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熙寧八年(1 0 7 5年),遼國派使臣蕭禧來到汴京,要求重新劃定宋遼邊界,還大言不慚地說,早就該把黃嵬山還給契丹。接待他的是號稱大宋“活地圖”的沈括。
早就聽說蕭禧是地痞無賴出身,油嘴滑舌,這下可算是領教了。見對方耍賴,沈括不慌不忙地拿出《天下郡守圖》,說:“按照事先的約定,宋遼以白溝河為界,而黃嵬山在白溝河之南幾十里處,這可不是一小塊地方,你覺得我朝會答應嗎?”
蕭禧自知理虧,遇到懂行的沈括,索性把心一橫,說:“區(qū)區(qū)一個黃嵬山,給我們又如何?”蕭禧明白,他出使大宋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多占地盤。臨行時宰相有交代,宋廷向來軟弱,只要軟硬兼施,對方最終是會妥協(xié)的。
宋廷立刻分成了兩派。主和派說,黃嵬山乃不毛之地,大宋疆域遼闊,就把黃嵬山給契丹算了,省得戰(zhàn)事再起、民不聊生;而主戰(zhàn)派說,黃嵬山雖小,但此例不能開,否則契丹會得寸進尺,后患無窮。
朝堂之上爭論不休,蕭禧則在館舍中吃喝玩樂。他抱定一個信念—我就賴在這兒不走了,拖也要把你們拖得沒脾氣,看你們答應不答應。
沈括心知:秀才遇上兵,有理也講不清。于是他上奏神宗,說:“我愿意出使契丹。他們不是耍賴嗎,那我們就來個‘以賴治賴’,看契丹怎么辦?!?/p>
擇定良辰吉日,沈括一行浩浩蕩蕩地向遼國進發(fā)。他們來到白溝河,遠遠望去,只見遼軍旌旗招展、人喊馬嘶。為首的一員大將高喊:“奉宰相之命,在此恭迎宋使?!弊屔蚶半S從們惱恨的是,來人并未引他們直奔上京,而是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讓他們巡游遼國邊境的各個險要之處,每到一處都有口號聲此起彼伏,示威的意圖非常明顯。
但令契丹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沈括利用這次巡游,暗暗記下了各個險要之處的地形地貌。每到夜深人靜之時,沈括就在紙上畫,竟然畫出了一幅《使契丹圖抄》,簡直就是一幅重要的軍事地圖。
四月初,沈括一行終于來到上京,接待他的是遼國宰相楊益戒。楊益戒開門見山地說:“契丹騎兵驍勇善戰(zhàn),黃嵬山志在必得!”沈括毫不示弱,說:“大宋兵精糧足,黃嵬山寸土不讓?!?/p>
楊益戒提出的所有問題,沈括都對答如流,弄得楊益戒無言以對。最后楊益戒發(fā)飆道:“以數(shù)里之地換得宋遼和平,孰輕孰重,難道你不知道嗎?”沈括見道理說不通,就像變魔術一樣,搬出一個木制沙盤,黃嵬山的地形地貌立刻展現(xiàn)在眼前。
沈括指著沙盤說:“契丹來攻,大宋可以白溝河和黃嵬山為屏障,居高而臨下。您背信棄義,真要鬧翻了,契丹能占到便宜嗎?”
看著精確細致的沙盤,楊益戒一時無語,但他也想好了對策,那就是死耗。沈括對此早有心理準備。他并沒有閑著,而是到處走動,把上京的城防記在心上,又收買了一名民間商人,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契丹的城防圖送到了大宋。
當這份城防圖擺在蕭禧面前時,正在花天酒地的蕭禧臉色大變。他慌慌張張地逃回了契丹,對楊益戒說:“宋廷已有我國的城防圖,也早就做好了準備,恐怕我們再賴下去,也沒有好果子吃啊!”楊益戒見撈不到好處,只好作罷。一場宋遼危機終于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