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娟
【摘要】高效教學理念是在有效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的。有效教學是指超出平均教學效率的教學活動,而高效教學便是進一步提升有效教學的教學效率,追求教學效益最優(yōu)化的教學理念,已經成為新課改下高中語文古詩歌閱讀教學的終極追求目標。通過高效課堂,高中生可以從根本上把握古詩歌的閱讀規(guī)律,深入分析詩人在古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與情感,突破時空限制,了解當代、當地人們的風土人情與生活方式,進而培養(yǎng)高中生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本文將從以預習熟悉古詩,補充文化背景;以探究深讀古詩,分析古詩內涵;以總結展開復習,及時查漏補缺三個角度分析在高中語文古詩歌閱讀教學中構建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詩歌閱讀 高效課堂 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063-02
對于高中生來說,要說他們學什么最難,那無疑便是古詩歌學習任務了。這是因為高中生的生活環(huán)境、用語習慣等都與古人存在差異,而且高中生的人生經歷也比較淺薄,難以理解詩人所創(chuàng)設的高深意境,所以他們很難借助自己的學習經驗與人生智慧來深入分析古詩歌內容。但是,古詩歌蘊藏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文化瑰寶的基本組成部分,學好古詩歌不僅是提升高中生語文學習成績的學習要求,更能為豐富高中生的文化知識儲備,提升高中生的文化欣賞能力做好準備,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古詩歌教學,結合高效教學的教學要求突出高中生在古詩歌鑒賞分析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穩(wěn)步提升高中生的古詩歌閱讀能力。
一、以預習熟悉古詩,補充文化背景
我國古人十分看重預先準備活動,認為良好的預習行為可以盡量減少活動意外與不可控因素的出現。在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也應鼓勵學生自主展開預習活動,使其在預習中反復誦讀古詩,借助課文注釋與學習輔助資料總結文言實詞、虛詞等基礎的古文知識,然后再利用書籍閱讀、網絡調查等方式收集古詩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詩人的經歷與情感、古詩的文學藝術價值與水平等多項內容,以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古詩內容,為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做好準備。對于高中生來說,影響他們學好古詩最重要的客觀因素便是他們文化知識儲備不足,所以教師應該主動利用預習活動強調與滲透古詩文化背景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為高效教學開一個好頭。
就如在《衛(wèi)風·氓》詩歌教學中,筆者便要求本班學生在課前主動調查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從《詩經》這首詩歌集的寫作特色與文學價值層面理解《衛(wèi)風·氓》這首詩歌所包含的文學知識與時代文化。通過調查可以得知,《衛(wèi)風·氓》是一首創(chuàng)作于先秦時期的華夏民歌,描述的是一位婦人在婚姻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悲慘情緒為主,闡述了這位棄婦被夫家拋棄與虐待的悲慘生活。但是,《衛(wèi)風·氓》這首詩歌也并不完全以悲傷情緒為主,在詩歌的前半部分,作者描繪了女主人公追求甜蜜與戀愛的幸福生活,所以前期的詩歌情感基調是歡快的、幸福的、甜蜜的。然而,隨著氓的改變,這個女主人公開啟了她不幸的一生。結合這些文化背景資料,高中生可以得知古代封建社會,女性備受壓迫與剝削的悲慘現實,而這也會大大激發(fā)出本班學生的同情、憐惜之情,使其對《衛(wèi)風·氓》的課堂學生產生期待,便于教師直接利用學生的積極學習心理組織高效教學。
二、以探究深讀古詩,分析古詩內涵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過,兒童的求知欲、發(fā)現欲是十分旺盛的,如果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的求知欲組織學生探究,那么學生便可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能力,全身心地投身于科學探究活動中??上攵?,這種由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所得到的教學效率要遠遠優(yōu)于“教師講,學生聽”的消極局面。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古詩學習經歷,誦讀過豐富的古詩作品。另外,在教師的合理引導與幫助下,部分高中生也已經積累了誦讀、分析、鑒賞古詩的閱讀技巧,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在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高中生的已學經歷,鼓勵高中生自主建構古詩知識結構,促使學生實現深度閱讀,從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效益的目的。
就如在《雨霖鈴》一課教學中,筆者便將6名學生分成一個小組,希望學生可以通過小組活動總結出《雨霖鈴》這首宋詞所使用的虛實結合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確保學生們深入分析本首詩歌的內容、意境、寫作手法與寫作風格,促使學生們在古詩探究中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高中生需通過本詩藝術形象鑒賞古詩,體會作者的傷感之情。為了引導高中生展開深度探究,筆者還專門提出了一些閱讀問題,如詩詞中起首三句寫的是景還是情?詩詞中專門提到秋景,可以給讀者帶來一個什么樣的閱讀感受?“堵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與情緒?為什么作者面對美酒佳肴卻毫無大快朵頤的欲望,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矛盾心情?詩人難以說出口的話是什么話呢?古詩中上下闋具有對照意義的詩詞內容有哪些呢?古詩所描繪的內容中有哪些是實景,有哪些是虛假的呢?“今宵”三句為何會成為后代詩人爭相模仿的對象?詩人所使用的意境是什么,能夠給讀者帶來什么樣的聯(lián)想?這些問題可以逐步引導高中生分析《雨霖鈴》的詩歌內容與詩歌意象,保證學生深入探究詩歌內容。在小組討論中,各個小組應制訂循序漸進的合作學習計劃,通過反復閱讀與合作討論總結出各個閱讀問題的答案。為了發(fā)散學生思維,筆者并不會給出標準答案,只要學生得出的結論與本詩的意境相符,則會得到肯定與贊同。
三、以總結展開復習,及時查漏補缺
課堂總結本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通常是指在課堂教學結束前5-10分鐘左右時間,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課堂所學與總結學習問題的總結活動,相當于二次學習,便于學生及時查漏補缺。高中生的認知發(fā)展正趨于成熟,但是他們依然會在古詩詞學習中產生諸多學習疑問,而且每個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文學鑒賞能力都會對古詩歌學習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教師應該以課堂總結及時找出高中生在古詩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避免學習問題越積越多,影響高中生的學習效果。
就如在《雨霖鈴》一課課堂小結活動中,筆者鼓勵本班學生自主匯總本課知識,分析景物交融與虛實結合這兩種創(chuàng)作手法的文學效果,希望學生可以自主表達自己在本課學習中所學到的語文知識與遺留的閱讀疑問。就如本班有一個學生便對“虛實結合”這一寫作技巧提出了疑問,因為他認為作者并沒有在詩詞中表達哪些景物、事情是存在于作者想象之中的,哪些是真實存在的,所以認為這種寫作手法屬于人們的主觀臆斷。對此,筆者再次補充了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詩人的真實經歷,強調了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由此來讓學生分析人、事、物的虛實情況,解答了學生疑問。再如,有的學生則從自己的學習收獲角度出發(fā),總結了本課的漢字、語法知識,文言句式與宋詞文學特征,情景交融與虛實結合寫作手法等基礎知識,進一步鞏固了自身的理論所學。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古詩閱讀教學對優(yōu)化高中生的品質發(fā)育十分重要,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古詩詞鑒賞能力,切實發(fā)揮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保證高中生在古詩閱讀學習中的積極作用,促使高中生的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高中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周貴財.高中語文古典詩歌群文閱讀優(yōu)化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09):30.
[2]夏良明.高中語文詩歌閱讀課堂教學策略例談——以白居易的《琵琶行》為例[J].新課程(中學),2013(10):169.
[3]劉明.文本細讀,徜徉詩歌之海——淺談高中語文詩歌文本細讀教學[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