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東
摘要:學習大提琴,首先要學習“持弓、拉弓、推弓”,之后意識到運弓的平穩(wěn)并運用“上半弓、下半弓、中弓、跳弓、保持弓等弓法”,更重要的是將感情色彩融入其中,本文圍繞大提琴的運弓學習做了詳細論述。
關鍵詞:大提琴 運弓 持弓 跳弓
中圖分類號:J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6-0048-02
一、持弓及其要領
談到運弓,首先我們來說一說持弓的問題,這也是基礎中的基礎。持弓也就是我們應該怎么樣把弓子拿在手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指的放置,大指用與指甲連接的內側肉墊貼靠在琴弓與馬尾庫連接的最前端拐角處。大指各關節(jié)成自然彎曲狀,不能過分拱曲也不能塌凹,切忌將大指尖前端直接插入馬尾庫的U型凹槽中。其實大指的主要著力點還是應該在弓桿之上,借助尾庫與弓桿的前端連接點的拐角來固定大指在弓桿之上的位置,其余的四顆指頭自然分開,放在馬尾庫另一側。中指指尖對齊尾庫U型凹槽下端的型金屬套與弓毛連接點,無名指貼近中指,二指和小指稍分開寬一些,手整體略微前傾,二指略微帶有鉤住弓桿的感覺,中指、無名指一關節(jié)、二關節(jié)指肚稍用力貼住弓桿,小指自然輕輕的搭在弓桿上。但需注意幾點:指尖用力,用指尖抓尾庫而不是二、三關節(jié)貼弓桿尾庫,成懸空狀,導致手無法持穩(wěn)琴弓;四顆指頭二關節(jié)彎曲角度過大,手型整體下爬過度;手型整體向琴弓后端傾倒,二指完全沒有鉤住琴弓的感覺。
建議可找一支筷子當做琴弓找一下持弓的感覺,因為筷子自重較小,用上述持弓的方法將筷子持在手中,然后放松手指,減小力量,只要筷子不掉即可,找到正確的手型感覺。然后在琴弓上用同樣的手型將琴弓持住,先用左手二指撐直,代替琴弦,做類似于琴弦的支撐,然后放松持弓的右手各手指,松馳到手指類似于持筷子的感覺,這時左手做類琴弦支撐的二指要感覺到弓子自身重量向下墜的感覺。找到感覺后將弓持住放回琴弦,同樣要將手放松,將琴弓的自身重力墜到琴弦上去。此時切記,持弓右手的二指要有鉤弓的感覺,不然由于琴弦是向下斜的,弓子就會下滑。
二、運弓
(一)如何正確運弓
持琴的坐姿要正確。大提琴我們一定要用胸口心窩的位置靠好,背坐挺直不能駝背,不能含胸,同時放松整個身體,特別是完全放松兩肩及手臂,自然下垂,以保證右手手臂能夠各角度自由活動。接下來我們就開始運弓了。先將手按上一節(jié)的方法持好,將琴弓的弓根靠近馬尾庫的弓毛位置放置于單顆琴弦上,如果是初學,最好放在中間兩顆琴弦的一顆之上,因為這兩顆琴弦的角度比較方便掌握。琴弓的弓毛要與所在琴弦垂直,持弓手的大臂、小臂直然放松下沉,因手臂自身重力作用,輕輕依靠于大提琴面板右側上弧邊緣。接下來,慢慢拉開自己的手臂,手的位置要延琴弓的后端延長線的直線上運動。手臂根著琴弓慢慢延展開,直到手臂幾乎撐直。這里有兩種情況要說一下:首先是手臂過長的人,可能還沒有延展到幾乎撐直,弓子就已經(jīng)拉完,這種情況到弓尖,就直接回弓;其次是絕大部分人在初學階段琴弓還沒拉完就已經(jīng)手臂打直,在這種情況下,就以手臂幾乎打直為準開始向回運弓,琴弓不用拉完,切忌為了拉完琴弓,手臂向后轉圈。向回運弓時,弓子同樣延之前的直線軌跡向回推動,大小臂臂彎自然放松下沉回到最初位置,手腕關節(jié)向回弓方向輕微向前傾送出。在整個拉弓和回弓的過程中,持弓手型基本保持不變,不斷變化的是手腕、小臂、大臂、臂彎。身體保持直立端正,不因為拉弓、回弓而有任何改變。
(二)正確持弓對于確保音色純正極為關鍵
其一,要注意琴弓與琴弦的夾角要垂直,而且整個過程中,琴弓都要保持與琴弦垂直,抬平。因為如果夾角不垂直,琴弓在琴弦上拉動的位置就很容易向上或向下滑動,音色就會很難聽。
其二,要注意控制運弓速度與力度的搭配。在初學練習過程中,運弓者能傳遞到琴弓的力度較小,這個時候要想將大提琴振動起來就需要將弓速放慢一點,要以聽到的音色松馳、飽滿、圓潤為準。如果在力度較小的情況下,弓速過快,就會聽到琴弦完全未被振動,而滑過琴弦的聲音,那種聲音是完全飄離于表面沒有美感言的。隨著傳遞力度的增大,可以逐漸加快運弓的速度,此時還可以借助節(jié)拍器加以練習。如:先將每弓的時間定為兩拍,以較慢的每分鐘60拍的速度開始訓練,標準是要以聽到琴弦完全振動為準,待這個速度運弓較為平穩(wěn)、順暢后,又提高每分鐘節(jié)拍器的拍數(shù),還是以兩拍的速度做全弓練習,待達到標準后,又再加快節(jié)拍,最后達到每分鐘120拍左右的速度。
其三,要注意運弓換弓時的力度與速度。許多練習者其中還不乏一些學習時間較長的演奏者,不注意換弓時的力量和速度的控制,一般會在換弓時加快弓速和力量,導致出現(xiàn)一個較強而急促的音頭,這種音色的出現(xiàn)很容易破壞演奏中的旋律的連續(xù)性和美感,所以一定要注意。在運弓練習中,換弓時一定要注意放慢弓速,減輕力量,手腕柔軟,那種感覺就好像打太極拳一樣的柔力,延綿、連貫而柔和。
其四,琴弓毛與琴弦接觸點高低位置的選擇。一般的情況下,琴弓毛在常用的琴弦運弓區(qū)域內(指板末端到琴碼之間的琴弦),越靠上,靠近指板末端,發(fā)聲越靈敏,音色越松馳,也比較容易控制,越向下靠近琴碼,運功越難控制,振動頻律也變得密級,音色變得高亢,穿透力也隨之增強。初學者可以先選擇將運弓接觸點放到常用運弓區(qū)域中間靠上一點的地方,這樣比較容易控制,需要的力度也相對較小,待運弓者的控制能力增強,傳導力度增大,手臂運弓活動自如后,可嘗試將弓與弦的接觸點下移。
三、跳弓
跳弓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弓毛與琴弦之間的自身彈性,做輕快平均的快速來回拉動,聲音輕快而有活力,稱之為自然跳弓。演奏自然跳弓主要是依靠小臂有規(guī)律的輕微擺支帶動手腕的靈活擺動,自然跳弓適合表現(xiàn)一些輕快、幽默的旋律,帶給人輕松愉快的感覺。一般來說,這種弓法需要的速度快,弓段就選擇中弓向后靠近弓尖的弓段,反之速度慢,就選擇中弓靠前的弓段。另一種是控制跳弓,控制跳弓音響效果歡快、濃烈,節(jié)奏感強,適宜表現(xiàn)一些催人奮進的、力量性的、節(jié)奏性的旋律,其演奏方法有點類似于我們前面題到的分頓弓但運弓動作更為舒展。與分頓弓最大的不同是琴弓要跳離琴弦,而在節(jié)拍的律動點又迅速的撞擊琴弦,這就要求手臂要有更強的控制性。和前面分頓弓提到的一樣,手腕、小臂、還有大臂都略微緊繃,當然,這種緊繃是相對而言的,這種緊繃并不是讓手臂肌肉處于僵硬狀態(tài),而是讓手臂處于一種發(fā)力前的準備狀態(tài),以便在拉奏琴弦的一瞬間,有一個最集中的作用力,瞬間傳遞到琴弦之上。
四、弓段練習
將感情融入進行演奏。在大多數(shù)演奏中,我們的琴弓并不是每一弓都用的是全弓演奏,也就是說我們并不是先滿滿的拉完一弓然后又滿滿的推回一弓周而復始,而是要按樂曲、樂句、音形的需要來安排琴弓弓段的運用。那我們現(xiàn)在就來說一說大提琴演奏中運用最多的中弓弓段基本練習。中弓也就是大提琴琴弓的最中段,我們找到琴弓的弓毛的最中點,向左右兩邊各取10cm左右的長度,先做連奏練習,以一個較平穩(wěn)的速度,開始最好用節(jié)拍器打著每分鐘80拍的節(jié)拍,做一拍一弓的來回往返運弓,運弓要均勻,音色松馳、飽滿,最重要的是,每一弓的換弓時要做到連貫,換弓的音色變換越小越好,要領是要將手腕放柔軟,手腕在換弓時要有提前帶動感,這種感覺就好像老蛇頭部帶動身軀運動的狀態(tài)。使換弓時產(chǎn)生盡可能小的停頓間隙,讓換弓的演奏聽上去要盡可能的延綿、連貫,練習此弓法的目的是為了以后演奏一些慢的較柔美的旋律,而又不得不用分弓演奏時打基礎。并且,每一弓以力點發(fā)力的方法,均在節(jié)拍下拍的時候發(fā)力,發(fā)力時手腕小臂略微緊繃,瞬間快速拉弓或推弓,將力量傳導于琴弓與琴弦接觸點,發(fā)力時有頓觸、撞擊感。琴弓不離開琴弦,發(fā)出的音色比較短促、有力,具有顆粒感。
參考文獻:
[1]趙彥鳴.論大提琴歌唱性段落的弓速運用[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4年.
[2]施嵐.大提琴演奏中音色問題的研究[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