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正榮
(甘肅省臨夏州永靖縣漁業(yè)技術推廣站,731600)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廣泛,可存在于空氣、土壤和水中,動植物體表、體內均可生存。寄生魚體并引起疾病的主要是藻狀菌綱的水霉目、芽枝霉目的一些種類。魚水霉病就屬于真菌性魚病,筆者就該病的防治做一論述,幾點拙見,僅供參考。
水霉病俗稱白毛病、膚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時,一般看不出病魚有何異常癥狀,當看到病癥時,菌絲體已侵入魚體傷口,向外生長,使皮膚潰爛、組織壞死,同時隨著病灶面積的擴大,魚體負擔過重,游動失常、食欲減退、魚體消瘦,最終病魚因體力衰竭而死亡。
最常見的是水霉屬和綿霉屬的一些種類,現(xiàn)以水霉為代表,概述其形態(tài)特征。
1.1 形態(tài) 水霉通常是細長的絲狀體,為沒有橫隔的多核體,稱菌絲,其一端著生在魚卵或魚體受損傷的組織和皮膚上,大部分突出體表,有時可長達3cm,灰白色,柔軟,類似棉纖維。水霉的菌絲具有不同功能,蔓延在基物之內的是內菌絲,纖細而分枝繁多,類似植物須根,具有吸收營養(yǎng)的功能,稱營養(yǎng)菌絲;伸展在基物之外的是外菌絲,分枝少而粗壯,形成灰白色棉絮狀物,稱氣生菌絲,當形成孢子囊時,具有繁殖作用,稱繁殖菌絲。
1.2 繁殖 在營養(yǎng)豐富的條件下,多營無性繁殖,當無性繁殖衰退或條件不良時,營有性繁殖。無性繁殖為在菌絲頂端形成動孢子囊,釋放動孢子,環(huán)境不良時可產(chǎn)生厚垣孢子,以抵抗不良環(huán)境,條件較好,可直接發(fā)育成孢子囊。有性繁殖為形成藏卵器和雄器,接合成卵孢子,并形成休眠孢子,經(jīng)3~4 個月的休眠期而萌發(fā)成動孢子囊或新的菌絲。藏卵器和雄器可以同絲產(chǎn)生,亦可以異絲甚至異株產(chǎn)生。
水霉寄生初期,肉眼看不到癥狀,當肉眼可見時,內菌絲已深人肌膚,蔓延擴散,外菌絲亦已向外伸展成灰白色棉毛狀,附著在魚體上,菌絲短的像貼附著小塊舊棉絮,菌絲長的像沾著一個小棉球,此種現(xiàn)象俗稱“長毛”,魚養(yǎng)殖戶稱其為“白毛病”,由于水霉能分泌酵素分解魚的組織,病魚受刺激而急躁不安,行動失常,并大量分泌粘液。隨著水霉的繁殖生長,患處腐爛加劇,且因負擔過重,病魚行動遲緩,食欲不振,極度消瘦,最后失去平衡而死亡。
在家魚人工繁殖中,魚卵亦易患此病。受害的卵因內菌絲侵人卵膜,外菌絲穿出膜外,使整個卵變成一個灰白色的小絨球,嚴重感染時,受精卵亦受害,可以造成魚卵的大批死亡。
水霉營腐生生活,它在魚體上通常以“傷口寄生”的規(guī)律出現(xiàn),不感染健康魚,為繼發(fā)性感染;對魚卵則既可是繼發(fā)性感染,亦可為原發(fā)性感染。因而水霉病是魚卵和苗、種階段的主要疾病之一。無地域性,全國各地均有流行,全年均可發(fā)生,僅寄生種類不同,但仍以晚冬早春最為流行,并可延續(xù)至春末夏初。以長江流域為例,每年2~5月危害越冬魚種,4~6月則危害各種魚卵。感染后的死亡率與魚的大小呈負相關,即成魚較低,魚種較高,而以魚卵的損失最為嚴重,??蓪е滤拇蠹音~和鯉、鯽、鳊人工繁殖的失敗。
4.1 魚池和孵化設施用生石灰或含氯藥物徹底消毒。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水深1cm 的,每畝用生石灰150kg,調勻后全池潑灑。在拉網(wǎng),運輸過程中,盡可能避免魚體受傷,若魚體受傷,可用8-4%的食鹽水浸洗10-15 分鐘; 或用0.5-0.6%的食鹽水進行較長時間的浸洗后放養(yǎng)。也可用煙莖和葉切碎煎成濃縮液,每立方米水加入濃縮液2~4ml,把受傷的魚浸洗半小時后放養(yǎng)。
4.2 操作時盡量注意,勿使魚體受傷,并注意越冬魚種密度不可過高。
4.3 用60~70mg/L 孔雀綠浸洗魚卵2~3 分鐘,或在孵化水面潑灑,防治均可使用。
4.4 用2.5~560~70mg/L 孔雀綠浸洗病魚30~60分鐘。
4.5 用1.260~70mg/L 抗霉寧浸洗病魚1 小時。
4.6 用3%~4%食鹽水浸洗病魚5 分鐘,或0.5%~0.6%食鹽水浸洗病魚1 小時,效果均好。
4.7 用0.04%的食鹽、 小蘇打合劑浸洗病魚或全池潑灑(0.04%為潑灑后的濃度),不僅制霉效果好,且能促進創(chuàng)口愈合。
4.8 每畝水面用烏蘞莓0.6kg、辣蓼3kg、楓楊葉2.4kg、烏桕葉3.5kg,混合煎汁,加水25kg,全池潑灑。
4.9 將菊花、金銀花、黃柏、青木香和苦參按3:3:6:6:10 的 比 例 研 成 細 末,每 畝 水 面 水 深1m 用0.5kg 左右,加水全池潑灑。另外,取食鹽1.5kg,每250g1 包用布包好,吊掛于魚池周圍水下15~30cm 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