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伴偏癱患者恢復情況的影響。方法 便利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該院接受住院治療的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及觀察組30例,分別施以基礎護理和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Barthel指數(shù)、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改善情況及臨床總有效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為(61.25±11.52)分,顯著高于對照組(46.74±10.08)分(t=5.192,P<0.001);其Barthel指數(shù)為(50.47±8.24)分,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43.54±7.10)分(t=3.490,P=0.001)。此外,觀察組患者的顯效率、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53.33%、90.00%,均高于對照組26.67%、66.67%(χ2=4.444、4.812,P=0.035、0.028)。結論 對腦卒中伴偏癱患者施以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提高自理能力,值得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 早期康復護理;腦卒中;偏癱;肢體功能;影響
[中圖分類號] R473.7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9(a)-0138-03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YANG Jing
Department of Nursing, Sheyang County Hospital of TCM, Yancheng, Jiangsu Province, 224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recovery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60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30 cases)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30 cases). They were treated with basic care and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mparing Barthel index, limb motor function score improvement and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Results The limb motor functio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1.25±11.52) point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6.74±10.08) points(t=5.192, P<0.001); the Barthel index was (50.47±8.24) points, also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43.54±7.10) points (t=3.490, P=0.001). In addition, the apparent efficacy and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53.33% and 90.00%,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6.67% and 66.67% (χ2=4.444,4.812, P=0.035, 0.028). Conclusio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 function recovery and self-care ability. It is worth applying and popularizing.
[Key w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Stroke; Hemiplegia; Limb function; Effect
腦卒中具有發(fā)生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年來,隨臨床醫(yī)學診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腦卒中的存活率逐年提升,但其致殘率一直居高不下,存活的腦卒中患者多伴失語、偏癱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不少學者認為,早期的、系統(tǒng)的康復護理及訓練有助于預防肢體攣縮,改善肢體功能,提高生存質量[2]。為進一步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影響,筆者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采用早期康復的方法對30例住院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并設對照組作臨床對比,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便利擇取在該院接受住院治療的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納入標準:經MRI或者CT診斷為初發(fā)急性腦卒中,出現(xiàn)偏癱癥狀,且符合全國腦血管病學會(1999年)的相關診斷標準;病程1~3個月;認知正常、了解該次研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合并嚴重肝、心等其他重要臟器疾病者;合并精神類疾病者。應用隨機數(shù)表將上述患者分為對照組(n=30)及觀察組(n=30)。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53~80歲,平均為(64.57±6.47)歲;病程30~78 d,平均為(55.24±7.74)d;其中,21例缺血性腦卒中,9例出血性腦卒中。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52~79歲,平均為(65.04±6.11)歲,病程32~76 d,平均為(54.87±8.01)d;其中,19例缺血性腦卒中,11例出血性腦卒中。兩組患者腦卒中類型、病程、年齡以及性別等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基礎護理,包括腦卒中相關知識宣教、藥物護理、密切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生活護理等。觀察組在上述護理基礎上,加行早期康復護理,主要內容如下。①早期心理護理。護士應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早期進行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并介紹成功康復案例,以緩解患者焦慮和緊張情緒,激發(fā)患者自我康復積極性。②早期床上運動。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首先,護士應幫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包括偏癱側肢體按摩、關節(jié)被動活動等;此外,護士還應指導患者進行循序漸進的主動運動,包括Bobath訓練(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交叉握住雙手,確?;紓饶粗冈谏戏?,囑患者應用健側前臂帶動其患側運動,亦可搖擺)、輔助抬腿訓練(囑患者交叉下肢,并緩慢的抬起雙側下肢,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高度)、翻身訓練(指導、輔助患者完成由仰臥位到側臥位)、搭橋訓練(囑患者取仰臥位,屈膝屈髖,雙足著床,并抬高臀部)等,運動以患者不感疲勞為度。③早期日常生活訓練。鼓勵、指導患者自己進行進餐、穿衣、如廁、刷牙、洗臉、擰毛巾等運動,以增強其自我護理能力。④作業(yè)療法。根據(jù)患者年齡情況、身體素質等制定個性化的作業(yè)療法計劃,常見作業(yè)內容包括:插木丁訓練、搭積木及拼圖訓練、揉面團或揉橡皮泥、撿拾小物品及推滾筒等。⑤平衡訓練。待患者能夠下床時,應指導患者進行平衡訓練:囑患者后移雙足,屈髖并甚至軀干前傾,使雙肩前移且垂直方向超過雙膝及腳尖,身體向上向前站起,站立時兩腳分開與肩同寬,伸展髖膝,保持軀干直立,并訓練患者完成負重站立及重心移動。在進行早期康復訓練過程中,護士或家屬應全程陪同,以避免發(fā)生跌倒、墜床等意外事件。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干預2周后,觀察兩組生活自理情況、肢體功能情況及臨床療效情況。①應用Barthel指數(shù)評價患者生活自理情況,該量表總分范圍0~100分,總分60分以上表示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總分40~60分表示小部分生活需要幫助;總分20~39分表示較多部分生活需要幫助,總分不足20分表示全部生活均需要幫助[3]。②應用Fugl-Meyer評價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肢體功能情況,該量表包括上肢運動功能量表及下肢運動功能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肢體功能越佳[4]。療效評價標準,顯效:干預后,患者肌力改善2級及以上,患肢協(xié)調,可自主坐起及行走,關節(jié)活動正常,無疼痛;有效:干預后,患者肌力改善不足2級,患肢協(xié)調,但需要他人幫助方可正常坐起及行走,關節(jié)活動顯著改善,輕微疼痛;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5]。
1.4? 統(tǒng)計方法
兩組患者的臨床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處理均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率(%),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自理水平
干預后,觀察組Barthel指數(shù)更高,與對照組比較(P<0.05),提示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腦卒中伴偏癱患者的生活自理水平。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Fugl-Meyer評分變化情況比較
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兩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水平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評分與對照組比較改善更為顯著(P<0.05),見表2。
2.3? 兩組臨床療效情況對比分析
兩組具體臨床療效情況,見表3,觀察組的顯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53.33%、90.00%,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P<0.05)。見表3。
3? 討論
由于臨床上對腦卒中患者存在著重搶救、重治療、輕康復等錯誤認知,以致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較差,生存質量較低[6]。相關報道指出,康復護理的效果與康復開始時間密切相關,越早開始康復訓練,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可能性就越大,預后情況也越好[7]。
該研究筆者對30例觀察組患者施以早期康復護理,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床上運動對預防攣縮,保護患者肢體功能至關重要;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可增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強化患者恢復健康的信念[8];作業(yè)療法可通過擴大患者的關節(jié)活動范圍,提高耐力,改善協(xié)調能力及精細功能,而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自理、自立能力,對減少殘疾,幫助患者重新回歸家庭及社會生活;平衡訓練可激發(fā)患者覺醒水平[9];此外,早期心理護理是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基礎,對緩解其不良情緒,調動其積極性,提高其依從性至關重要。經過為期2周的臨床護理,觀察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為(61.25±11.52)分,著高于對照組(46.74±10.08)分;其Barthel指數(shù)為(50.47±8.24)分,也明顯高于對照組(43.54±7.10)分;其顯效率、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53.33%、90.00%,均高于對照組26.67%、66.67%(P<0.05),與岳陽[10]報道一致,該報道中護理組有效率為88.6%,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的;護理組的肢體功能評分為(64.31±14.34)分,也顯著高于對照組;護理組Barthel指數(shù)為(23.45±3.39)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及肢體運動功能評分與相關報道比較(P>0.05)。但該研究觀察組Barthel指數(shù)更高,生活自理能力更強,這可能與該研究增加作業(yè)療法、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等更為實用的康復訓練內容有關。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伴偏癱患者施以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提高自理能力,值得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許孝梅,耿利瓊.腦卒中偏癱病人肢體功能早期康復護理進展[J].全科護理,2014,12(11):979-981.
[2]? 甘文杰,彭瑩瑩,歐陽衛(wèi)怡,等.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7,12(6):142-144.
[3]? 武桂榮.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9(11):224-225.
[4]? 王靜.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31):254.
[5]? 史小燕.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恢復功能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7,10(2B)141-142.
[6]? 何愛華.中醫(yī)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病人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6(22):161-162.
[7]? 熊慧琴.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16(5):118-119.
[8]? 王春蓮,石慧.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研究[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7,25(24):98-99.
[9]? 黃亞萍.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5):116-117,120.
[10]? 岳陽.護理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7,28(4):77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