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峰
(甘肅省永靖縣峴塬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731600)
水腫病是一種由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傳染病,也叫“腸毒血病”“小豬搖擺癥"。豬腸道里有溶血性大腸桿菌,在飼料過于單純、品質(zhì)過于低劣、突然改變飼料以及天氣驟變、豬的機體抵抗力減弱時,腸道中的溶血性大腸桿菌易產(chǎn)生毒素,引起中毒,而發(fā)生仔豬水腫病。仔豬水腫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每年的秋末冬初發(fā)病最多,每年春季也常多見。大部分是在生長快、膘情好的豬只身上發(fā)生,病豬多是8~10 周齡,體重在10~20kg,主要發(fā)生在30日齡后的斷乳仔豬,而且肥胖的仔豬最易發(fā)生,常突然發(fā)生。
中獸醫(yī)認為,仔豬水腫病為感受疫毒,內(nèi)傷臟腑之機能,致水濕積聚,泛濫于肌膚。
本病多突然發(fā)病,初期體溫不高,精神委頓,食欲下降,行走不穩(wěn),不靈活,眼瞼、耳、面頰及下頜部出現(xiàn)水腫。嚴重時四肢和軀干部都發(fā)生水腫,眼結(jié)膜高度充血,用手指按壓如面團,其皮膚常感覺過敏。觸之尖叫,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伏臥呈睡眠狀,全身震顫,鼻端干燥,走路搖晃,肌肉緊張,皮膚暗紅色。后期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嘴觸地,前肢跪地,后肢站立或不能站立,四肢伸直,全身抽搐,口流黏液。有的舌頭麻痹外伸,鼻盤歪斜,四肢前后擺動呈游水狀,爾后掙扎死亡。本病的病程短,死亡率高。
3.1 黃芩10g,黃柏10g,大黃10g,芒硝10g,枳殼6g,厚補6g,澤瀉10g,茯苓皮10g,生姜皮10g,甘草5g。每日水煎服1 劑。
3.2 厚樸25g,肉桂30g,茯苓、白術、豬苓皮、大腹皮、桑白皮、陳皮各40g(10 頭15kg 仔豬用藥)。本方為五苓散與五皮飲加減,諸藥相合,共收助脾健運、理氣和中、通利三焦、去水消腫之效。水煎2 次,候溫灌服。
3.3 芒硝50g,大青葉25g,大黃25g,牽牛子20g,茵陳25g,梔子20g,膽草15g,茯苓15g,郁金15g,陳皮15g,車前子15g,蘆薈10g,瓜蒂10g。共為細末,開水沖調(diào),加紅糖250g 為引(以上為10頭10kg 重豬的劑量),一次灌服或讓豬自飲,隔日1 次,連用2 次。
3.4 豬苓30g,茯苓30g,澤瀉30g,白術40g,蒼術40g,厚樸20g,陳皮25g,木通30g,甘草20g(以上為10 頭10kg 重豬的劑量)。水煎,每天1 劑,分2 次灌服,連喂3 天。主治水濕內(nèi)停氣滯癥。方中重用澤瀉,甘淡性寒,滲濕利水,為主藥;以茯苓、豬苓、木通淡滲,助主藥以增強利水飲之力。加白術健脾燥濕,運化水濕;蒼術苦溫性燥、除濕健脾,厚樸行氣化濕、消脹除滿,共為輔藥;陳皮理氣化滯,和胃止嘔為佐藥;甘草甘緩和中,調(diào)和諸藥為使。諸藥相合,利水消腫,祛濕和胃。
3.5 病早期,投服鹽類瀉劑,以排除腸道內(nèi)的細菌及其產(chǎn)物。每天用硫酸鈉(或硫酸鎂)20 克,大黃末5 克。
3.6 黃芩、黃柏、澤瀉、茯苓等量混合,研成細末,每日口服20~80 克。
3.7 蒼術6g,白術6g,六曲6g,豬苓6g,滑石12g,車前草6g,甘草1.5g,煎服。
3.8 20%葡萄糖注射液20ml 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30 萬IU 地塞米松注射液1mg 維生素C 注射液2ml。用法:一次靜脈推注,連用1~2 次。
3.9 抗血清5~10ml 硫酸慶大霉素8 萬~16 萬IU。用法:一次肌肉注射,視情況可于第二日再注射1 次。
3.10 20%磺胺嘧啶鈉注射液20~40ml 維生素B1注射液2~4ml2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用法:一次靜脈或腹腔注射,每日1 次,連用2~3 天。
3.11 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5~10ml,40%烏洛托品注射液10ml。用法:一次靜脈注射,每日1次,連用2~3 天。
4.1 水腫病的治療原則是綜合對癥治療,即抗菌消炎,強心、解毒、利尿。
4.2 因缺硒會加劇仔豬水腫病的發(fā)生和病情加重,應用補硒進行輔助治療,提高治愈率。
4.3 使用強心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強心利尿,促進水腫液的排出,減輕心臟的負擔。
4.4 改善飼養(yǎng)管理,出生后7 天,即應開始使用含蛋白質(zhì)較多的飼料,在吸乳的同時,讓其盡早適應人工飼料。所用飼料要求新鮮,應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添喂,促進胃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