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江蘇省盱眙縣中醫(yī)院肝病科,江蘇 盱眙 211700)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指由乙肝毒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性肝病[1-2]。乙肝患者在發(fā)生肝功能受損的情況下,若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超過17.1 μmol/L,或?qū)ζ溥M行尿液膽紅素檢測的結(jié)果呈陽性,即可診斷其患有黃疸型乙肝[3]。黃疸型乙肝患者可出現(xiàn)乏力、食欲減退、皮膚黃染、食后飽脹等癥狀,部分患者還可出現(xiàn)惡心嘔吐的癥狀。在本文中,筆者對江蘇省盱眙縣中醫(yī)院肝病科收治的58例黃疸型乙肝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用中藥穴位敷貼療法輔助治療此病的效果。
將江蘇省盱眙縣中醫(yī)院肝病科收治的58例黃疸型乙肝患者納入本研究。這58例患者入院的時間均為2015年11月至2018年2月。這些患者均存在乏力、食欲減退、皮膚黃染、食后飽脹等癥狀,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均超過17.1 μmol/L。其中,排除合并有甲肝、丙肝及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其他可影響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疾病的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Ⅰ組與Ⅱ組。在Ⅰ組患者中,有男21例(占72.41%),女8例(占27.59%);其年齡為31~79歲,平均年齡為(54.53±4.67)歲。在Ⅱ組患者中,有男22例(占75.86%),女7例(占24.14%);其年齡為33~78歲,平均年齡為(55.61±4.7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方法是:對其進行利膽、保肝、抗病毒等治療,同時使用苯巴比妥對其進行治療。苯巴比妥的用法是:口服,30~60 mg/次,3次/d。待患者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明顯下降及其皮膚黃染的癥狀明顯改善后,適當(dāng)減少苯巴比妥的用藥量,共治療4周。囑患者在治療期間保持低鹽、低脂、清淡的飲食。在此基礎(chǔ)上,用中藥穴位敷貼療法對Ⅱ組患者進行輔助治療,方法是:將10 g的豬苓、10 g的澤瀉,15 g的大黃、10 g的黃柏、20 g的龍膽草、10 g的茵陳與10 g的梔子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粉末狀。用20 g的百部粉與10 ml的白酒將上述藥粉調(diào)成糊狀。將此藥糊敷貼于患者的臍部,用紗布對藥糊進行覆蓋,并用膠布將紗布固定牢。每天敷貼的時間為上午8點至12點,每天用藥1次,共治療4周。
顯效:經(jīng)治療,患者乏力、食欲減退、皮膚黃染、食后飽脹等癥狀基本消失,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明顯下降。有效:經(jīng)治療,患者乏力、食欲減退、皮膚黃染、食后飽脹等癥狀有所減輕,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有所下降。無效:經(jīng)治療,患者乏力、食欲減退、皮膚黃染、食后飽脹等癥狀未減輕,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未下降。
進行治療前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進行治療前后,采用自制的臨床癥狀積分量表評估兩組患者乏力、食欲減退、皮膚黃染、食后飽脹癥狀的嚴(yán)重程度。上述四種癥狀的分值均為0~5分。0分表示患者無乏力、食欲減退、皮膚黃染、食后飽脹等癥狀;1~2分表示患者存在輕度乏力、食欲減退、皮膚黃染、食后飽脹的癥狀;3~5分表示患者存在中重度乏力、食欲減退、皮膚黃染、食后飽脹的癥狀。此量表的總分為15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乏力、食欲減退、皮膚黃染、食后飽脹的癥狀越嚴(yán)重。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biāo)準(zhǔn)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Ⅰ組患者與Ⅱ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65.52%與89.66%,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后,Ⅰ組患者與Ⅱ組患者平均的臨床癥狀積分分別為(5.84±1.62)分與(4.45±1.18)分,二者相比,P<0.05。治療后,Ⅰ組患者與Ⅱ組患者血清總膽紅素的平均水平分別為(72.45±20.32)μmol/L與(52.99±18.75)μmol/L,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及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的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及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的比較(±s)
組別 患者例數(shù)臨床癥狀積分(分) 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Ⅰ組 29 9.07±2.20 5.84±1.62 102.30±41.05 72.45±20.32Ⅱ組 29 9.61±2.05 4.45±1.18 109.84±42.84 52.99±18.75 t值 1.257 4.855 0.890 4.927 P值 >0.05 <0.05 >0.05 <0.05
黃疸型乙肝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肝臟疾病。對此病患者進行生化檢查可發(fā)現(xiàn)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明顯升高,且其肝功能指標(biāo)(如谷草轉(zhuǎn)氨酶、谷丙轉(zhuǎn)氨酶、凝血酶原時間等)多存在異常[4-5]。目前,西醫(yī)對此病患者主要是進行利膽、保肝、抗感染等治療[6-7]。近年來,臨床上在對黃疸型乙肝患者進行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加用中藥穴位敷貼療法對其進行輔助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藥穴位敷貼療法是中醫(yī)外治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所用中藥穴位敷貼療法中使用的藥物為豬苓、澤瀉、大黃、黃柏、龍膽草、茵陳、梔子、百部。其中,豬苓、澤瀉具有利水滲濕、瀉熱化濁之功效,大黃具有利濕退黃、瀉熱通便之功效,龍膽草具有清熱燥濕、瀉肝利膽之功效,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茵陳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膽之功效,梔子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之功效,百部具有潤肺下氣之功效。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清熱燥濕、退黃利膽之功[8]。
綜上所述,在對黃疸型乙肝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用中藥穴位敷貼療法對其進行輔助治療可顯著提高其療效,緩解其乏力、食欲減退、皮膚黃染等癥狀,改善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