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上海,201203)
商斌儀 卓蘊慧 陳逸云 鞏安寧 張 雯△ 指 導 陳建杰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國常見的慢性傳染病之一,病情纏綿,治療困難,與肝硬化、肝癌密切相關。2006年全國乙型肝炎流行病學調(diào)查表明,我國1~59歲一般人群HBsAg攜帶率為7.18%[1],據(jù)此推算,我國現(xiàn)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約9300萬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2000萬例。
陳建杰教授系上海市名中醫(yī),上海市領軍人才,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工作,對于中醫(yī)藥防治慢性乙型肝炎有豐富的經(jīng)驗?,F(xiàn)將陳建杰教授論治慢性乙型肝炎臨證經(jīng)驗總結(jié)如下。
1.顧護中州,扶正為主
由于脾胃素來被認為是后天之本和氣血生化之源,因此在臨床實踐中陳教授特別重視調(diào)攝脾胃功能,凡久病、重病的治療和病后攝生都應該顧護脾胃。正如李東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所言:“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陳教授認為脾主運化,其性喜燥而惡濕,而慢性乙型肝炎病機多為濕熱纏綿,故常常導致脾胃氣機困阻而運化功能失司,出現(xiàn)乏力、納減、脘痞、便溏、苔膩等常見癥候,臨床遣方用藥應緊緊圍繞病機,盡量恢復臟腑正常生理功能,利用健脾化濕、芳香醒脾類的藥物,開達中焦氣機,促進脾胃健運,所謂“中州固而氣機達,脾胃健則濕熱化”。
此外,由于慢性乙型肝炎多屬邪氣留戀,通常治療易偏于祛邪,重用、久用清熱化濕之品,日久反傷及陰分,損及正氣。陳教授認為:正氣系人身之本,御邪之基,如《內(nèi)經(jīng)》所言“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而正氣之化生,無外乎先后天,對肝病而言,多濕熱為患,濕重困脾,熱重傷腎,一味祛邪,反傷正氣,若正氣不虛,則邪難久滯,故祛邪當先扶正。在臨床用藥上,健脾以六君化裁,補腎以院內(nèi)自制補腎方為主,濕重者以蒼術易白術,氣滯者加川楝子、大腹皮,熱重者加川連、黃芩,水泛者加豬苓、玉米須、陳葫蘆瓢,黃疸者加茵陳、虎杖、三金湯等等,隨證加減。
2.重視毒邪,清化為輔
陳教授認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中醫(yī)治療實踐中,毒邪致病是極其重要的病機理論[2]。傳統(tǒng)上毒邪可分為外毒和內(nèi)毒,前者包括疫癘之毒和六淫郁火化毒,后者則屬氣血臟腑運行失常所致病理代謝產(chǎn)物蓄積之毒??紤]到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特點:乙型肝炎病毒當屬外毒范疇,而乙肝病毒侵入人體后,病情纏綿難愈,引起氣血運行和臟腑功能障礙等病理變化,代謝失常,病理產(chǎn)物蓄積日久蘊毒,是為內(nèi)毒,故屬內(nèi)外毒兼而有之。所以陳教授認為,對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解毒排毒原則亦應貫穿始終。臨床常用的清熱解毒藥有半枝蓮、垂盆草、蛇舌草、虎杖、苦參、夏枯草、蒲公英、連翹等,這些藥物既可有效改善肝臟炎癥,又能對乙肝病毒復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臨床實際應用中,陳教授提倡適時、短期的運用清熱解毒藥物,以盡可能祛邪不傷正。如在患者病情活動、肝功能不穩(wěn)定時,配伍虎杖、蛇舌草、垂盆草、苦參等以清熱祛濕解毒?,F(xiàn)代藥理研究也證實:虎杖煎劑中的大黃素、大黃素葡萄糖甙、白藜蘆醇甙、黃酮類、芪三酚甙等對多種病毒有抑制作用。近年來亦有研究認為垂盆草和苦參有保護肝細胞膜、改善炎癥及抗病毒作用。但陳教授特別提出,清熱解毒等苦寒之品,應“中病即止”,以防“傷中礙胃,徒損正氣”。
3.剿撫并舉,各因制宜
臨床常見久病之人,濕熱與傷陰并見,苔干厚膩,舌面少津,口干口苦,時有潮熱?;瘽駝t恐傷陰,養(yǎng)陰則虞邪戀,似為矛盾,但陳教授細析病機后認為:濕濁為邪盛,陰虧為正虛,總屬正虛邪實。故臨床上秉承“扶正與祛邪并舉”的思想,采用化濕藥與養(yǎng)陰藥同用,剿撫兼施,有是證用是藥,濕盛者雖舌紅少津猶可投蒼術、半夏,陰虧者雖苔膩肢困猶可用生地、石斛。同時注意養(yǎng)正存真,多用田基黃等利濕不傷陰的藥物,在使用清熱藥時,常配炒谷芽顧護胃氣。
此外,各人先天稟賦不同,故臨床用藥亦應隨之變化,肝病患者若屬陽虛體質(zhì),則雖有濕熱內(nèi)擾,仍可重投桂枝、巴戟,溫陽益腎,祛濕外出。藥性各異,當隨令斟酌:春令風盛,慎投燥品;夏令暑濕,重用化濕;秋令屬燥,慎投澀劑;冬令寒濕,補腎為先。
4.四診合參,重視舌象
陳教授認為,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yī)診斷疾病的主要方法,在臨床診治疾病過程中,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應該四診合參,相互配合。而在四診中首重望診,即察神態(tài)、癥狀、舌象等整體情況,尤重舌象的變化。舌象與臟腑經(jīng)絡的功能狀態(tài)與氣血津液的盈虧、運行有著密切關系,舌象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疾病的證型歸屬和病邪輕重,從而指導辨證施治。陳教授臨床上觀察大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都表現(xiàn)為淡紅舌白膩苔,說明體內(nèi)多濕,乃脾胃濕濁之邪上泛所致,治當健運脾胃,化濕和中。
此外,若舌色淡紅苔薄白,屬脾虛為主,濕邪不甚,治宜健脾益氣,多用黨參、炒白術、茯苓等;若舌淡胖兼有齒痕苔白厚膩,屬氣虛濕盛,治宜益氣健脾,燥濕祛邪,多重用蒼術、茯苓,薏仁等;若舌偏紅苔白膩欠潤,屬陰分不足,水濕內(nèi)滯,治宜養(yǎng)陰祛濕并舉,養(yǎng)陰多用玉竹、麥冬、生地等,祛濕多用半夏、陳皮、薏仁等;若舌色紅苔白膩,屬濕郁化熱,治宜清熱化濕,多用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等;若舌色紅苔黃膩,屬濕熱并盛,治宜清熱利濕,多用茵陳、虎杖、大黃等。
5.中西結(jié)合,病證互參
陳教授衷中而參西,尊古而創(chuàng)新,提倡利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檢測技術來拓展中醫(yī)四診的外沿,比如將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作為中醫(yī)望診的延伸,為臨床辨證提供參考,通過多年臨床實踐觀察,發(fā)現(xiàn)若谷丙轉(zhuǎn)氨酶、總膽紅素升高,多為濕熱并重,治療當以清熱利濕為主,多選茵陳、虎杖、金錢草、苦參等,若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肝纖維化指標增高,多為氣滯血瘀,治療當以行氣活血為主,多用川楝子、枳殼、鱉甲、桃仁等,收效甚著。此外,陳教授還提倡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中應注重西醫(yī)辨病與中醫(yī)辨證相結(jié)合,中西醫(yī)合理分工,各司其長,將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療效發(fā)揮到最大值。比如,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西醫(yī)治療主流方向是抗病毒治療,但還面臨著抗病毒藥物療效有限(尚不能完全清除病毒)、治療周期長、不良反應多等等問題,此時聯(lián)合中醫(yī)中藥不僅可以增加抗病毒療效,縮短治療周期,還可以減輕不良反應,大大增加患者治療信心和依從性。陳教授以拉米夫定聯(lián)合健脾清化方(炙黃芪、炒白術、蒼術、陳皮、黃連、黃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單獨使用拉米夫定患者作對照,治療周期1年,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定量(HBV-DNA)陰轉(zhuǎn)率,同時降低了乙型肝炎病毒變異(耐藥)的發(fā)生[3]。
蔡某,男,35歲。2005年6月14日初診。主訴:右側(cè)脅肋部隱痛4月余,加重1周?,F(xiàn)病史:10余年前入職體檢發(fā)現(xiàn)表面抗原陽性,未予重視。2005年2月,患者加班勞累后出現(xiàn)右側(cè)脅肋部隱痛,休息后可緩解,因無其他明顯不適,故未及時就診。近1周來,右側(cè)脅肋部時時脹痛,安靜時尤為明顯,故來就診??滔掳Y見:全身乏力,右側(cè)脅肋部脹痛,欲大透氣,納谷欠馨,口苦,脘腹痞脹,夜寐尚安,小溲偏黃,腑行日二次,質(zhì)偏溏。舌色偏紅,苔薄黃膩,脈小弦。
輔助檢查:乙肝五項:HBsAg(+),HBeAg(+),HBcAb(+),HBsAb(-),HBeAb(-);乙肝病毒定量3.68×106copies/mL;肝功能:ALT 103 IU/L,AST 68 IU/L,γ-GT 83 IU/L,TBil 36.7umol/L,余均正常。上腹部B超提示:肝回聲粗糙,膽囊炎,脾臟稍大,胰腺、雙腎未見異常。中醫(yī)診斷:脅痛病(肝郁脾虛,濕熱內(nèi)蘊證),西醫(yī)診斷:慢性乙型肝炎。西醫(yī)治療:建議患者長期服用拉米夫定片抗乙肝病毒治療,患者因有顧慮而不愿服用西藥抗病毒,只接受單純中醫(yī)藥治療。
中醫(yī)治擬疏肝健脾,佐以清化。方藥如下:柴胡9g,枳殼9g,制香附12g,蒼術12g,炒白術30g,茵陳15g,金錢草15g,木香 9g,炒谷芽30g,玄胡12g,14劑。
二診:2005年6月28日?;颊叻幒?,肝區(qū)脹痛明顯減輕,稍覺不耐勞,休息后可緩解,胃納轉(zhuǎn)馨,小溲晨起色黃,日間正常,腑行日一次0,成形。舌色偏紅,苔薄白膩,脈細弦。上方加 炙黃芪12g,14劑。
三診:2006年7月12日。近2周內(nèi)肝區(qū)基本不覺脹痛,偶有隱痛亦能旋即緩解,因工作壓力致睡眠欠酣,二便調(diào)暢。舌尖偏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復查乙肝五項:HBsAg(+),HBeAg(+),HBcAb(+),HBsAb(-),HBeAb(-);乙肝病毒定量2.53×104copies/ml;肝功能:ALT 50 IU/L,AST 38 IU/L,γ-GT 42 IU/L,TBil 26.1 umol/L。B超示:肝光點略粗,膽壁毛糙。上方加黃連3g,珍珠母30g(先煎),靈磁石30g(先煎), 14劑。
按:《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敝赋龈尾 皩嵠ⅰ敝^之上工之舉。故陳教授臨證中強調(diào)治病求本,注重人體內(nèi)在因素,重視氣血化生之源、運濕之樞紐的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提出“清熱祛濕為主,固護中州為要”的治則,以固“后天之本”。本案主癥脅肋脹痛,屬肝氣郁結(jié),不通則痛,以柴胡、枳殼、木香配伍制香附、玄胡,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乏力納減,脘痞便溏,屬脾胃虛弱,以蒼術、白術配伍炒谷芽養(yǎng)胃益脾;口苦舌紅,溲黃苔膩,屬濕熱郁結(jié),以茵陳、金錢草為伍,清熱化濕,利膽退黃。二診、三診隨癥斟酌,按需化裁,辨證準確,組方輕靈,藥力精專,獲效甚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