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羽
摘 要:由于新課程改革,對于初中各學科課時進行了調整。其中初有數(shù)學調整為4課時。使本就緊張的教學時間更為短缺,對教師是一個新的調戰(zhàn)。這就需要教師重視課堂內外,提前謀劃設計、精心準備,高效教學。
關鍵詞:課時調整;深鉆課標;有效整合;高效課堂
根據(jù)市教育局課時調整的通知,初三的數(shù)學周課時調整為4學時。新課程提倡注重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己主動體驗學習的認知過程,親自去實踐探索知識的奧秘,感受數(shù)學的趣味,享受學習的快樂。針對這一情況,探索嘗試:既要在有效的時間里完成教學任務,保證教學質量,又要使學生知識和能力得到大力提升。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
一、深刻鉆研新課標,精心進行教學設計
新課標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課程是培養(yǎng)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遍性和發(fā)展性。數(shù)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重視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在教學設計時,仔細研讀課標,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每一章每一節(jié)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針對學生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始終貫徹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的有效結合。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難易,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既要有一定討論和探索的價值,又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抓住每個知識點的要素,精心設計探究性問題,學生課前準備充分,課堂問題提出與解決有的放矢,在有效時間里達到學習目標。
二、仔細研究教材,細化章節(jié)內容,高效教學
由于新的課程設置的調整,農村學校又不上晚自習,這就要求不僅要精講還要精練。所以就要在宏觀上理清思路。把教材中每一個知識點放在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尋找教材中每個內容的編排線索,以及在每個學段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瞻前顧后”、“濃縮精華”。
第25章第一節(jié)《隨機事件與概率》要求2課時完成。學生在小學時,就已初步學過《統(tǒng)計與概率》的知識,于是把兩節(jié)內容整合到一課時完成。課前布置學生先自學全部內容,上課時,先隨機抽取小組的一、二個學生展示學習效果體驗了隨機事件的發(fā)生。教師提供教學用具:乒乓球、撲克牌、骰子、不透明的布袋、飛標盤等。小組設置游戲,體驗隨機事件。在經歷“猜測——動手操作—收集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處理—驗證結果”的游戲中,生生配合、組間配合、師生合作中輕松愉快完成。通過游戲,自然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思考力,把學生擺在真正的主體位置上,深刻感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數(shù)學”的道。兩節(jié)課有效整合,達成預設目標,提高了效率。
三、學習數(shù)學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研究例題
數(shù)學家波利亞說:“學習任何東西的最佳信途徑都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探求的和富有個性化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而學習例題是學好數(shù)學的最好方法之一,也是由學生主動去發(fā)問題、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jù)具體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盡量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難度適度,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通過自己的思考能夠完成。對學生的課前預習高度重視,部分例題學習就放在課前完成,課前作好檢查評判。學生養(yǎng)成課前研究例題,做好相關練習的習慣。由于學生課前學作了充分的準備,在課堂研究新知的環(huán)節(jié)就變得高效順利。
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有效進行教學補充
在網上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微課視頻中小學個性化在線教育平臺:樂樂課堂。主要是對數(shù)、理、化學科,包括從小學到高中的所有知識,涵蓋了全國的各種版本。包括知識點視頻和特殊考點的分析,作業(yè)的歸納等。每個知識點一個視頻,只有幾分鐘。配音的老師語言輕松幽默,聲音抑揚頓挫,還運用了部分學生所熟知的健康的網絡語言,大大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是學生非常喜歡,容易接受。
除了課堂上用到的視頻,把初一到初三視頻放到教室電腦里,學生下課后可以進行點擊觀看、討論。其中特殊考點,也是對課堂學習的有效補充。通過對這些視頻的觀看學習,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促進、積累作用,也有利于教學的改進。
五、引導學生管理好“碎片時間”
時間碎片(time confetti),指的是一個人一天中零碎的無目的的時間,人的一生也是由眾多的時間碎片和目標導向的時間塊,累積而成,重視自己的時間碎片,因為那是有限的,合理安排時間碎片,勞逸結合。常常會聽到孩子們嘮叨:作業(yè)多,沒有時間看書、沒有時間思考分析等。這個年齡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常常浪費掉大量的時間。而有的努力的學生,有偏科的學生更是找不到時間來彌補以前的知識。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自已的“時間去哪兒了?”比如:上下學途中、等待吃飯前、午休前等,就抽出幾分鐘的時間,識記幾個定理,看幾個公式,把資料整理成小卡片,在上學、放學途中可以背背、看看,也可以討論例題、相互考查等。養(yǎng)成習慣后就會課前預習化成幾個幾分鐘就可以完成,也便于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
新課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在教師教學的具體實施層面上,校情學情不同,知識點的把握,教案的設計,課堂的駕馭,學生的管理,都是一門學問,認真去做總會更多發(fā)現(xiàn)與收獲。新課改,打造高效課堂,我們一起在路上。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2]喬治.波利亞《數(shù)學的發(fā)現(xiàn)》
[3](日)野口悠紀雄《把碎片化時間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