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imnm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簡稱,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cficiency viru,HIV)感染引起的,其特征是嚴重免疫抑制促使病人發(fā)生多發(fā)性機會性感染、惡性腫瘤及多系統(tǒng)器官進行性功能紊亂。艾滋病累及多系統(tǒng)器官,艾滋病的心血管損害可以引起左室肥大、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積液、心內(nèi)膜炎、惡性腫瘤、心臟功能損害及心律失常等。艾滋病的心血管損害發(fā)現(xiàn)較晚,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因此艾滋病在心血管系統(tǒng)損害報道相對較少?,F(xiàn)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艾滋病合并心血管損害病人的臨床資料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2008年5月—2013年6月于地壇醫(yī)院治療的艾滋病合并心血管損害病人58例。男50例(86.2%),女8例(13.8%);年齡24~82歲,平均48歲。
1.2 方法 收集病人性別、年齡、心血管疾病相關診斷、心電圖改變等資料,并進行歸納總結(jié)。
2.1 心血管疾病相關診斷 58例病人中,發(fā)生心包炎8例(13.8%),心包積液(多為結(jié)核性)13例(22.4%);心肌炎1例(1.7%)例;心肌損害10例(17.2%)例,冠心病6例(10.3%),心肌梗死2例(3.4%)例;高血壓6例(10.3%);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縮2例(3.4%),心房顫動2例(3.4%);肺源性心臟病1例(1.7%);心功能不全7例(12.1%)。
2.2 心電圖改變 竇性心動過速15例(25.7%),ST-T改變共18例(31.0%):其中T波改變12例(20.7%),ST-T改變5例(8.6%),ST改變1例(1.7%);左室高電壓6例(10.3%);QT延長5例(8.6%);心房顫動2例(3%);一度房室傳導阻滯1例(1.7%)。
近年來隨著艾滋病診斷與治療水平的提高,病人存活期延長,心臟損害有可能成為一個突出的臨床問題。 艾滋病引起的心血管損害包括心肌病變、左心室肥大、心肌炎、心包積液、心內(nèi)膜炎、惡性腫瘤等。
引起艾滋病病人心臟損害病因多是繼發(fā)性的,如許多機會性感染、腫瘤、嚴重貧血、營養(yǎng)不良和藥物反應均可累及心臟,以心包損害最常見。心包炎為艾滋病感染者常見的心血管損害,但病人常無癥狀,且易被其他系統(tǒng)的疾病掩蓋。本組58例中心包炎8例(13.8%)、心包積液(多為結(jié)核性)13例(22.4%),臨床表現(xiàn)可從無癥狀積液到致命性的填塞和心包縮窄,多為機會性感染所致的心包積液,該組病例多為結(jié)核性心包積液;其次是心肌損害,本研究中58例中心肌損害10例(17.2%),心肌炎1例(1.7%)心肌損害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
本研究中心電圖檢測顯示,ST-T改變共18例(31.0%),其中T波改變12例(20.7%),ST-T改變5例(8.6%),ST改變1例(1.7%)。心肌炎與心肌病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赡艿陌l(fā)病機制有:艾滋病病原體直接侵犯心肌或自身免疫性損害;長期應激狀態(tài),生物活性物質(zhì)對心肌長期的不良刺激;持久的心動過速、慢性消耗、營養(yǎng)不良等;AIDS病人常有靜脈吸毒成癮史;抗AIDS藥物導致心肌損害[1]。核素心肌顯像和心肌活檢術(shù)對心肌炎診斷有較高價值,尤其是心肌組織檢出病毒或病毒相關物質(zhì)診斷價值更高。
目前一般認為艾滋病感染后的心肌炎并非艾滋病病毒直接侵襲心肌所致,而是免疫低下繼發(fā)其他病毒、細菌所致的心肌炎。心肌炎組織病理以心肌組織、細胞的變性及炎癥細胞滲出為特征,尤其是炎癥性細胞滲出,繼而發(fā)生心肌細胞壞死、間質(zhì)細胞纖維化、間質(zhì)細胞浸潤以單核細胞為主。隨著病程延長,細胞浸潤逐漸減輕,間質(zhì)纖維化加重,同時炎性改變亦可累及起搏和傳導系統(tǒng),成為各種心律失常的病理學基礎。本組病人中房顫2例(3%);一度房室傳導阻滯1例(1.7%)。AIDS病人心肌炎多數(shù)為無癥狀或輕癥狀,常常為機會性感染引起的臨床癥狀所覆蓋,少數(shù)病人以心臟癥狀為主,出現(xiàn)胸悶、心悸、胸痛、勞力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等,急性時可以出現(xiàn)進行性心功能惡化、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等,預后極差。血生化常表現(xiàn)心肌酶譜異常,心電圖非特異性的ST或T波改變,本組病人中心電圖ST-T改變共18例,其中T波改變12例,ST-T改變5例,ST改變1例。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查呈心室舒張功能異常表現(xiàn),心室射血分數(shù)降低。核素心肌顯像和心肌活檢術(shù)對心肌炎診斷有較高價值,尤其是心肌組織檢出病毒或病毒相關物質(zhì)診斷價值更高。
本組資料中缺血性心臟病有: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6例(10.3%)、心肌梗死2例(3.4%);高血壓病6例(10.3%)。分析可能與本組病人年齡偏大,男性多,病人本身同時存在心血管病有關,不除外炎癥引起的血管內(nèi)皮損傷。
心功能不全異常是艾滋病感染病人最常見的,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心臟并發(fā)癥,預后大多不良。本組病人中心功能不全7例(12%)。 艾滋病感染及AIDS病人心肌功能損害的機制目前還不很明確,各種原因的心肌炎、心肌病、心室順應性損害、藥物毒性、心肌纖維化、心肌壞死及惡性腫瘤浸潤等均可以引起AIDS病人心肌舒張和收縮功能異常[2],同時病人發(fā)生營養(yǎng)缺乏,或體內(nèi)微量元素、維生素B、肉毒堿、生長激素、甲狀腺素等含量的改變也可能與左心室收縮功能異常的發(fā)生有關,由此認為心功能異常是多因素的綜合作用。
心電圖異常, 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心血管系統(tǒng)損害在臨床上常見,心電圖異常率隨著病情加重而升高。楊欣苗等[2]對住院191例艾滋病/AIDS病人心電圖檢查回顧發(fā)現(xiàn),40%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而王敏等[3]對55例艾滋病病人常規(guī)心電圖分析中,其異常率為27.5%。心電圖表現(xiàn)多樣,常見有非特異性ST-T改變、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QT間期延長、肢體導聯(lián)低電壓、竇性心律不齊、左室高電壓、電軸偏移、期前收縮、竇房結(jié)游走性心律、心房纖顫等。岳云璇[4]發(fā)現(xiàn)42例HIV/AIDS病人中,竇性心動過速11例,頻發(fā)期前收縮1例,左前降支阻滯1例,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1例,竇性心動過緩并心律不齊1例,Q-T間期延長5例。本組病人竇性心動過速15例,ST-T改變共18例:其中T波改變12例,ST-T改變5例,ST改變1例;左室高電壓6例;QT延長5例;房顫2例;一度房室傳導阻滯1例。竇性心動過速較多見,與ARDS機會性感染多有關。
艾滋病毒感染人體后,由于病毒本身侵襲或引起機體免系統(tǒng)破壞后導致的相關性機會性感染及抗艾滋病病毒藥物的毒性作用,最終能引起多器官、多系統(tǒng)的損害,對于心血管系統(tǒng),由于內(nèi)皮功能損害引發(fā)機體發(fā)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導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包填塞等。隨著高效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HAART)的應用及臨床對艾滋病感染管理的加強,臨床診療技術(shù)加強,如超聲心動圖、磁共振成像、導管介入檢查等,艾滋病感染/AIDS病人的心血管病變得以及早發(fā)現(xiàn),為進行早期的干預和治療提供了科學的臨床資料,這對于早期指導治療、觀察療效、判斷預后具有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