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
隨著C919破繭化蝶、飛上藍天,人們記住了程不時這個名字。
程不時是中國第一架飛機設計者,33歲時與從北京航空學院畢業(yè)的賀亞兮相知相戀,從此,他們與飛機再沒分開過。67年的拼搏,他們終于等來了C919大飛機的翱翔。為了中國的大飛機夢,他們貢獻了畢生的心血……
1980年9月26日,中國運-10飛機首次成功試飛當晚,程不時回家后拿出小提琴,用飽滿的激情拉了一曲悠揚的《我愛你中國》。賀亞兮看著丈夫那么興奮,眼里也閃爍著激動的淚花……
1930年4月,程不時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市,父親程炯是留學德國的機械工程師,母親朱啟疇當過小學教師和校長。童年時,程不時就與飛機結緣。那時,他家住在武漢漢陽機場邊上,程不時每天仰頭看著飛機低低地飛過頭頂,心里充滿了向往。
1947年,程不時被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錄取,給他們上課的是錢偉長等后來成為科學巨人的一批名人。高中時愛拉小提琴、并且演過話劇的程不時,成為清華大學管弦樂隊的第一小提琴手和指揮,還給合唱和協(xié)奏曲作曲,他寫的曲子氣勢雄偉又很抒情。
1951年,程不時大學畢業(yè)后同20多個同學一起被分配到重工業(yè)部新成立的設計處。四年后,航空工業(yè)局成立了“第一飛機設計室”,交由全國最大的飛機工廠——沈陽飛機工廠代管,一心想設計飛機的程不時和伙伴們離開北京,來到沈陽。
設計室人員都是一些年輕人,平均年齡才22歲。程不時一到沈陽,就繪制出了飛機總體設計圖,命名為“殲教-1”。這是我國自主設計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試飛成功時,站在試飛站二樓平臺上的程不時只覺得喉頭哽咽,流出激動的淚水。
之后,程不時又設計了“初教-6”和“強-5”。
1963年夏,國家航空局第四設計院一批技術人員來到沈陽飛機廠,這批技術人員中有一個名叫賀亞兮的女孩,剛從北京航空學院非金屬材料專業(yè)畢業(yè),畢業(yè)論文是當年北京航空學院唯一的一個5分,剛畢業(yè)就參與了飛機座艙蓋“銀紋”(一種數量很密集但很細小的裂紋)的研究。
飛機座艙蓋銀紋問題是程不時他們在設計飛機時經常遇到的問題。他請賀亞兮給廠里的技術人員講了一次課。賀亞兮一副稚氣未脫的學生模樣,但面對臺下一群長年在工廠里摸爬滾打的老技術員,她一點也不膽怯,說得興起時返身在黑板上畫上幾根曲線,表現出的自信,讓程不時不禁對她刮目相看。
賀亞兮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比程不時小8歲,她不僅是一個學霸,還是學校里的女排隊長。賀亞兮的美貌、學識,讓33歲的程不時一見傾心。
程不時在航空界赫赫有名,賀亞兮對他的才學和成就非常敬慕。一有空閑,她就來找程不時,除了聊專業(yè),就是靜靜地聽程不時談文學,拉小提琴,在優(yōu)美的琴聲中,賀亞兮被他深深地吸引了。半個月出差結束,賀亞兮依依不舍地回到北京。
經過一段時間的書信往來之后,程不時和賀亞兮確定了戀愛關系。每次見面,程不時都要給女友拉小提琴,賀亞兮最喜歡聽他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兩人的戀情浪漫而又幸福。
1965年冬天,程不時突然接到賀亞兮給他寫來的分手信,原來,賀亞兮得了肺病,肺部不但有陰影,而且有小孔,需要住院切除部分肺葉。
程不時堅決不同意分手!他請假趕到北京。賀亞兮住院期間,他在醫(yī)院陪床,給她端水拿藥。出院后,程不時到宿舍里陪伴她,給她拉小提琴。賀亞兮早把分手的決定拋到了腦后。
1966年秋天,程不時和已經康復的賀亞兮結婚,并很快有了女兒。程不時在沈陽忙他的飛機設計,賀亞兮在北京帶女兒住在單身宿舍里。后來,兒子出生,程不時將女兒送到長沙父母處或送到福州岳父母處,請兩邊老人幫著帶。
1970年8月,國家決定將民用飛機制造廠放在上海,從全國航空工業(yè)系統(tǒng)抽調300多人組成民用飛機設計組,飛機廠負責人點名將程不時要到上海,他被任命為飛機總體設計組副組長。賀亞兮也被調到上海。程不時把女兒接回來,四口人住在一間11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隔壁是水房,墻常年水漬斑斑,5歲的女兒得了關節(jié)炎。半年后,賀亞兮患有糖尿病的母親因并發(fā)癥,右腿被截肢,岳父母來到上海。晚上,程不時和賀亞兮輪流睡一張行軍床,另一個人和老人、孩子擠在床上。程不時白天在單位里干不完的活,晚上要帶回家里干,他把書箱子放到床上,伏在書箱子上畫飛機圖紙或編計算機程序。累了,想下地走幾步,卻常常不知道在哪里下腳。
一天晚上,賀亞兮出去買菜,讓程不時照顧一會孩子,程不時忙著畫飛機圖紙,突然聽見兒子哭嚎起來。他從圖紙上抬起頭,發(fā)現穿著開襠褲的兒子竟一屁股坐在做飯的煤油爐子上。他忙把兒子抱起來,看見兒子的小屁股被燙壞了,趕緊送醫(yī)院。那年兒子才3歲,疼得直哭。兒子養(yǎng)傷的日子,既心疼又內疚的程不時每天晚上都要拿起小提琴,在兒子床前輕柔地拉著《搖籃曲》,直到兒子在他的琴聲中漸漸入睡,他又忙著去畫圖紙。
運-10飛機開始設計研制時,程不時堅定走自己的路,要設計出屬于中國的大型運輸機。作為運-10副總設計師,他辦公室設在二樓樓梯上,候機樓外面是一個廢棄的機場,荒草叢生,晚上加班時,蚊蟲叮咬受不了,他就用報紙將腳、手和胳膊包起來。賀亞兮也是設計組成員,完成了運-10機尾罩、雷達罩等復合材料部件和鋁合金機體的設計。
在運-10研制過程中,程不時和伙伴們運用計算機開發(fā)出了138個應用程序,使運-10首次在我國飛機型號設計中大面積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當時,程不時常常半夜時想起一個問題,馬上爬起來騎上自行車趕往上海市計算中心,工作到凌晨曙光出現,才騎上自行車回家。
1980年9月,歷時10年的運-10飛機終于研制完成,9月26日首次試飛。那天早晨,程不時、賀亞兮和眾多運-10設計組人員來到上海北郊的大場機場。那是一個少有的晴天。程不時夫婦和現場觀看的人親眼看著這個起飛重量為110噸的龐然大物,輕盈地飛向天空,越飛越遠,機場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歡呼聲!
當晚回到家,夫妻倆仍激動不已,激動中的賀亞兮想聽程不時拉小提琴,程不時就拿出小提琴,興奮地演奏了一曲《我愛你中國》……
運-10首次試飛成功后,在國內一些城市做了適應性航線試飛。為了觀察驗證,賀亞兮比丈夫還早一步乘上運-10,在藍天飛翔。飛昆明時,正巧遇上百年不遇的大雪,它經受住了考驗;運-10還飛過烏魯木齊,那是我國東西向最長的航線;當運-10飛越喜馬拉雅山主峰時,望著機翼下皚皚的白雪,程不時流出了激動的眼淚。運-10最后降落在海拔3540米的拉薩貢嘎機場,成為20世紀唯一飛抵世界屋脊的國產飛機。
運-10試飛成功震撼了世界,西方國家紛紛給予很高的評價。英國路透社電訊評價說:“在得到這種高度復雜技術時,再也不能把中國視為一個落后的國家了。”麥道公司副總裁則直言:“運-10將中國民用飛機設計水平推進了15年。”
1984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35周年國慶游行中,運-10飛機的巨大模型代表我國航空工業(yè)成就通過了天安門廣場,其雄偉的圖像通過電視傳送到全國和世界各地,載入史冊!
之后,程不時又被調任進行運-12的研制。他心里始終有一個大飛機夢。然而,大飛機研制受阻,技術上受制于人,中國至多是國外大飛機公司代工的生產車間,程不時每每想起便覺得十分痛心。
1986年,程不時雖然提前4年退休,但每天要花大量時間撰寫對中國自主發(fā)展大飛機的意見。他還參加香山科學會議、全國經濟界的討論會等,為“中國要造大飛機”四處奔走。進入新世紀后,程不時還在網絡上開通博客,寫心得體會、科普文章,直抒胸臆:“中國需要有自己的大飛機。”
程不時雖然退休了,但世界并沒有忘記他。2001年7月,美國威斯康星州溫納貝戈湖畔,全球最繁忙的奧什科什機場,舉行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飛行大會”,程不時攜賀亞兮被簇擁著登上中國制造的“初教-6”飛機,帶領“初教-6”飛機編隊騰空而起,浩浩蕩蕩地飛入大會會場。
“初教-6”飛機是程不時27歲時設計的,美國許多人都在使用這種飛機。程不時參加這次飛行大會時正好72歲,他攜妻子的出現引起轟動,美國一家刊物引用當初羅馬帝國對愷撒大帝取得高盧重大戰(zhàn)役勝利的經典描述,用來形容程不時:“他來了,他看見了,他征服了!”
2002年,程不時寫完第二部航空題材的長篇小說《巨翼入云》后,時逢萊特第一架飛機飛行百年紀念,北京一家出版社邀請他寫一本紀念航空百年的書,程不時精選了世界航空史上百年悲壯、英勇、驚險、有趣和閃光的60多個瞬間,輯成一本名為《翼海擷英》的書,于2003年出版。
程不時最喜歡美國作家塞繆爾·尤爾曼的短文《青春》:“盡管你空中的天線傾倒,你的靈魂被玩世不恭的積雪和悲觀主義的冰棱所覆蓋,那即使20歲也會衰老。但是如果你的天線始終挺立,捕捉著樂觀主義的電波,那么你就有希望在80歲仍然年輕?!彼X得自己哪怕到了80歲,也要為設計研制中國的大飛機而奮斗,這樣他才會活得年輕!
2007年,國家決定成立大型客機項目籌備組,在討論搞什么機型時,籌備組的意見出現了分歧,有人主張要沿襲運-10的成功經驗設計生產單通道大飛機,另一些人則要設計生產雙通道大飛機。兩種意見僵持不下,籌備組的一些專家私下來征求程不時的意見。程不時無法置身事外。他廢寢忘食地給航空部寫論證報告,每天工作11個小時以上。
程不時在5000多字的論證報告中,力主設計制造單通道大飛機,他在報告中寫道:要造大飛機,離不開“房子、爐子、床子、錘子”,如果造單通道大飛機,上海飛機廠現有的這“四子”完全夠用,但要造雙通道大飛機,就得重新建廠房,添置更大的“爐子、床子和錘子”,將是一筆非常大的投入。同時,他認為造單通道大飛機最適合中國國情,因為,中國只有北京、上海、廣州三條航線用得上雙通道大飛機,其他航線用單通道大飛機足夠了。程不時的論證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可。航空部成立了C919大飛機專家組,程不時成了專家組的一員。
在C919歷時近10年的研制過程中,程不時一邊廢寢忘食地工作,還要照顧已經患病的老伴。病中的賀亞兮最愛聽程不時拉小提琴,每當他拉起悠揚的提琴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激昂的《我愛你中國》時,賀亞兮眼里都會閃著潤澤的光芒。
程不時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他身上的藝術氣質,看似與飛機設計無關,卻在幾十年工作中帶給他更廣闊的思考空間,也給家人帶來更多的幸福。
2015年6月,拉了60多年小提琴的程不時,與其他科學家一起,在上??茖W會堂前上演了一場名為“中外電影經典名曲欣賞之夜”的草地音樂會。
耄耋之年的程不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早日在航線上坐上中國人自己的大客機。這位“空中的夢想家”,深信自己數十年的夢想終將照進現實。
經過全體工程技術人員和專家組成員的共同努力,C919終于設計制造成功。它繼承了運-10的設計技術成果,同運-10相比,它的發(fā)動機推力更大,耗油更低,使用的航空材料更加先進,飛機的自動操控系統(tǒng)更完備更靈敏。
2017年初,C919順利下總裝線。5月5日,在上海虹橋機場試飛。那天,原定的試飛時間是下午兩點,程不時和所有參加試飛活動的專家組人員,C919工程設計制造人員,有關領導、媒體記者等4000多人早上8點就進入了虹橋機場。
為了讓賀亞兮感受到中國有了大飛機的喜悅,程不時還帶上了賀亞兮,因為腿腳不好,他拄著拐杖,和工作人員一起攙扶著賀亞兮來到機場第四跑道C919起飛線的正前方,那里聚集著C919所有的研究人員隊伍。在機場大石頭上刻著中國大飛機功臣的手印,他的手印被刻在大石頭上。
試飛時間到了,當C919緩緩滑行、爬升、騰空而起時,程不時拄著拐杖站在試飛現場,白發(fā)蒼蒼的他,抬頭仰望著天空,看著巨大的C919在藍天飛行,他激動得流出了熱淚。直到飛機飛遠了,程不時回過頭來,看見賀亞兮也在流淚。
C919成功試飛后,程不時整理了這些年來有關中國大飛機的記錄,陸續(xù)撰寫了中國和世界航空界“世紀回眸”類的文章。他到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單位和學校講課。他還登上春晚舞臺,如醉如癡地拉著小提琴,為著名歌唱家周小燕伴奏。
無論參加什么活動,只要條件允許,程不時都將賀亞兮帶在身邊,他在臺上動情地講,動情地演奏,賀亞兮在臺下像孩子一樣出神地聆聽,出神地看著,臉上布滿欣慰和激動的神情。
不出去參加活動的日子里,程不時除了寫稿子之外,把主要精力用來護理賀亞兮。晚上,他拿出小提琴,給老伴拉上一支小提琴曲,賀亞兮靜靜地聽,似乎沉浸在對往昔美好歲月的回憶中……
2019年7月,中央電視臺對上海清華校友合唱團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采訪,程不時是被采訪的重點成員。人們記住了這位中國飛機設計的功臣。
編輯/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