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自然,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教學在語文課程中歷來占有很大的比重。可縱觀我們的作文教學,幾乎都是教師處于居高臨下的支配地位,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服從地位。只要老師宣布上作文課,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便是滿臉愁容,心里叫苦不迭,提筆不知所措,很長時間無從著手。真難,難如上青天!作文真的像某些同學說的那樣可怕嗎?其實不然,我在平時指導學生時做到“五多”,讓學生覺得作文是一件非常容易而且有趣的事。
第一、多觀察
魯迅先生曾說過,“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點就寫”。這是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也提示我們:要想寫好文章,重視觀察事物,提高觀察能力必不可少。老師要引導學生自覺養(yǎng)成勤于觀察的習慣,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感官,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方面去感受,每次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樣的觀察也許沒有立桿見影的效果,不能立即寫出精彩的文字,但當我們把這些打動自己的記憶在腦中積淀后,寫作時就仿佛有一個百寶箱,總能從中取出合適的素材。觀察時要做到三點:一是要突破眼睛的局限,把觀察從狹義擴展為廣義。狹義的觀察是用眼睛去看,這樣的觀察僅停留在表面。我們還應在觀察中用耳朵聽,用鼻子嗅,用舌頭嘗,用腦袋思考,這樣觀察才會更加細膩和深刻。二是要養(yǎng)成隨時記錄的習慣,用好“爛筆頭”。雖然我們在細心觀察事物,但如果不善于隨時記錄,這樣的觀察也常常會被浪費。三是要持之以恒地觀察。應有持久堅持的恒心,不能只有三分鐘熱度。只有將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貫穿于每一天,才能在寫作時提取豐富的素材和思想。
第二、多讀書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書讀多了,生活積累豐厚了,就會引起傾訴、表達的欲望,寫作就能厚積薄發(fā)、水到渠成。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楊雄的“大抵讀千賦則能為之”,歐陽修的“無他術(shù),惟勤讀而為之”,都是說多讀是提高寫作能力的不二法門。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文章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弊怨胖两竦淖魑母呤?、著名作家無不得益于大量的閱讀,他們從閱讀中積累了語感,獲得了靈感,開始了寫作生涯。要知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讀書可以開闊思維,活躍文思,豐富寫作材料。從根本上說,寫作中的材料都是取自社會生活的。但一個人的閱歷有限,不可能對宇宙間過去和現(xiàn)在的所有事物都去直接觀察和感受,廣泛閱讀則可以幫助我們間接了解這些自己不可能親自去接觸的知識,從而豐富自己的寫作積累。多讀書又是掌握寫作規(guī)律、學習寫作方法的有效途徑。別人的好文章讀多了,耳濡目染,便會懂得文章的作法。
第三、多思考
好多同學從小學讀到初中已經(jīng)讀了不少的書,諸如經(jīng)典名篇佳作美文,再加上平時各種途徑的閱讀,那就更多了。但是到了真正動筆要寫東西的時候,卻又不知從何下手。這是為什么?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沒有真正動腦思考打通讀寫。讀只管讀,僅限于讀過了,不能內(nèi)化為一種有用的知識,不能做到邊閱讀邊感悟其寫作方法。所謂打通,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藝,而是要形成一種思維習慣,每當讀到一篇有價值的文章,一本好的書,就自覺地,也是很自然地捉摸和感悟其寫作方法,久而久之,這種對于別人的方法的感悟,就內(nèi)化為一種自己的能力。一個人如果能夠真正做到打通讀寫,對于某類文章,只要讀上一部分較為典型的例文,就足以掌握這類文章的基本結(jié)構(gòu)方式。這樣一來,很多無意義的閱讀會變成有意義的閱讀,低效閱讀會變成一種高效閱讀。閱讀與寫作息息相通,相互促進。閱讀理解的過程,也就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過程,而寫作練習的過程,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過程。因為有了動腦思考的加入,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成問題了。
第四、多練筆
中國有句俗語:“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寫文章也是一樣,不經(jīng)常練習,要想提高寫作水平,是很困難的;練習多了,就會熟能生巧,得心應手。練習寫作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開始不可要求過高,首先要求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文任務。有些同學常有這種想法:看看作文題目,想立意怎樣就可以了,不需要逐字逐句去寫。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只想不寫終將不會寫,這與紙上談兵、畫餅充饑一樣,是偷懶的表現(xiàn)。有些同學則干脆到優(yōu)秀作文選讀物上抄一篇,這樣做害處很大。一是不能張揚個性,因為那是別人的東西,表現(xiàn)的是別人的個性。二是不能寫出真情實感,“借花獻佛”,必多矯情。只有寫自己熟悉的東西,并能用自己的感情去駕馭,才能表達出真摯的感情。我們既要克服因艱難費力而不樂于寫的思想,又要克服那種怕寫得不好而懶于作文的思想。只要肯下功夫,勤學多練,堅持不懈,就有可能練就得心應手的“神筆”。其次要養(yǎng)成勤寫日記、隨筆的習慣。郭沫若說:“一個人如能有寫日記的習慣,對于自己有無限的好處,倒不僅只有益于創(chuàng)作。但要作為一個作家而不寫日記,那是極不應該的事?!比沼?、隨筆是練筆、積累材料的好辦法,因此,我們要養(yǎng)成勤寫日記、隨筆的好習慣。
第五、多修改
“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成形?!备奈恼碌男Ч麖哪撤N角度上說并不比寫文章的效果差?!靶薷淖魑摹笔菍懽魑牟豢扇鄙俚囊粋€重要“工序”,是提高作文質(zhì)量的重要措施,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寫成之后,自己看,優(yōu)點何在,毛病何在。眼光漸高,筆下漸熟,定會寫出好東西?!薄拔恼虏粎捛Щ馗?,佳作常自次中來”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要知道,文章寫完還只能算是半成品,只有經(jīng)過反復雕琢才能成為精品。所有的佳作,無不是作者用心修改的結(jié)果?!都t樓夢》曾“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列夫·托爾斯泰也說過:“寫作必須不怕反復修改,必須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濒斞傅奈恼乱彩恰皩懲旰笾辽倏磧杀?,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文章的修改如同揉面,揉的次數(shù)越多,才越有“筋力”;又如同拌泥,只有反復揉捏,燒出的瓷器才能均勻光潔。改既是寫作的一部分,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提高。多寫又能勤改,才能“悟”出寫作之道,寫作水平才能得以盡快地提高。
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我們語文教師要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反思,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努力讓學生對作文由“怕”寫變“樂”寫,由被動變主動,由低效變高效,使學生能快樂作文,快樂成長。
王景峰,山東昌樂外國語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