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昭樂 鐘秉林
在全球化和國際化大背景下,中國教育迫切需要走出去,與世界各國交流、合作,不僅為解決不同國家的教育發(fā)展問題提供多樣化的發(fā)展路徑,世界其他國家也希望分享中國教育發(fā)展的經(jīng)驗與成績,共同促進全球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世界頂尖教育學院聯(lián)盟(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s,簡稱INEI)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于2007年成立的。
世界頂尖教育學院聯(lián)盟的創(chuàng)始成員由8個國家的領(lǐng)先教育機構(gòu)組成,它們分別為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大學教育學院、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院、中國的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丹麥的奧胡斯大學教育學院、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韓國的首爾大學教育學院、英國的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美國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學院。隨著南非的開普頓大學教育學院(南非)和巴西的圣保羅大學教育學院的加入和奧胡斯大學教育學院的退出,該聯(lián)盟的成員為上述9所大學教育學院,它們覆蓋了歐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教育學院。這些教育學院在各自國家的教育領(lǐng)域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它們被譽為國際教育“智庫”。聯(lián)盟成員每年輪流在不同國家召開年度主題會議。自2008年至今,聯(lián)盟已經(jīng)圍繞教師教育、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多元文化下的教育、高等教育機會等主題,分別在上述成員國所在地舉辦了10次年會。[1]
國際暑期學校是INEI在2017年年度會議上決定針對學生開啟的一項活動,嘗試借助INEI跨國學術(shù)平臺,為有志進行跨文化教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個交流機會。大會決定這一活動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舉辦,這既是國際頂尖教育機構(gòu)對中國教育發(fā)展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科的認同,也是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化合作的重要標志。會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立即著手當年就要舉辦的國際暑期學校。2017年7月2日至7月7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教育研究所承辦了INEI第一屆國際暑期學校。來自INEI成員機構(gòu)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圣保羅大學、多倫多大學、開普敦大學和首爾大學的5名碩士生和博士生,以及通過嚴格選拔來自全國各高校的33位優(yōu)秀大學生和部分教師教育研究所碩士生和博士生參加了國際暑期學校。通過5天的國際暑期學校,學生獲得了較為充實的學術(shù)訓練和產(chǎn)生了積極的學習體驗,在聯(lián)盟成員院校中取得了一定反響。[2]
2017年11月在南非召開的INEI院長/部長年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提交了主辦INEI2018年國際暑期學校的初步設(shè)想,并邀請會員國的教育學院推薦講座教授和國際學生參加國際暑期學校。
INEI2018年暑期學校舉辦時間為7月8日-15日,預期的目標主要有:一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與國際頂尖教育學院持續(xù)開展合作,擴大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二是通過教學實踐和學術(shù)研究,吸引國際優(yōu)秀學生報考我校教育學科碩士生和博士生。三是加強跨文化的教育與理解,宣傳中國文化和教育發(fā)展取得的成績。
本期暑期學校的主題是“重新展望:教育與社會中的全球化、區(qū)域化和本土化(Re-envisioning Globaliz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Education and Society)。人類跨入21世紀以來,全球化發(fā)展勢頭不可阻擋,教育國際化也隨之發(fā)生巨大變化和呈現(xiàn)新情況。當前,世界發(fā)生的大事值得關(guān)注與思考,從英國脫歐,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tǒng),到法國總統(tǒng)伊曼紐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重振歐盟的承諾,不同的區(qū)域化和本土化力量與全球化交織在一起,共同影響著我們迅速變化的世界。作為教育領(lǐng)域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必須做好準備和迎接挑戰(zhàn)。在這一主題下,國際暑期學校設(shè)置了三個分主題:
1.重新展望全球教育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2.重新展望高等教育的教與學
3.重新展望中國文化和社會發(fā)展
從學生構(gòu)成來看,2018年國際暑期學校選拔出聯(lián)盟機構(gòu)中的三年級及以上全日制在讀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計15名。他們分別來自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首爾大學教育學院、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圣保羅大學教育學院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學院等7個國家的聯(lián)盟成員機構(gòu),具體情況見圖2-1。每個聯(lián)盟成員有一名國際學生獲得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全額資助,資助范圍涵蓋往返國際機票、暑期學校學費、食宿費、考察費和提供平安國際學生保險費,其他參加國際暑期學校的營員,除往返機票需自理外,上述其他經(jīng)費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資助。
圖2-1 INEI 2018年國際暑期學校學生構(gòu)成
從教師構(gòu)成來看,本次暑期學校有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圣保羅大學和多倫多大學4位外國教授和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大學等5位專家共同講授和指導,教授和專家的研究領(lǐng)域主要涉及國際化與高等教育、教育史、比較教育、教育管理與教育政策等方面。
2018年國際暑期學校采用“講座授課,田野考察,小組研討”的模式,分為三個階段:破冰·組隊、講座·考察、匯報·討論。授課語言為英語。
破冰·組隊,開營見面。該階段介紹教育全球化、區(qū)域化和本土化的現(xiàn)實問題和前沿議題,以喚起學生成為世界公民及其對世界性教育事業(yè)的責任感,引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術(shù)熱情,鼓勵學生從自身經(jīng)驗和專業(yè)背景出發(fā)選擇感興趣的研究問題,并根據(jù)所提出的研究問題,通過學習確定最后結(jié)業(yè)時的匯報主題。
講座·考察,理論實踐結(jié)合。該階段由來自美國、加拿大和巴西等國家的4名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3名授課教授。他們分別開展5場國際專題講座和3場中國教育專題講座。通過學習,營員能對比較教育、教育史、教師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領(lǐng)域的學科基礎(chǔ)及前沿議題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另外,為了使營員進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激發(fā)他們未來在中國以及北京師范大學繼續(xù)學習、深造的興趣,在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理念指導下,設(shè)計了中國文化體驗課,主要包括書法、京劇、參觀長城和中國國家博物館。除上述活動外,還安排營員參觀校史陳列館、赴北京師范大學昌平附屬學校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匯報·討論,研討交流。該階段要求學生根據(jù)專題學習和田野考察感悟,確定匯報或討論主題,將學習成果以小組匯報的形式進行展示,分享自己的思考以及未來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展示自己的學術(shù)潛力。學生完成所有課程和匯報后,由暑期學校委員會成員對完成課業(yè)及活動的學生頒發(fā)暑期學校結(jié)業(yè)學時證書,具體課程設(shè)置及學時設(shè)置見表2-1。
表2-1 INEI 2018年國際暑期學校課程設(shè)置情況
INEI 2018年國際暑期學校執(zhí)行委員會通過問卷和訪談搜集了參與此次活動的12名外國教授和國際留學生的意見反饋。問卷由10個開放性問題組成,見表3-1。
表3-1 INEI2018年國際暑期學校問卷調(diào)查表
根據(jù)師生對以上10個問題的回答,概括性的統(tǒng)計情況如下:
“對暑期學校的喜愛程度”有約80%以上的師生給出了8分及以上的喜愛度,其中有36%的師生給出滿分10分的評價,這已是對本活動的很高評價,見圖3-1。
圖3-1 師生對暑期學校的喜愛程度
有55%的師生認為保持在15人左右的規(guī)模比較好(Good),如果規(guī)模在20-30人之間,可以接受(Fine),見圖3-2。整體來看,此次參加夏令營的師生認為學生規(guī)模最好不要超過30人,人數(shù)太多不便于師生之間充分了解,影響學習效果。
圖3-2 學生對暑期學校規(guī)模的建議
“If you make the group too big then it becomes very difficult to get know one another.”(S1),“I think 15 is a good number to facilitate classes in a discussion format. I think this number of students would allow the instructors more freedom in how they choose to design their class. However, if the program chose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o around 20, this would be fine. If more students are to participate in the future, I recommend asking individuals to introduce themselves via email a week before the program to ease introductions. I would also encourage introducing a team-building orientation to the opening ceremony where individuals in the same program could get to know each other and each other’s educational interests and goals for the program”. (S2)
從課程內(nèi)容來看,師生們基本都認為專業(yè)課程、中國文化課程及參觀活動等穿插安排增加了趣味性,激發(fā)了大家參與課堂和活動的積極性。
“I liked having many planned activities, and especially the balance of cultural activities(Opera, Calligraphy) and field trips.” (T1)
“The activities (Calligraphy and Peking Opera) were excellent and really helped us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S5)
“I think the schedule was a little bit tight in the sense that we didn’t have much time to do anything besides the established activities.”, “It was little heavy, in my opinion we need more space to dialogue and share about the lectures.”(S4; S5; S6)
學生們也十分歡迎非INEI聯(lián)盟成員機構(gòu)的學生加入這個項目,這樣增加了多樣性,接觸到更多元的文化和觀點。(T1; S1-S10)
學生們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有教育國際化模塊中的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y, The Great Brain Race: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izing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Might Global Competency Frameworks Be Helpful? ,Transnational and frontiers as New Problematics in Education 和中國教育發(fā)展模塊中的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deas Policies Initiatives and Case Studies。上述課程與此次暑期學校的主題契合,尤其是前兩門課程為學生展現(xiàn)了目前較為前沿的全球化教育問題和現(xiàn)象。(S7;S9)印象最深刻的活動是在大雨中爬長城。(S2-S10)
師生認為這個主題十分契合目前全球教育發(fā)展的熱點話題,大家可以從多個角度認識和發(fā)表對全球化、國際化和本土化教育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受益良多。
“This is a very broad theme that generates a vast array of ideas from lectures and discussions. I liked this about the program when I applied. I wanted the experience to be flexible and broad. I wanted to see how professors interpreted the theme and brought their ideas to the classroom.”(S1)
比如有學生認為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在全球化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國際化是學校應對上述挑戰(zhàn)的策略之一等,具體表述為:
“I am really interested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tudents and the politics behind these initiatives. I think capitalism and neoliberalism have a big role in globalization, be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ne of the strategies to pursue a globalized higher education. ”(S10)
師生們的回復主要涉及了中國文化、中國人待客之道、暑期課程以及北京師范大學學習體驗等方面,核心詞匯有“多變的文化”(Dynamic Culture)、“勤奮”(Work Hard)、“多樣性”(Diversity)、“挑戰(zhàn)”(Challenge)、“友善”(Friendly)等??傮w上師生們認為自己十分幸運可以參加此次夏令營,這是一次有價值和難忘的學習體驗,希望未來有機會再次來到這里參加類似項目、攻讀學位等。(S2-S10)
“Outside the usual destinies students tend to pick for their PhD’s (like USA or England, for example). I think China could be a nice place to study a PhD and also, I am very impressed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ir academics and the current PhD students.”(S10)
外國教授和學生也對本次活動提出了各自的建議,以使INEI國際暑期學校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暑期學校,成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科國際化的品牌。
從課程強度來看,大多數(shù)師生認為此次行程安排太過緊湊,尤其對從未在中國學習或生活過、且坐長途飛機需要倒時差的學生來說,適應這個節(jié)奏有一定困難,且不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對白天課程的反思。營員們建議第一天的課程時間稍微縮短,增加學生們互相認識和了解的自由時間。(S3; S4; S5; S6; S7; S9; S10)
教師授課方面,學生們希望授課教師除了講授與主題相關(guān)的講座之余,還能保證一定時間參與學生的圓桌討論環(huán)節(jié),增強師生之間深入的了解、交流和互動,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課程安排方面,可增加學生自由交流和認識的時間,具體如安排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或關(guān)注的領(lǐng)域,時長約15分鐘(T2);志愿者工作方面,大家工作認真和貼心,非常感謝志愿者們的服務,適當增加志愿者人數(shù)等。
“I would recommend moving the cultural, orienting, and student-bonding activities to the first day to give students a chance to meet one another and to enjoy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I would also recommend a pre-departure orientation for the professors/academic staff invited to conduct classes at the INEI program. I am not as familiar with preparing orientations for faculty, but I am sure there are materials online to assist with doing this. I appreciated David’s energy in facilitating discussion and attending classes and events. It seemed like an environment where I would get this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with faculty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S10)
注釋:
[1]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s. History and Mission [EB/OL]. http://inei.bnu.edu.cn/?page_id=15.
[2]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教育學部2017教師教育專業(yè)暨第一屆INEI國際暑期學校順利開幕[EB/OL].http://fe.bnu.edu.cn/html/002/1/201707/34132.shtml, 2017-07-05/2018-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