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望馀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祖詠(699—746),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與王維友善,其詩多借狀景繪物宣揚隱逸生活。
“天下修道,終南為冠?!闭f起終南山,我的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白皚皚一片冰雪,除了山風吹過樹叢的聲音,安靜得幾乎可以聽到雪花飄落到地面的聲音。人踏進雪里,仿佛落進了一個巨大的夢境。原諒我找不到更合適的詞語來形容“漫步這寂靜天地,與萬物安然同在”時的那份怦然心動。這時,焚香、品茗、掛畫、插花,便是最合適的文人雅事。
有一年冬天,我在機場書店看到一本書《借山而居》。作者冬子,他是一位畫家、詩人。文中用樸素幽默的文字,記錄了他在終南山的隱居生活。終南山位于長安城南,夏天林木蓊郁,冬日白雪皚皚。去過終南山的人常常會發(fā)出“山明水秀尋隱去,自此不愿回長安”之慨。也因此,終南山成了隱逸、避世的代名詞。
祖詠的這首詩就和終南山有關,也和一場應試有關。有一年,祖詠去長安參加考試,進入考場,主試官頒布了考題——《終南望馀雪》祖詠墨濡筆,開始潛心構(gòu)思。
“終南陰嶺秀”,他鋪開紙,落筆寫下第一句。終南山在長安城南,從城里望去,只能看到山的北坡,故稱“陰”。這句話的意思是:從長安城遙望終南山,只見北坡滿目蔥秀。
“積雪浮云端”,很快,祖詠寫下第二句。他對“浮云端”三字很滿意,認為既寫出了積雪的高厚,又暗示出終南山山勢的險峻。
寫到此,祖詠停下筆仔細琢磨了一番。他發(fā)現(xiàn)僅兩句詩已經(jīng)把“終南望雪”的意思都寫到了,只剩下一個“馀”字的意思有待發(fā)揮。思索片刻,他提筆又寫下十個字:“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币馑际钦f:傍晚時,雪霽天睛,山里樹梢上的積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可這時,城里反而更覺得寒意襲人。
至此,這首詩的意思已經(jīng)表達完整。祖詠毅然擱筆,走到監(jiān)試處遞交考卷。試官一看,認為不合要求。因為按照規(guī)定,每首詩必須六十字十二句。
祖詠淡然一笑,說:“意盡?!币簿褪钦f,我已經(jīng)把主題表達完整了,為什么還要畫蛇添足呢?說罷,昂揚邁步,離開考場。結(jié)果——沒錄取。
然而,正是這首用仕途換來的詠雪詩,獲得后人的贊譽。清代詩人王士稹在《漁洋詩話》一書里,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并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之作。
這就是一個詩人的自信。
(郭學萍,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區(qū)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