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波,劉爭楊,楊 睿,姜平秀
(大慶龍南醫(yī)院,黑龍江 大慶 163453)
肺移植手術已成為治療終末期肺病的唯一有效手段。盡管已有許多改進措施,做為肺移植術后常見并發(fā)癥,缺血再灌注損傷(IRI)或原發(fā)性移植肺衰竭仍是導致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IRI是急性肺損傷的一種,通過研究缺血再灌注肺損傷的發(fā)生機制、所能采取的肺保護措施的研究(自由基清除劑的應用、鈣拮抗劑的應用、與NO有關的炎癥介質(zhì)等),為臨床肺移植在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控制上提供啟示和借鑒,進而提供理論依據(jù),更為肺移植術技術的逐漸完善奠定基礎。
應用大鼠離體肺灌注模型,依據(jù)肺移植術后再灌注肺損傷的可能機制,給予相關預處理,與對照組比較得出肺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研究可能預期結(jié)果。依據(jù)現(xiàn)有條件,我們將對以下三項內(nèi)容進行試驗及研究。
(1)研究應用自由基清除劑(free radical scavenger,F(xiàn)RS)后對肺移植術后缺血再灌注損傷是否有減輕;(2)研究鈣拮抗劑的運用后對肺移植術后缺血再灌注損傷是否有緩解;(3)研究通過補充外來源NO(靜脈滴注硝酸甘油或NO氣體),對于肺移植術后缺血再灌注損傷是否有緩解。
(1)正確建立合理大鼠的離體肺灌注模型;(2)病理切片制作技術,western-blot技術,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技術等的應用;(3)小動物呼吸機的使用,保證實驗動物的存活率,減少或避免因操作失誤導致的失敗。
缺血再灌注損傷在全國范圍內(nèi)已研究很多,但我省目前仍為空缺(經(jīng)過查新報告可證明),對于肺移植術后肺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研究目前省內(nèi)亦是空缺,現(xiàn)已證明肺移植術后影響術后早期肺功能的主要因素。
選用實驗動物中心提供的SD雄性大鼠32只,體重250~300 g,隨機配對成16對。
自由基清除劑(維生素C)組、鈣通道拮抗劑(地爾硫卓)組、補充外源性NO(硝酸甘油和NO氣體)組
(1)動脈血氣取移植肺靜脈血0.3 mL,行血氣分析。(2)病理(冰凍)切片:經(jīng)固定、沉糖、冰凍、切片、染色、封片等處理后,觀察不同組別雙肺組織光鏡下形態(tài)學改變。光鏡下觀察肺泡的結(jié)構、中性粒細胞的浸潤、毛細血管內(nèi)紅細胞的數(shù)目以及肺泡水腫、出血、滲出的程度等。(3)濕干重比(W/D)測定肺組織用電子天平稱重為濕重。60℃烘96 h后稱重為干重,計算濕干重比。(4)蛋白印跡(Western blot)分析:取不同組別移植左肺組織,測定不同組別肺泡表面活性物質(zhì)蛋白(SPA、SPB)、細胞凋亡指標(bcl-2、bax)的改變。(5)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檢測不同組別移植術后的左肺組織氧化應激指標(SOD、MDA)和炎性因子(TNF-a,IL-6)的變化及不同。
選用實驗動物中心提供的SD雄性大鼠32只,體重250~300 g,實驗前12小時禁食水。
分四組(如前述)。
(1)模型建立:動物麻醉,術中呼吸管理,游離供體左肺動脈、靜脈,血管腔內(nèi)分別置人18號(內(nèi)徑1.3ram)、16號(內(nèi)徑1.5 mm)的套管,外用6~0絲線結(jié)扎固定。游離左主支氣管,于隆凸處結(jié)扎,切除氣管及心臟、右肺組織,左肺于4℃的Euro-collins溶液保存4 h(自取下供體心肺組織開始計時),直至移植。移植前于近結(jié)扎處剪斷支氣管,置人塑料軟管(內(nèi)徑1.6 mm)外用6~0絲線固定。
(2)受體手術:麻醉及氣管插管均同供體,吸人體積百分比為100的氧氣。大鼠右側(cè)臥位于手術臺上,于第5肋間進胸,暴露并切斷左肺下韌帶,暴露左肺門,游離左肺動、靜脈和左主支氣管,以3~0絲線盡量靠遠端結(jié)扎左主支氣管、左肺動脈及左肺靜脈的2個分支。供體肺各套管分別套人相應的結(jié)構,以6~0絲線固定套管。套管順序為先動脈,后支氣管,最后靜脈。剪斷受體肺門遠端,剪下受體之左肺。依次開放靜脈、動脈和支氣管。
所有數(shù)據(jù)均以(±s表示,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驗收指標:應用大鼠離體肺灌注模型,依據(jù)肺移植術后再灌注肺損傷的可能機制,分別應用自由基清除劑(free radical scavenger,F(xiàn)RS)、鈣通道拮抗劑(地爾硫卓)、NO(硝酸甘油或NO氣體),通過得出結(jié)論了解應用自由基清除劑對肺移植術后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