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數碼相機風行中國還沒多少年,就敗給了拍照功能不斷進化、嘴邊胡子還沒長全的手機。尼康中國停產、奧林巴斯深圳工廠停產、卡西歐宣布退出卡片機市場,這讓當年把它們招商引資進來的人們不免失落。與此同時,科技的進步,幾乎每一個家庭的電腦里、手機里、移動硬盤里,都存儲著數不勝數的數碼照片。這些照片多到無處存放,多到主人都記不起在哪年哪月哪個地方拍的,甚至連一起親密合影的人,都忘記了是誰。我的家里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在這個照片如三春楊花柳絮一樣,多到令人發(fā)愁的時代,有一張缺失的照片,卻讓我30多年來一直耿耿于懷。它,就是我1983年初中畢業(yè)時的班級畢業(yè)合影。
1980年9月,通過初考、復試,我有幸成為河北省深澤縣重點初中營里中學“文革”后恢復招生的第一屆第1班的學生,這讓我們那個一千多人的小村子不再是“白點兒”(俗稱從未有學生考上重點的村子)。這足以令我和我的父母驕傲。我至今記得那個早晨,第一次獨自騎自行車馱著鋪蓋走出村口,并按父母囑咐,學著和端著飯碗蹲在村口吃飯的鄉(xiāng)親們禮貌打招呼的情景。也就從那一天早晨,一個年僅11歲的小男孩像一只風箏,開啟了離家求學、輾轉漂泊的人生之旅。
經過三年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寄宿式學習,1983年夏天,我以一流的成績迎來了初中畢業(yè),并激動地參加了畢業(yè)合影。但令我憂傷扼腕的是,我并沒有拿到畢業(yè)照。原因很簡單,畢業(yè)照需要交五毛錢工本費,而我,確切說是我們家,當時窮得就沒有這五毛錢??粗鴦e的同學喜洋洋地交費,領取照片,聚在一起嘻嘻哈哈地在繁密的小腦袋叢中尋找屬于自己的那一顆,一個因自卑而主動躲到一旁的少年被深深地傷害了。
當時真的那么窮嗎?真的。回望當初的1983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然過去四年多,撥亂反正讓中國的經濟社會已然發(fā)生巨變。但就像春雨從天空落下,需要一個過程,才能潤澤到植物的根系。記得當時,周邊束鹿縣(今辛集市)、晉縣(今晉州市)等縣因為發(fā)展經濟門路多,比如做裘皮、販水果,就比我們縣富裕一些。周邊耿莊鄉(xiāng)(當時還叫公社)、鐵桿鎮(zhèn)等鄉(xiāng)鎮(zhèn)發(fā)展經濟膽子大,比如做肥皂、開小加工廠,也比我們鄉(xiāng)富裕一些。周邊村子發(fā)展經濟想法多,比如做紙箱、種果樹,也比我們村子富裕一些。而我們家,就是在比較窮的縣比較窮的鄉(xiāng)比較窮的村子里。記得同班其他鄉(xiāng)的同學家,已被當時石家莊地區(qū)的《建設日報》作為“千元戶”宣傳。
是“千元戶”,不是“萬元戶”,我記得很清楚。一千元當時能做多少事,我并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初中寄宿周末回家,每周在學校食堂定五天的餐飯,一共僅花費兩毛錢一斤糧票。當然,班里只是我這樣,其他同學每周的花費應該是一塊四毛錢加七斤糧票。
記得有一天在機關值班,那是1995年秋天的一個晚上,當時我剛結束了在北師大和魯迅文學院合辦的作家研究生班的學業(yè),放棄了解放軍某總部的調令,應招從河北省調入天津開發(fā)區(qū)工作。一起值班的領導是一位老知青,或是閑來無聊,或是突出一下老資格,他跟我痛訴當年上山下鄉(xiāng)挖海河時忍饑挨餓的艱苦生活,并羨慕我在年輕時就趕上了國家的好時光。稍有直接或間接經驗的人都知道,出民工挖河,的確是當時最累的差事了。而我則平淡地說,比早年我在農村時要好,至少還有饅頭吃。他頗感詫異。但聽我講述了一周僅花費兩毛錢一斤糧票的經歷,他轉而安慰我說,你這的確比我還艱苦。
一個正在長身體的初中男生,一周僅花費兩毛錢一斤糧票,怎么可能呢?事實是這樣的:兩毛錢一斤糧票,可以兌換一斤飯票。一碗粥須花費一兩飯票,一個饅頭二兩飯票。我的一斤飯票分為五天,每天花費二兩,早晚各買一碗粥。中午菜湯是免費的,也就是開水兌了點醬油。主食呢?我們學校初中是重點,需住宿,高中不是,可走讀。我的主食就是由同村讀高中的學生,每天早上從家里捎過來。每天六個玉米面餅子,包在一塊毛巾里,早、中、晚各兩個。這當然也足以果腹,只是這玉米面的餅子,夏天放到晚上就有點餿了,我照吃不誤。冬天放到晚上就凍結實了,掰開泡粥里,溫吞吞也就吃了。其他同學則是從食堂全部訂餐,主食都是饅頭,偶爾有玉米餅子也是新鮮的熱騰騰的。至于菜品,奢侈的同學每周會從家里帶來炒過的咸菜。也有家長一周中間來看孩子,帶些點心或自家做的好吃的。而我,這些就不要想了。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有的同學就對我說,你一定不是爹娘親生的,不然家里怎么會總讓你吃玉米餅子呢。我羞愧得無言以對。我知道家里也總是吃玉米面,白面只有來親戚客人或逢年過節(jié)才能吃上。
1983年夏天,就是在這樣窘迫的家庭經濟狀況下,我與那張畢業(yè)合影失之交臂,成為經年的隱痛。記得當時,家里大人說沒有錢交,就別要了吧。我也就沒再堅持。我知道父母的艱難。那時的農村,借錢,借糧食,都是常事。但前提是得有的借。家家都不富裕,有時借也借不到。記得最常見的是,家里有親戚來了,卻沒有白面了,于是就讓孩子拿個升子去鄰居家借。等自家有了去還的時候,一定要比借來的冒尖兒。這也算是艱難困苦時代民間養(yǎng)成的公序良俗。
忽如一夜春風來。真是這樣的,轉年,我們家里的日子一下就好過了。就像春雨落下來,終于濕潤到根系,就像澆地時壟溝里的水,終于流進了我們家的麥畦。1984年,我的母親因恢復政策,重新成為教師,有了固定的收入。我的父親也做起了小生意,案頭的錢匣里總有不停的流水。當我再次初中畢業(yè)需要交照片費的時候,父親豪爽地從錢匣里拿出了遠超我需要的數目。這一年的畢業(yè)照,我不僅有了全班的畢業(yè)合影,還和要好的同學單獨照了合影。
說起1984年為何再次初中畢業(yè),需要解釋的是,1983年初中畢業(yè)時,為了及早減輕家庭負擔和“農轉非”,我報考了中專且通過了初考。但當年全縣只有一個中專招生指標,我在復試時沒有考上。校領導和老師們很為我惋惜,于是給我父母建議,回校復讀一年,再考重點高中或中專。我的父母聽從了學校的建議,我便回校又讀了一年初三,也就有了1984年的初中畢業(yè)合影。
時移世易,1984年我初中畢業(yè)時,縣里中專招生的指標已經多起來。我填報的志愿是中師,記得我的分數比省重點高中多出36.8分,比中師要多出66.8分。當時嚴格規(guī)定,高中和中師兩個志愿只能取一,不能交叉錄取。中師的錄取通知書剛發(fā)下來,就有人到我家游說,建議我父母讓我放棄中師,明年重新考省重點高中,上大學。如果上個中師,教個小學,就把我“糟?!绷恕?/p>
這次,我們家沒再聽別人的。我自覺也沒有“糟蹋”了。隨著國家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基層農村學子的出路也不斷擴大增多,也給各類人才的發(fā)展搭起多種成功的階梯與橋梁。我后來通過了高教自學??瓶荚嚕诹吮究?,因為一直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且有作品出版,又經專家推薦,考入了北師大與魯迅文學院合辦的作家研究生班。一個沒有上過高中,沒有上過全日制大學的人,竟然成了正式的研究生,帶工資脫產進京,在中國作家進修的最高學府攻讀文藝學碩士,靠的就是這些通道。因此,我充滿感恩。每當聽到有人因沒有考上理想學校,沒有走上理想人生道路而追悔地說,如果讓我重新來過我會如何努力時,我都為自己走過的道路暗自捏一把汗。因為,我不敢重新來過。中師沒畢業(yè)就開始自學大專,大專畢業(yè)證還沒拿到就考上本科函授,本科畢業(yè)剛剛夠報考條件就上了研究生,這其中,一環(huán)連不上,就都斷了。
當然,1984年這張畢業(yè)合影,依然彌補不了1983年那張合影的缺失。那張是我初中三年同班同學的合影,這張只是初三一年同班同學的。那張是我們重點初中第一屆第1班,這張已經是第二屆第3班了。
好在,高科技的進步,電子產品的普及,不只是給我們提供生活的便利,還能彌補心靈的遺憾。在初中畢業(yè)30多年之后,當年第一屆第1班的一位愛好攝影也愛搜集史料的同學,把我們1983年的那張畢業(yè)合影通過電子掃描儀做成了高清電子版,并傳到了班級QQ群相冊里。哈,這下可方便多了,不僅便于儲存,還可以隨意放大,比在紙質照片上找人容易多了。拿到這張電子照片,我壓在心底30多年的隱痛,才略感到一絲撫慰。
只是,流光容易把人拋。30多年過去,當年照片上的那些少男少女,如今都已是人到中年的人妻人母人夫人父,甚至,有的已有了孫輩當了爺爺。令人慚愧的是,30多年不見,有的竟認不出模樣,有的也叫不上名字?,槵槙曉诙?,艷艷韶光已遠。回首往事,令人無限唏噓。
而社會依然在進步,不舍晝夜。家里的電腦、手機、平板等設備里依然存儲著刪不勝刪的數碼照片,我常為它們的無處安放、無暇整理而發(fā)愁。凡是涉及到兒子的照片,一定優(yōu)先存儲好,生怕一鍵下去,誤刪了,給孩子造成記憶里難以彌補的遺憾。
(陳麗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天津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天津市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中國新經濟文學”理論創(chuàng)建者。出版有文學理論《中國新經濟文學概論》、長篇小說《開發(fā)區(qū)人》、現代詩集《城市里的布谷鳥》、散文集《給枯干的花澆水》、舊體詩集《枕河樓集》等十幾部作品。)
編輯:劉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