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榮義華 ,梅漢成 ,閆顯會 ,楊國正
(1.華中農業(yè)大學,武漢430070;2.湖北襄陽市農科院,湖北襄陽44105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持續(xù)減少,導致種地出現“老齡化、婦女化、兼職化、副業(yè)化”的新情況,其結果是勞動者與種植管理和生產經營活動不相稱,從而使得農業(yè)生產力下降,土地產出率降低[1]。湖北省作為我國棉花生產主要省份之一,棉花種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一方面,農村勞動力數量減少、素質變差,植棉耕地面積減少,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農業(yè)生產經濟效益下滑,棉農植棉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農業(yè)生產中物質投入不當,造成普遍浪費,環(huán)境負擔增加,污染加重[2]。因此,必須尋找有效的棉花高效生產的途徑。楊國正等[3]提出,實現棉花高效生產的基本思路有兩條,一是在維持現有生產水平的前提下,減少棉花種植的物質和人工投入,即“減投不減產”;二是在現有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單位土地面積的年產出量,即“增產不增投”。
華中農業(yè)大學棉花高產高效栽培課題組,堅持“以輕簡為基礎,以高產為前提,以環(huán)保為目標,以高效為宗旨”的原則,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條油后免耕直播的棉花輕簡高效種植途徑,可將棉花播種時間推遲到5月中旬,相比于常規(guī)種植方式,植棉成本降低,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環(huán)境污染減輕[2]。此后,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見花當天1次施肥,與常規(guī)3次施肥產量相當;同時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減少了揮發(fā)、淋溶等損失,降低了成本投入,減輕了環(huán)境污染[4]。此外,由于推遲播期將縮短棉花生育期,最終會導致棉花產量降低,而一定范圍內提高種植密度可以提高棉花產量[5-6]。
鄂雜棉30是湖北省2011年審定的高產、穩(wěn)產、早熟、優(yōu)質、抗蟲的棉花品種,本試驗旨在為充分發(fā)揮該品種的生產優(yōu)勢,尋找適合鄂北棉花產區(qū)麥后直播的密度和氮肥用量,以期為棉花輕簡化高效栽培模式提供參考。
本試驗于2016年在襄陽市農科院南漳九集科研基地進行,品種采用鄂雜棉30[7],大田試驗、試驗地土壤肥力中等。
裂區(qū)設計,播種密度(株·hm-2)2 個水平(D1,60 000;D2,75 000)為主區(qū),氮肥用量(kg·hm-2)3個水平(N1,135;N2,195;N3,255)為副區(qū),共 6 個處理: D1N1、D1N2、D1N3、D2N1、D2N2、D2N3。 小區(qū)面積30.4 m2(3.20 m×9.5 m),每小區(qū)種植4行,行距80 cm,等行距種植。4次重復,重復間走道80 cm。
前茬作物為小麥,5月24日收獲后,旋耕滅茬機耙。5月26日人工開溝條播,6月13日、24日、28日間苗、定苗,6月29日和7月13日分別噴施縮節(jié)胺 7.5 g·hm-2、15.0 g·hm-2; 固定氮磷鉀相對比例為 1∶0.3∶1,同時各小區(qū)按 1.5 kg·hm-2施用硼肥。肥料分別采用尿素(含N 46.3%)、過磷酸鈣(含 P 12%)、氯化鉀(含 K 59%)、硼砂(含 B2O334.5%)。其他如中耕除草、灌溉和病蟲害防治等按照當地管理方式進行田間管理。
調查記載各處理出苗日期,定苗后在1~3重復每小區(qū)同一行固定連續(xù)的15株,定點調查。
1.2.1生育進程。記載棉花進入各生育(現蕾、初花和吐絮)時期(以群體50%為標準),另外記載試驗田見第一朵花的實際日期。
1.2.2棉花長相。9月15日調查棉花株高、成鈴數(絮鈴+大鈴+3/4爛鈴+1/2小鈴)。另外,10月20日調查、統(tǒng)計第2行實際棉株數、無效(無正常吐絮鈴的)棉株數。
1.2.3棉花株型。10月20日測量株高、主莖(距地面20 cm)直徑、每一果枝長度及其第一果節(jié)節(jié)間長度。
1.2.4棉花干物質積累。分別于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吐絮期和拔稈期取樣,測量棉花在不同時期總生物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營養(yǎng)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蕾、花、鈴)、過渡器官(果枝、果枝葉)的質量干重。其中,蕾期每個小區(qū)取樣6株,初花期每個小區(qū)取樣5株,盛花期和吐絮期每個小區(qū)取樣3株,拔稈期每個小區(qū)取樣4株。
1.2.5棉花產量。分次收獲第1~3重復全部小區(qū)吐絮棉鈴,曬干計產,其中第二次收花是每小區(qū)先收取正常吐絮棉鈴樣100個,考察鈴重、衣分,并以鈴重、衣分及9月15日調查的鈴數為依據計算理論產量。
用MSExcel進行數據處理和繪圖,用SPSS做方差分析。
2.1.1產量及產量構成。由表1產量結果可知,密度和施氮量對鈴重、衣分、單位面積鈴數以及實際產量均無影響,各處理間產量無顯著差異。只考慮密度的影響,D1密度水平下實收產量較D2密度水平下的要高;而只考慮施氮量的影響時,實際產量隨著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N2水平與N3水平基本相同;處理D1N2最高,籽棉產量3 332.7 kg·hm-2,皮棉產量 1 343.6 kg·hm-2。在相同氮肥水平下,只有在N1施氮量的處理時,D1密度實際產量低于D2密度處理,其余兩個氮肥水平下,D1密度下的實際產量均高于D2水平。籽棉經濟系數在D1密度下大于在D2密度下。
表1 鄂雜棉30產量及產量構成
2.1.2棉花纖維品質。棉花纖維品質主要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在一定范圍內,與密度和氮肥用量水平關系不大。
由表2可以看出,處理D1N3棉花纖維長度要顯著小于處理D2N3,其余4個處理間無顯著差異。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平均值為31.4 mm,極差1.3 mm;長度整齊度指數平均為86.8%,極差0.8%;馬克隆值平均為4.6,極差0.4;伸長率平均值為6.7%,極差0.1%;斷裂比強度平均為31.3 cN·tex-1,極差 1.3 cN·tex-1。
表2 鄂雜棉30纖維品質
5月31日至6月2日,所有小區(qū)出苗。由表3可以看出,各處理苗期大約為33 d,蕾期20~22 d?;ㄢ徠跁r間45 d左右。9月15日進入吐絮期。11月10日拔稈。密度和氮肥用量水平對鄂雜棉30各生育期長短均無顯著影響。
表3 鄂雜棉30生育期d
合適的植株高度、莖稈粗度(直徑)以及合理的果枝長度和第一果節(jié)節(jié)間長度,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冠層結構、提高棉株抗倒伏能力、增加冠層通風透光程度,為棉花產量形成打下良好基礎。
比較各處理株高,D1N1與D2N1最低,但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10月15日棉花下部直徑(子葉節(jié)位置)約為11 mm,各處理無顯著差異(圖1)。
圖1 鄂雜棉30棉株高度和莖粗
10月15日平均每一株有12個果枝,其中各處理平均第5果枝最長,長度為18.5 cm,果枝長度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圖2)。
圖2 鄂雜棉30果枝長度
每一果枝的第一果節(jié)節(jié)間長度與對應果枝長度的變化趨勢一致,但第4果枝的第一果節(jié)節(jié)間最長,為14.0 cm;各處理間相同節(jié)位果枝的第一果節(jié)節(jié)間長度均無顯著差異(圖3)。
圖3 鄂雜棉30果枝第一果節(jié)節(jié)間長度
棉花總生物量在整個生育進程呈現單峰變化的趨勢,在吐絮期達到最大值。其中,處理D2N3最大,吐絮期總生物量為 8 719.7 kg·hm-2,顯著大于處理 D1N1、D1N2 和 D1N3(表 4)。
由表5~表7可以看出,棉花各部分(營養(yǎng)器官、生殖器官、過渡器官)干物質累積與總生物量累積相似,都呈現單峰變化。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累積量在花鈴期達到最大,其中,處理D2N1初花期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質量最大, 為 3 169.8 kg·hm-2,D2N2吐絮期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量達到最大,為2 379.3 kg·hm-2,其余4個處理均在盛花期營養(yǎng)物質累積量達到最大值。盛花期后,棉花進入生殖生長階段,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開始減少,而生殖器官干物質累積開始增加,至吐絮期達到峰值。處理D2N3生殖器官干物質質量在吐絮期最大,為 5 198.4 kg·hm-2,顯著大于處理 D1N1(3 086.8 kg·hm-2)、D1N2(3 282.3 kg·hm-2)、D1N3(3453.4 kg·hm-2)(表 6),過渡器
官干物質變化與營養(yǎng)器官相似,除D2N2和D2N3在吐絮期達到最大外,其余4個處理均在盛花期達到最大(表7)。
表4 鄂雜棉30在不同時期的全株總生物量 (kg·hm-2)
表5 鄂雜棉30在不同時期的營養(yǎng)器官的干物質質量 (kg·hm-2)
表6 鄂雜棉30不同生育期的生殖器官的干物質質量 (kg·hm-2)
表7 鄂雜棉30不同生育期的過渡器官的干物質質量 (kg·hm-2)
5月26日播種,到6月2日,所有小區(qū)均出苗,因田塊地勢不平,加上播種后開始降雨,導致各小區(qū)出苗時間不一致,部分小區(qū)棉花長勢較弱,但所有處理的棉花生育期天數和生長期天數均沒有差異,生育期為106 d,生長期為170 d,相比于常規(guī)育苗移栽,生育期縮短20 d。6中下旬至7上中旬,以多云、陣雨天氣為主,土壤墑情好,棉花營養(yǎng)生長偏旺,各處理棉株長勢趨于相近。7月底開花標志著棉花進入生殖生長轉旺階段,緊接著又遭遇大雨,棉田淹水嚴重,水分成為影響棉花生長的主要因素,密度和施氮量的影響減弱。因此,9月15日棉花農藝性狀的調查結果,各處理間株高、直徑、果枝長度以及各個果枝第一果節(jié)節(jié)間長度無顯著差異。此外,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高溫少雨,利于開花結鈴。但持續(xù)長時間的干旱天氣,蕾鈴脫落較多,影響中上部結鈴,所以各處理間絮鈴數在9月15日調查雖有一些差異,但各處理間成鈴數無顯著差異。10月15日,D1N2單株可收獲鈴數最多、鈴重較大,而D2N1因密度較大,單位面積可收獲鈴數最多,所以從產量結果來看,實際籽棉、皮棉產量D1N2處理最高。
根據上述試驗結果來看,D1N2產量最高,但處理間無顯著差異,說明鄂雜棉30對密度和氮肥用量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試驗的密度和氮肥用量范圍內均能獲得較高產量。結合2016年試驗情況來看,5月下旬播種,成鈴推遲[8],遇到自然災害嚴重的年份,由于棉田環(huán)境變差,蕾鈴脫落以及爛鈴增加,植棉風險較大,若適當提早播種,則可能規(guī)避天氣帶來的危害[9]。此外,由產量性狀分析結果來看,當遭遇災年時,可適當降低種植密度,減少氮肥的施用,以此來增加棉田通風透光,防止或減少無效株以及爛鈴的出現,從而提高棉株結鈴率[10]。
綜上所述,夏直播棉花適宜播期應為5月中旬[11],若遭遇災年,在合理提早播期的同時,適當降低密度,減少氮肥的施用[12],可減少產量損失甚至維持產量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