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應(yīng)
【內(nèi)容摘要】文本解讀教學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是,眼下語文課堂文本解讀課堂提問不得法,導致學生對語文課堂文本解讀不感興趣。尤其是文言文文本解讀更無法深入下去。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文本解讀課堂教學,應(yīng)該充分尊重學生,體現(xiàn)學生的主導地位,巧妙設(shè)置問題,梯度發(fā)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將文本解讀引向深入,推向高潮。
【關(guān)鍵詞】問題設(shè)計? 梯度? 文本解讀? 深度
一、初中語文文本解讀提問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弊端
1.問題零散隨意問:問題之間毫無聯(lián)系,一堂課從上課問到下課。這些問題有的是毫無實際意義的,如“今天學第幾課?”“這課的題目叫什么?”“你們喜不喜歡上語文課?”等等;
2.答案“押寶”是非問:如“……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這樣?”等等;
3.無事生非故意問:答案就在文本中,學生只要答一個字或一個詞就可以了,這類問題無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既缺乏科學性,更缺乏藝術(shù)性。
4.無視學生刁難問:所提問題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差太多,問題回答涉及知識面廣,學生摸不著頭腦,無從說起。所提問題太深奧,學生感到太難,無法上手。
這些發(fā)問,必然導致學生對語文課堂文本解讀失去興趣,無法將文本解讀引向深入。因此,文本解讀的提問真應(yīng)該講究梯度,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每個問題要能包容課文相當一部分內(nèi)容,可使大問題聯(lián)系小問題,可使上一問與下一問形成連環(huán),形成梯度發(fā)問的問題串。從而將文本閱讀引向深入。
二、判定問題設(shè)計是否高效的三個標準
1.能調(diào)動學生動手、動腦、動眼等感官感知文本內(nèi)容;
2.能促進學生語文思維活動;
3.能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理解課文。
因此,在文本解讀設(shè)計問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既要留給學生思維活動空間,又要讓學生容易上手。另外,問題的指向要明確,語句要淺顯明了。減少課堂上“連問”、“追問”和“碎問”過多的現(xiàn)象,用“牽一發(fā)動全身”的主問題,引導學生圍繞著問題,在持續(xù)時間相對較長的活動中,充分而主動地與文本、同學和老師進行對話,使學生讀得充分、想得充分、悟得充分,師生進行交流、評價,進而使得語文課堂上人人有話說,努力打破語文課堂“淺閱讀”、“零閱讀”的尷尬局面。讓文本解讀跟著學生走。在文本解讀課堂上,巧妙設(shè)問,梯度設(shè)問,將文本解讀引向深入。
三、梯度設(shè)問,從感知文本引到理解文本的案例
初讀文本,巧妙提問,從梳理文章脈絡(luò)切入,讓學生感到容易上手。
例一:《與朱元思書》文本解讀,初讀文本,首先把文中總分關(guān)系的文章脈絡(luò)要素設(shè)置成問題。要求學生在自由讀的過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討,交流。
學生活動:梳理文章脈絡(luò)?!杜c朱元思書》全文144字,三個自然段。
總寫:“風煙俱凈,……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富春江山水總特征)。
分寫:“水皆縹碧,……猛浪若奔。”(富春江水奇異之處)。
分寫:“夾岸高山,……有時見日。”(富春江兩岸奇山)。
例二:《記承天寺夜游》全文84字,初讀文本,梳理文章脈絡(luò)。
記敘:“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相與步于中庭。”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笔闱椋骸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p>
例三:《富貴不能淫》,初讀文本,梳理文章脈絡(luò)。
反方觀點: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反方論據(jù):(公孫衍、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正方觀點:(公孫衍、張儀)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妾婦之道也。
正方論據(jù):(1)(公孫衍、張儀對秦王)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2)“居天下之廣居,……威武不能屈?!贝酥^大丈夫。
再讀文本,把握文本要點,升級提問,讓學生眼、耳、手、腦并用,學生感到解讀文本妙趣無窮,感知作者情感,將文本解讀引向深入
案例:《湖心亭看雪》
第一步:慧眼識佳句,金口評妙語。學生找出描寫景物的句子,并分辨出描寫全景、特寫的句子。
湖心亭全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特寫:“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改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有何不妥?
說說描寫湖心亭之景的語句妙在何處?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意見。先做后評:全班分四大組,每組指派一名學生展示。師生共同評價。
(1)妙在寫出景物的特征。
(2)妙在運用簡約的言語。(教師簡介繪畫白描畫法,簡單的線條,畫出事物的輪廓。描寫語言就是用簡潔的句子描寫出景物的輪廓。)
(3)妙在造出悠遠的意境。(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好的歌聲繞梁三日而不絕,好的畫面給人無限的想象余地)
第二步:動手文配畫,置身畫中境。學生讀描寫全景和特寫的句子,眼前會出現(xiàn)什么樣畫面?感受如何?并分別畫出兩幅畫面。
明確:連用三個“與”字,生動地寫出天空、云層、湖水之間自上而下立體的白茫茫的難分天地的景象。感覺到廣闊浩大的西湖像一面鏡子,靜靜地反射寒光。用簡約的線條畫出景物輪廓。
第三步:將心來比心,領(lǐng)悟作者“癡”。(師生互動合作談話式學習模式)
學生活動:找舟子對作者評價“癡”字,說出作者的“癡”表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把握人物的品性。
癡行:獨往湖心亭看雪;癡景: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情:癡戀于故國的思想感情,癡留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不仕)。
學生活動:作者計時方式“崇禎五年”,地點:“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笔呛斡靡??說明什么?
教師明確:這里客人回答說是金陵人,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明國都的思念。文中還有一句體現(xiàn)了這一點——“崇禎五年十二月”仍用明代年號,說明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沒有滅亡。
四、巧妙設(shè)問,由粗略到精細誦讀課文的成功案例
誦讀文本,讓學生既是表演者、又是評判者。將文本解讀推向高潮。
步驟一:提出朗讀要求,制定評價量規(guī)表。
根據(jù)評價量規(guī)表反饋學習目標和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實現(xiàn)程度,激發(fā)學習動力,把文本解讀推向高潮。
步驟二:根據(jù)不同朗讀材料,選擇不同的朗讀形式。
如:《湖心亭看雪》采用分角色朗讀;《記承天寺夜游》采用配樂誦讀;《將進酒》、《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采用表演性誦讀。
步驟三:評價方式,多樣結(jié)合
個人自評:學生對照評價量規(guī)表,結(jié)合朗讀展示情況,進行自我評價,說出自己朗讀展示的成功和不足。
同學互評:對照評價量規(guī)表,對朗讀展示者進行認真評價,指出朗讀者的亮點與不足。
教師點評:教師在自評與互評的基礎(chǔ)上,對朗讀者進行精致的點評,突出朗讀的閃光點,
步驟四:在第一輪誦讀展示、評價的基礎(chǔ)上,再進行第二輪誦讀展示。實現(xiàn)從C級到B級、A級的進階提升。
綜上所述,文本解讀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要追求語文教學的高效課堂,走出語文課堂的困境,力戒文本解讀跟著教參走、文本解讀跟著感覺走和文本解讀跟著考綱走。追求文本解讀跟著學生走。緊貼學生的實際,科學、巧妙、梯度設(shè)計課堂提問,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將文本解讀引向深入,推向高潮。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審定. 義務(wù)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