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杰, 胡方勇, 李鵬飛
(1. 江蘇省沭陽縣人民醫(yī)院 胸心外科, 江蘇 宿遷, 223600;2. 武警江蘇總隊醫(yī)院 急診科, 江蘇 揚州, 225002)
膿胸是指膿性滲出液集聚于胸膜腔內的化膿性感染[1], 多由肺內外感染灶遷徙所致,多發(fā)于兒童、老年人等免疫功能低下者[2], 特點是遷延不愈,疾病周期長,容易復發(fā),一次手術難以奏效,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身心創(chuàng)傷及經(jīng)濟負擔。膿胸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療、膿腫切開引流、膿腔沖洗引流、胸腔鏡下治療等[3-4], 其中抗生素因局部使用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達不到有效濃度,常需要大劑量、長療程應用; 膿腔的徹底引流治療效果最佳,但往往需要手術切開后方可將膿腔低位暴露才能徹底引流,患者創(chuàng)傷大,治療依從性差; 膿腔沖洗是通過對膿腔的機械清洗作用,清除膿腔內壞死組織、滲液、積血、膿液、異物等,為膿腔內的肉芽組織修復創(chuàng)造良好的局部條件,同樣膿腔沖洗也需將引流管放至合適部位,但非直視下很難放對位置。為解決上述難題,本研究研制了內窺沖洗引流管,并與傳統(tǒng)沖洗引流管對照比較,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沭陽縣人民醫(yī)院胸心外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3例急性膿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在抗生素治療的基礎上,研究組27例患者采用內窺沖洗引流管治療,其中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齡(45.8±5.3)歲,平均動脈壓(90.6±9.7) mmHg, 脈搏(97.6±13.1)次/min, 呼吸頻率(16.5±2.7)次/min; 對照組26例采用普通引流管治療,其中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齡(46.1±4.8)歲,平均動脈壓(93.5±7.1) mmHg, 脈搏(94.6±11.5)次/min,呼吸頻率(16.8±1.9)次/min。2組患者性別、年齡、血壓、呼吸、脈搏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 首次發(fā)病,原發(fā)病灶位于肺部,入院時尚無肺外轉移,經(jīng)臨床確診為急性肺膿腫。排除標準: ① 確診肺部結核; ② 肺部腫瘤; ③ 惡性腫瘤放化療患者; ④ 免疫缺陷患者。
2組患者均應用抗生素+沖洗引流法治療,其中對照組采用普通引流管沖洗引流治療,研究組采用內窺沖洗管沖洗引流治療。內窺式?jīng)_洗引流管實施方案如下: 采用深部膿腔內窺引流管(專利申報號201721514 427.9), 包括引流管本體,本體內并列設有引流腔、沖洗腔,還并列設有內窺腔,內窺腔的前端設有透明的窺視口(位于引流管本體的前端中央),可使用纖維支氣管鏡、膽道鏡經(jīng)內窺腔觀察膿腔內的病變情況,在沖洗腔的前端設有出水口(設于窺視口的上方),在引流腔的前端設有進水口(設在出水口下方),進水口沿窺視口的邊緣外側等距分布。窺視口設有凸透鏡。引流腔靠近前端的外側壁設有若干進水口。引流管本體前端為蓮蓬狀。內窺腔位于引流管本體中央,內窺腔與引流管本體之間的環(huán)形空間被兩條與引流管本體中心線平行的連接筋分為引流腔、沖洗腔。引流管本體末端分別設有外接作用的引流導管、沖洗導管和內窺導管,分別與引流腔、沖洗腔和內窺腔連通。引流導管和沖洗導管上均設有流量計。流量計既可以監(jiān)測從沖洗腔進入深部膿腔內的液體量,又可以監(jiān)測從引流腔流出的液體量,防止有液體滯留在深部膿腔內。使用時,引流導管的末端連通負壓引流設備,沖洗導管的末端連通液體輸入設備,而內窺鏡則從內窺導管伸入內窺腔。
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在治療第1天(T0)、治療1周(T1)、治療2周(T2)及治療3周(T3)各時點的體溫、白細胞計數(shù)、抗生素使用率、引流管帶管時間、膿腫轉移率。
在T2、T3時點,研究組患者的體溫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T1、T2、T3時點,研究組白細胞計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 在T2、T3時點,研究組引流管使用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 在T3時點,研究組抗生素使用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在T2、T3時點,研究組膿腫轉移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T0: 治療第1天; T1: 治療1周; T2: 治療2周; T3: 治療3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P<0.01。
引流沖洗治療是急性膿胸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之一,但膿胸引流管的前端常常會因為位置不對以及血凝塊、壞死組織、炎癥肉芽組織包裹等原因造成堵塞,影響引流效果。臨床上多采用生理鹽水沖洗,旋轉引流管或拔出部分引流管的方法來解決堵塞的問題,但往往效果不理想,需重新定位置管,加重了患者的創(chuàng)傷、痛苦,影響治療效果,而且還會增加治療費用,加重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近年來,胸腔鏡被用于膿胸的治療[5-8], 其可在直視下處理病灶及膿腔沖洗工作,改善了膿腫的治療效果,但胸腔鏡也有其局限性,如只能短時間使用,費用較高,對消毒條件要求較高等。另外,雖然引流管可以用于了解和觀察膿腔流膿情況以及有無出血、消化道瘺等,但是這種觀察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引流物來間接判斷,有時就會因為引流管道的位置不佳或管道堵塞而影響判斷,延誤病情,延長膿腫愈合時間,甚至造成膿腫擴散,形成膿毒敗血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 9]。由于膿腫引流多數(shù)是不可視的,操作者只能憑借經(jīng)驗將膿體從膿腔內吸出,操作準確性較差,易造成漏吸或吸引過度而對患者身體造成損害。因此,臨床需要具備內窺功能且能長時間在體內使用的沖洗引流管[10-14]。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普通引流管相比,內窺沖洗引流管在控制膿胸患者炎癥反應、控制體溫、降低白細胞水平、減少抗生素使用、縮短引流管使用周期、避免膿腫轉移方面具有相應優(yōu)勢,究其原因,內窺沖洗引流管可用于急性膿胸、復雜性膿胸的內窺沖洗引流,不僅可以沖洗,也可以引流,二者均能在可視條件下實施,兩者結合,可針對性地對膿腔及炎癥反應最明顯處進行沖洗引流,從而減少膿腔內細菌數(shù)量,去除腐蝕性液體,減少化膿性炎癥擴散,預防新膿腫形成,防止組織和血管被侵蝕,降低感染和出血的風險,控制疾病進展,促進健康組織再生,還可以將藥物在病變局部噴灑,提高了治療精確度,減輕了炎癥反應,縮短了治療周期[15-16]。此外,內窺沖洗引流管因為可在直視下進行操作,能變動方向對膿液集聚處進行引流沖洗,減少了膿腔內的膿液潴留,因而也可以降低膿腫的轉移率,同時降低手術治療的概率,減輕了患者肉體、精神、經(jīng)濟的三重負擔,提高了膿胸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