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加速了北極冰川的融化,一些利益相關國同意在北極公海禁止商業(yè)捕魚,禁捕期至少要持續(xù)16年,這對北極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保護有重要意義。
2017年12月份,由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挪威、丹麥(格陵蘭)、中國、日本、冰島、韓國9個國家和歐盟同意禁止在北冰洋公海上的商業(yè)捕魚行為,并且禁捕期至少要持續(xù)16年??茖W家們正在研究遠北地區(qū)氣候變化對野生動物的潛在影響,禁捕行為對北冰洋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保護行動,各國政府都同意謹慎行事,禁止在北冰洋公海上隨意捕撈,所保護的海洋面積大約為110萬平方英里(1平方英里約為2.59平方公里),比地中海還要大。
但是,要真正理解這個行動的里程碑的意義,需要知道這樣做的必要性,以及該行動對當今世界的意義。
北冰洋中部的海洋一直覆蓋著厚厚的堅冰,以至于讓人感到那種在堅冰上捕魚的想法似乎是荒謬的。這種觀點在20年前還是正確的,但是,隨著人類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地區(qū)的冰雪比其他地方融化得更快。幾年之內,北冰洋中部海域(每個周邊國家的200海里專屬經(jīng)濟區(qū)以外的海域)40%的面積,在夏季的時候冰川已經(jīng)被融化為開放水域,冰雪的快速融化吸引人類船只的到來。
曾經(jīng)從事北極事務管理的美國前國務院官員來?!づ撩讈硭拐f:“北極處于一種短暫的狀態(tài),這種情況是不穩(wěn)定的?!迸撩讈硭鼓壳皳畏钦M織北極科學家網(wǎng)絡主席,并且是美國國家極地研究委員會的成員。他說:“氣候變暖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今天或者甚至四五年后,我們所看到的北極地區(qū)可能還沒有什么明顯的不同,但是20年前或者20年后我們所看到的北極地區(qū)卻會是截然不同的?!?/p>
未知水域
目前,沒有人在北冰洋公海上捕魚,部分原因是沒有人知道那里會有什么。一位研究人員說,關于那個地區(qū)的知識是“令人震驚的趣聞”。參加國際禁漁談判的加拿大代表團團長納德·巴弗特說:“我們根本不知道北冰洋是否適合捕魚?!彼羌幽么箐滋A漁業(yè)和海洋局局長,“這確實向我們科學家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沒有關于公海某種特定魚類的信息。”
北冰洋的白令海支持著美國最大的商業(yè)捕魚船隊,他們捕撈太平洋鱈魚、鯖魚、海王蟹、雪蟹、比目魚和鮭魚。阿拉斯加明太魚捕魚隊是美國著名的漁業(yè)公司,每年向美國麥當勞等連鎖店提供許多來自白令海的食用魚類,年經(jīng)濟價值大約在10億美元。一些海洋魚類,例如鮭魚和比目魚,有明顯向極地方向移動的趨勢,它們主要是尋找適于生存的寒冷水域。
北極至少是兩種鱈魚的聚集地,一種是富含油脂的北極鱈魚,它是一種和鯡魚差不多大小,但比大西洋鱈魚更大的鱈魚,另一種是稍大一些的藏紅花鱈魚。鱈魚在北極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鏈中占據(jù)關鍵位置,在食物網(wǎng)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大部分的北極生命依賴于這些鱈魚,包括海鳥、獨角鯨、白鯨、北極熊和海豹等。
戴維德·本頓曾經(jīng)是美國北極研究委員會的成員,他說:“我曾經(jīng)聽科學家們開玩笑說,北極熊只不過是北極鱈魚再加工的產(chǎn)物。意思是說北極鱈魚在食物鏈中的重要作用?!毖芯咳藛T花費了數(shù)年時間收集北冰洋有關冰、浮游生物,以及海象、鯨魚、熊和其他哺乳動物的信息。這些生物中的許多已經(jīng)面臨來自北極氣候變化方面的壓力,出現(xiàn)食物缺乏和疾病增加的情況。本頓說:“問題在于,我們對魚吃的東西,以及吃魚的東西了解得不少,但對魚本身卻了解很少。”
政治遠見
北冰洋存在著豐富的魚類資源,如果沒有一個各國共同遵守的約定,大規(guī)模的漁業(yè)捕撈行為是遲早的事情。事實上,類似的事情發(fā)生在10年前的阿拉斯加的捕魚業(yè)。
2008年,阿拉斯加州參議員特德·史蒂文森和美國眾議員妮莎·穆考斯基共同發(fā)出了一項倡議,呼吁美國在北冰洋漁業(yè)管理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促使各有關國家通過一項旨在保護北冰洋生態(tài)的國際條約,防止在北極冰川迅速融化背景下的公海捕魚行為。人們認識到兩個重要的事實,一個是承認氣候變化是真實存在的,北極海洋將會迅速開放,另一個就是北極魚類資源如果得不到保護會迅速崩潰。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從阿拉斯加海域趕走捕撈量高達數(shù)百萬噸的外國捕魚船后,一些業(yè)內人士開始擔心這些捕魚船可能會到公海繼續(xù)捕撈。事實也確實如此,這些捕魚船在白令海的公海范圍繼續(xù)捕撈,業(yè)內人士稱之為“甜甜圈洞”,意思是說公海不在任何國家的管轄之內。到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阿拉斯加的鱈魚漁業(yè)幾乎崩潰,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從年獲得量150萬噸跌至1萬噸,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漁業(yè)崩潰事件之一。
所以,過去10年里,在美國環(huán)保組織和皮尤慈善信托基金的推動下,各利益相關國家紛紛坐在一起,探討有關北冰洋保護事宜。一開始是一些北極沿海國家,包括加拿大、俄羅斯、挪威、美國和丹麥(格陵蘭)。但是,一些學者認為,還有一些國家和組織在國際漁業(yè)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中國、日本、韓國、冰島和歐盟等,如果這些國家和組織不能成為締約國,將不利于北極的保護。
美國國務院海洋保護辦公室主任比爾·吉本斯率美國代表團進行國際談判。他說,一些國家對北極保護感興趣,另一些國家則對未來北極捕魚更感興趣,一些國家希望這個地區(qū)幾十年海洋捕撈不受限制,另一些國家則主張捕魚限制只執(zhí)行有限的幾年。最后,各方同意,各國將組建一聯(lián)合科學研究團隊,以對北極海洋的魚類資源進行調查研究。科學研究團隊將每兩年向各國公布所獲得的信息。最后,各國代表同意將北冰洋的禁捕期定為16年。
美國海洋保護協(xié)會項目副總裁斯格特·海里曼說:“這是個大問題。這讓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義務阻止商業(yè)捕撈的行為?!绷硪环矫?,在16年禁捕期結束的時候,這個禁令還會繼續(xù)下去,除非有任何一方反對,協(xié)議仍然必須由各國代表簽字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