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引言
有了品嘗,方可獲得舌尖上的百般滋味。文章便如菜肴,細細去品,酸甜苦辣,各般滋味滲入心田;文章便似橋梁,用心去讀,作者的喜怒哀樂,盡可讓我們感同身受。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是一種滋味,“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是一種滋味;“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一種滋味,“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亦是一種滋味;“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一種滋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另一種滋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有著千種乃至萬種人生滋味。我們有時將自己內(nèi)心的百般滋味過于放大,郁結于心,不得開解,而閱讀可以讓我們走進千萬種他人的人生滋味,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對人性更為深刻的認知,從而走向更為開闊的人生境界。
下面兩篇佳作,分別指向“人間最溫暖的親情”的滋味以及“干干凈凈的黑暗”的滋味。
美文一
北風乍起時
葉傾城
看完電視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沒睡好。(先不交代原因,意在強化文本的吸引力)他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往武漢打電話,直到9點,那端才響起兒子的聲音:“爸,什么事?”他連忙問:“昨晚的天氣預報看了沒有?寒流快到武漢了,厚衣服準備好了嗎?要不然,叫你媽給你寄……”
兒子只漫不經(jīng)心地說:“不要緊的,還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說?!彼跣醪恍?,兒子不耐煩地說:“知道了,知道了。”兒子說完便擱了電話。(父子之間態(tài)度的對比相當鮮明)
他剛準備再撥過去,鈴聲突響,是他住在哈爾濱的老母親打來的,聲音顫巍巍的:“天氣預報說,北京今天要變天,你加衣服了沒有?”疾風陣陣,從他忘了關好的窗縫里乘虛而入,他還來不及答話,已經(jīng)結結實實打了個大噴嚏。
老母親急了:“已經(jīng)感冒了不是?怎么這么不聽話,從小就不愛加衣服……”絮絮叨叨,從他7歲時的“劣跡”說起,他趕緊截?。骸皨專隳沁吿鞖庠趺礃??”老人答:“雪還在下呢!”(“雪還在下呢”意味著哈爾濱的氣溫遠比武漢低)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讀者當自我深思)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牽掛的,是北風尚未抵達的武漢,卻忘了勻一些給北風起處的故鄉(xiāng)和年過七旬的母親。(答案來了)
人間最溫暖的親情,為什么竟是這樣的?老王自己都有點發(fā)蒙。(戛然而止,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選自《閱讀與作文》2019年第3期,有刪改)
品讀
本文作者從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小事中開掘出了深邃的思想,那就是:被愛的晚輩,為什么沒有想到要把所得到的愛分一部分返還給長輩呢?不是嗎?父母愛我們,我們愛孩子,這已經(jīng)融到了血液里,代代相傳,沒有誰感覺不正常。如果反過來,要是孩子也主動地愛我們,我們也主動地愛父母,不是更好嗎?
那樣的話,文中的故事就要改寫成兒子打電話給老王,老王打電話給老母親,“添衣服嘍”的叮嚀從南到北一路傳過去,我們的社會不是會增加一道亮麗的風景,成為讓人艷羨的另一番模樣嗎?
美文二
我對黑暗的柔情
遲子建
我回到故鄉(xiāng)時,已是晚秋的時令了。農(nóng)人們在田地里起著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還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們身披落葉,尋覓著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賣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來,大興安嶺的冬天就要來了。(對“采山的人”的描摹尤其生動)
窗外的河壩下,草已枯了。夏季時繁星一般閃爍在河畔草灘上的野花,一朵都尋不見了。母親侍弄的花圃,昨天還花團錦簇的,一夜的霜凍,就讓它們腰肢摧折,花容失色。(凸顯變化之快)
大自然的花季過去了,而居室的花季還在。母親擺在我書房南窗前的幾盆花,有模有樣地開著。蜜蜂在戶外沒有可采的花蜜了,當我開窗通風的時候,它們就飛進屋子里,尋尋覓覓的。它們青睞的是金黃的秋菊,還是水紅的燈籠花?(前文寫花圃 “花容失色”,是為了引出“居室的花季”,引出蜜蜂)
那天下午,我關窗的時候,忽然發(fā)現(xiàn)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縮在窗欞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沒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揚起胳膊的那個瞬間,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針刺般劇痛,我意識到蜜蜂蜇了我,連忙把它撇到窗外。
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針。蜂針不長,很細,附著白色的絮狀物,我把它拔了出來。(觀察細致,用筆細膩)我小的時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過,記得有一次在北極村,我撞上馬蜂窩,傾巢而出的馬蜂蜇得我面部紅腫,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滾。
別看這只蜜蜂了無生氣的樣子,它的能量實在是大。我的拇指頃刻間腫脹起來,而且疼痛難忍。我懊惱極了,蜜蜂一定以為我要置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蜇過了人的蜜蜂,會氣絕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會再飛翔,注定要化作塵埃了。我和它,兩敗俱傷。
我以為疼痛會像閃電一樣消逝,然而我錯了。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到了晚飯的時候,我的拇指仍然錐心刺骨地疼。天剛黑,我便鉆進被窩,想著進入夢鄉(xiāng)了,就會忘記疼痛。然而輾轉(zhuǎn)著熬到深夜(一個“熬”字頗見力度),疼痛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像漲潮的海水一樣,一浪高過一浪。我不得不從床上爬起,打開燈,察看傷處。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針,一定毒素甚劇,而我拔蜂針時并沒有用鑷子,大約拔得不徹底,于是拿出一根縫衣服的針,劃了根火柴,簡單地給它消了消毒,將針刺向痛處,企圖挑出可能殘存著的蜂針。針進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卻出不來,好像那塊肉成了死肉,這讓我駭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拔了針,進入洗手間,站在水龍頭下,用冷水沖擊拇指。這招兒倒是靈驗,痛感減輕了不少,十幾分鐘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剛剛緩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頭了,沒辦法,我只得起來。病急亂投醫(yī),我一會兒抹風油精,一會兒抹牙膏,一會兒又涂抗炎藥膏,百般折騰,疼痛卻仍如高山的雪蓮一樣,凜然地開放。(連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疼痛感寫得讓人感同身受)我泄氣了,關上燈,拉開窗簾,求助于天。
已經(jīng)是子夜時分了,如果天氣好,我可以望見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見山的剪影。然而那天是陰天,窗外一團漆黑,什么也看不見。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見什么,卻越是想看。我將臉貼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將白日我所見的景致都抹殺掉了。我盼望著山下會突然閃現(xiàn)出打魚人的漁火,或是堤壩上有汽車駛過,那樣,就會有光明劃破這黑暗。然而沒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無邊的暗夜。
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體味這樣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燈火作祟,已沒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鄉(xiāng),我能佇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為月色的誘惑。有誰會欣賞黑暗呢?然而這個傷痛的夜晚,面對著這處子般鮮潤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種特別的感動,身上漸漸泛起暖意,猶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團火。(此處遣詞造句絕對新穎別致)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幾處呢?黑暗在這個不眠的世界上,被人為的光明撕裂得丟了魂魄。其實黑暗是潔凈的,那燈紅酒綠、夜夜笙歌的繁華,褻瀆了圣潔的黑暗。上帝給了我們黑暗,不就是送給了我們夢想的溫床嗎?如果我們放棄夢想,不斷地制造糜爛的光明來驅(qū)趕黑暗,縱情聲色,那么我們面對的,很可能就是單色調(diào)的世界了。(作家以獨特的眼光來看待黑暗,寫出了自己的真體驗、真感悟)
我感激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場壯烈的犧牲,喚起了我的疼痛感,喚起了我對黑暗的從未有過的柔情。只有這干干凈凈的黑暗,才會迎來清清爽爽的黎明?。?/p>
(選自《我對黑暗的柔情》,有刪改)
品讀
散文是最富真情的文體,揭示寫作主體最真實最隱秘的情感,可以說是散文的所長,而虛偽和作態(tài)可以說是散文的天敵?!段覍诎档娜崆椤窡o疑是一篇頗具個人感情色彩的、以真純?nèi)俚恼芾砩⑽?。作者從看似簡單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入手,運用隱喻的表現(xiàn)手法,深入淺出地表達了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狀態(tài)的憂慮與思考。
文章要講述的是“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場壯烈的犧牲……喚起了我對黑暗的從未有過的柔情”,開篇卻從故鄉(xiāng)的秋景寫起——寫秋景,意在交代大自然的花季已過,而居室的花季還在,為蜜蜂飛入書房埋下伏筆;然后引出蜜蜂蜇“我”的情節(jié)。接下來主要運用細節(jié)描寫和心理描寫,突出蜜蜂雖小,蜇人的能量卻大,被蜇后“我”輾轉(zhuǎn)難眠,百般折騰后“疼痛卻仍如高山的雪蓮一樣,凜然地開放”,以至于不得不“拉開窗簾,求助于天”。
一般來說,黑暗是人們貶斥的對象,然而在遲子建眼中,黑暗是干凈的、圣潔的,是產(chǎn)生夢想的溫床,而如果沒有夢想,“我們面對的,很可能就是單色調(diào)的世界”。這是相對于那種人為制造的喧囂、糜爛的光明而言的。在現(xiàn)實社會中,“燈紅酒綠、夜夜笙歌的繁華”使人的內(nèi)心日漸浮躁,在人生道路上找不到安寧的生命歸宿。換句話說,當今時代,很多人戴著面具生活,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只有黑暗,才能讓人休息、調(diào)整、反思,赤裸裸地面對自我,進行靈魂的追問。而作者所謂“迎來清清爽爽的黎明”,實際指的是讓自己每一天都活得坦坦蕩蕩,無愧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