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生于上海,受祖父高吹萬(晚清詩人)的影響,幼時接受塾師式教育,直到10歲才進入一所西式學校學習。那是一所由歸國的法國留學生創(chuàng)辦的實驗學校,其開放自主的教育讓高錕童年深受啟發(fā)。
六年級時,高錕便開始做化學實驗。他與好友一起成功地通過電解水制備了氫氣與氧氣,打開了化學世界的大門。
沒多久,高錕就有了自己的第一個發(fā)明—泥球炸彈。
他將紅磷和氯酸鉀塞進濕潤的泥土里團成團,待其干燥后,泥團撞向硬物時,受到?jīng)_擊便會爆炸。
偷偷摸摸做化學實驗的事因為一次意外敗露了。被迫放棄化學實驗后,高錕依然沒能靜下心來。一轉眼,他又和同學開墾了無線電的新田地。
正是鼓搗無線電的這段經(jīng)歷,在高錕心里埋下了電機工程的種子。
中學時期,高家人為了躲避內戰(zhàn),也為了謀求生計,輾轉遷移至香港。聰慧的高錕很快便適應了除粵語之外的一切,他以全港前十名的成績考入當時香港唯一的大學—香港大學。
因為少時對無線電的興趣,高錕想要讀電機工程,可是當時香港大學的這個專業(yè)還未籌備好,高錕只好遠赴英國投考合適的大學。
初到英國,高錕就按捺不住,又開始做起了自己的實驗。他慫恿房東的兒子將地下室改裝成相片沖印室,自己將相機鏡頭改裝成放大機,沖印起照片來?!拔液喡臎_印間見證了我真正獨立的第一步。我不但解決了財政難題,還讓我剛窺門徑的工程學技術派上了用場。”
畢業(yè)后,高錕進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時值通信行業(yè)的瓶頸時期,通信設備面臨著大革命。
高錕工作的頭兩三年專注于高頻波導管的研究工作。高頻波具有很高的信息容量,但其在空氣傳播過程中損耗過大,需要采用波導管這種特殊的空心線纜定向傳播。
1 9 5 9年激光的橫空出世,讓通信界看到了希望。但經(jīng)過一些試驗后,人們發(fā)現(xiàn)其并不足以作為遠距離傳輸?shù)妮d體。
“怎么可以那么快便斷定激光沒有作為?”高錕心中一直沒有放棄。
高錕結合實驗室早先研究的波導管技術,有了“激光導管”的設想。他不斷尋找合適的線纜材料,但無論什么材料效果都不理想,甚至不能大角度地彎曲。
雖然當時在攻讀博士,高錕仍在公司實驗室不斷地進行實驗。多次嘗試仍無成果,讓他確信用類似波導管的中空結構傳輸光是一條死路。
他打算另辟蹊徑,采用透明材料作為激光的傳輸介質。
此前的研究都表明透明材料衰減率過大,甚至不如空氣。但經(jīng)過長達幾年的努力,高錕從理論上驗證了透明材料傳導激光的可行性。他發(fā)現(xiàn),透明材料中的雜質才是造成衰減率過大的主要原因。
但是1 9 6 6年他發(fā)表在《電機工程師學會學報》上的論文不僅被排在了很不顯眼的位置,而且也沒能引起什么反響。
高錕也明白,理論中衰減率低于20dB/km的光導纖維當時根本沒有人能生產(chǎn),就算自己的研究毫無偏差,終究也只是一紙空談。
于是,他跑遍了世界各地的大型玻璃生產(chǎn)企業(yè),試圖說服他們開展相關的研究。
但情況不容樂觀—絕大多數(shù)企業(yè)都不愿意花費高昂的成本研發(fā)超純凈玻璃纖維。在他們眼中,玻璃只是裝飾品、器皿,只是沙子燒制成的小玩意兒。
為了將心中的光通信構想變?yōu)楝F(xiàn)實,高錕甚至找到了當時公司的競爭對手貝爾實驗室,向他們推銷自己的理論與技術。
談起那段經(jīng)歷,高錕記憶猶新:“那時候我很清楚地知道這個計劃是個非常大的工程,將來需要動員幾百萬人?!?/p>
高錕不斷地發(fā)表關于光纖與光通信的演說,讓這一理論在業(yè)界逐漸有了知名度。玻璃生產(chǎn)企業(yè)似乎終于發(fā)現(xiàn)了這的確是一個商機,紛紛開始著手研發(fā)。
1970年,符合理論預期的低損耗試驗性光纖終于被制造出來,翻開了光通信時代的第一個篇章。
1976年,美國亞特蘭大開通了世界上第一條光纖通信系統(tǒng)試驗線路。
1979年,光纖傳輸損耗降低至0.2dB/km。
1992年,貝爾實驗室與日本合作,成功試驗完成了9000公里的傳輸任務。
如今,中國光纖入戶比例已占到寬帶用戶的一半以上。
高錕切切實實地成了世界公認的“光纖之父”。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名單揭曉,高錕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享科學界的這一最高獎項。
時隔近半個世紀,高錕終于獲得了應得的榮譽,但人們談起“光纖之父”時,高錕卻似乎完全不明白。
—早在2003年,古稀之年的高錕就被確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他的智力逐漸退化,變得像孩子一樣單純。漸漸地,他記不起自己了不起的貢獻,甚至記不起光纖,只有純真的笑容永駐他的臉龐。
諾獎頒獎典禮上,瑞典國王特意為高錕免去了煩瑣的禮節(jié),并破例親自走到他面前為他頒獎。
“謝謝?!边@是高錕接到獎章與證書后說的唯一一句話。
“香港首富、全球首富,對我來說完全沒有意義。我沒有后悔,也沒有怨言,因為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一定不會有今日光纖的成果?!?/p>
這是當年老先生被問及為什么不給光纖申請專利時的回答。
2018年9月23日,牽動世界的“光纖之父”高錕離開了人世。這一消息通過他的成果迅速傳播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他若有知,或許會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