80%~100%,常發(fā)生于4~5月和9~11月,飼養(yǎng)環(huán)境突然改變、豬群的轉移或混群、擁擠或長途運輸、氣候驟變等應激因素可使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病理學診斷急性病豬出現(xiàn)高熱、嚴重的呼吸困難、咳嗽、拒食、死亡突然,死亡率高,死后剖檢病變主要局限于胸腔,可見肺臟和胸膜有特征性的纖維素性和壞死性出血性肺炎。
本病臨床治療效果不明顯,實踐中選用氟倍尼考注射液每日每kg體重10 mg,肌肉注射,再配合使用阿米卡星注射液,按0.1~0.2 mL/kg體重肌肉注射,1次/d,連續(xù)使用3~5 d。還可用強化抗菌劑、氟甲砜霉素肌肉注射或胸腔注射,連用3d以上;本病早期治療可收到較好的效果,一般可用青霉素、新霉素、四環(huán)素、泰樂菌素、磺胺類等。每噸飼料中用20%替米考星500g、強力霉素500g 連用1周,可防止新的病例出現(xiàn)。發(fā)病期間全場用過氧乙酸或其他消毒劑徹底消毒,早晚各消毒一次。
處方一:清熱止咳散加減:當歸20g、冬花30g、知母30g、貝母25g、大黃40g、木通20g、桑皮30g、陳皮30g、紫菀30g、馬兜鈴20g、天冬30g、百合30g、黃芩30g、桔梗30g、赤芍30g、蘇子15g、瓜蔞50g、生甘草15g,共研細末,開水沖服。在用此方的時候,可根據(jù)病豬的不同體質,不同的發(fā)病時期,出現(xiàn)的不同癥狀而對方劑中的藥物進行調整。
處方二:(以清熱瀉火、養(yǎng)肺滋陰、止咳平喘為治則)黃連50g、黃柏50g、梔子60g、白果40g、麻黃30g、蘇子60g、石膏130g、杏仁30g、桑白皮60g、款冬花50g、半夏40g、甘草25g(此方為80kg豬的用量),藥物研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或讓豬自飲。
本病無特異的疫苗,且隱性感染率較高,因此在引進豬苗或種豬時,應當先了解當?shù)氐囊咔?,購進后注意隔離觀察和檢疫,當環(huán)境、氣候突變或季節(jié)變換時,應加強控制飼養(yǎng)密度,搞好欄舍通風和清潔衛(wèi)生,減少各方面應激因素,管理和營養(yǎng)要跟上。
而對經治療痊愈的病豬,不要再合群,應分開飼養(yǎng),這樣可避免因帶菌引起本病在豬群中復發(fā)。如同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一樣,氣溫劇變、寒冷、通風不良、飼養(yǎng)密度高和豬群的轉欄等因素易誘發(fā)本病,因此,在生產中,要改善飼養(yǎng)環(huán)境、減少應激、定期消毒,這樣可有效降低本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