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音,鐘咪,饒美榮,曾芬
(無錫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無錫214041)
皮膚鱗狀細胞癌(CSCC)是第二種最常見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為老年人中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由于人口老齡化和紫外線照射增加,其發(fā)病率不斷上升[1]。CSCC患者手術(shù)預后較好,但是其早期較易被忽視,而晚期CSCC患者腫瘤浸潤較深,常伴有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增加了手術(shù)難度,預后較差[2,3]。目前,CSCC發(fā)生發(fā)展的確切分子機制仍然未知,且尚未有針對CSCC治療的標準靶向治療藥物及靶點[4]。因此,研究CSCC發(fā)生發(fā)展的分子機制,進一步尋找CSCC新型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點,對于提高晚期CSCC患者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質(zhì)量具有重要意義。BAG-1是近年Cutress等[5]發(fā)現(xiàn)的與Bcl-2蛋白結(jié)合的一種新抗凋亡基因,其可以通過與多種細胞靶蛋白相互作用發(fā)揮抗凋亡作用,而且通過調(diào)控多種信號通路參與細胞的轉(zhuǎn)錄、增殖、遷移[6,7]。研究發(fā)現(xiàn),Bcl-2結(jié)合抗凋亡基因1(BAG-1)在正常組織中不表達或低表達,而在食管癌、胃癌等多種腫瘤中高表達,并且其高表達與腫瘤細胞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8,9]。皮膚黑色素瘤中BAG-1高表達,可促進細胞增殖和抑制細胞凋亡[10],但是BAG-1在CSCC中的表達情況及其對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未見報道。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本研究以CSCC細胞株A431以及人正常永生化上皮細胞Hecate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BAG-1在CSCC細胞系增殖和凋亡中發(fā)揮的作用及機制,為發(fā)現(xiàn)CSCC基因治療靶點提供實驗依據(jù)。
1.1 材料 細胞:人CSCC細胞系A(chǔ)431和人正常永生化上皮細胞Hecate均購自美國ATCC細胞庫。細胞培養(yǎng)在37 ℃、5% CO2全濕度培養(yǎng)箱中,A431培養(yǎng)基為10%胎牛血清(FBS)的RPMI1640,Hecate培養(yǎng)基為10% FBS的DMEM-高糖。DMEM-高糖培養(yǎng)基、RPMI1640培養(yǎng)基、FBS購自美國Gibco公司,MTS細胞增殖檢測、細胞周期檢測試劑盒、細胞凋亡檢測試劑盒、蛋白裂解試劑購自南京凱基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逆轉(zhuǎn)錄試劑盒、SYBR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yīng)(qRT-PCR)試劑盒等均購自日本TaKaRa公司。BAG-1、內(nèi)參GAPDH引物由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設(shè)計合成,TRIzol購自美國Invitrogen公司,兔抗人BAG-1抗體(ab32109)、兔抗人E3泛素連接酶鼠雙微基因2(Mdm-2)抗體(ab170880)、鼠抗人p53抗體(ab26)、鼠抗人Bax抗體(ab32503)、鼠抗人p21抗體(ab109520)、鼠抗人GAPDH抗體(ab8245)及BCA試劑盒購自美國Thermo公司。BAG-1敲減病毒由上海吉凱基因公司包裝合成。
1.2 分組及處理 人CSCC細胞系A(chǔ)431細胞呈對數(shù)生長期時將細胞鋪至六孔板,貼壁24 h后,按說明書將Ploybree與無有效序列的慢病毒空載體(對照組)及BAG-1抑制慢病毒載體(抑制組)感染至細胞中,放至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12~16 h更換新鮮培養(yǎng)基。
1.3 細胞中BAG-1 mRNA表達的檢測 采用qRT-PCR法。采用TRIzol法裂解細胞提取總RNA。將RNA逆轉(zhuǎn)錄成cDNA,并進行熒光定量PCR。引物序列:BAG-1: F:5′TGAGAAGCACGACCTTCATGT3′, R: 5′GGAACCCCTATGACCTCTTCA3′;GAPDH:F: 5′ GGAGCGAGATCCCTCCAAAAT3′, R: 5′GGCTGTTGTCATACTTCTCATGG3′。以GAPDH為內(nèi)參基因。每個樣品設(shè)置3個反應(yīng)復孔,按兩步法進行反應(yīng),94 ℃變性,65 ℃左右退火與延伸,分析各樣品的循環(huán)閾值(Ct),用2-ΔΔCt法分析各組實驗數(shù)據(jù)。重復實驗3次。
1.4 細胞增殖活力的檢測 采用MTS法。感染病毒72 h后的各組細胞以每孔1 500個細胞、150 μL培養(yǎng)基接種于96孔板中,每組設(shè)6個平行復孔,放至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分別在鋪板后第0、1、2、3、4天,各孔加入MTS工作液30 μL,培養(yǎng)箱中孵育2 h后,掃描酶標儀490 nm波長處測吸光度(OD值)。
1.5 細胞克隆形成能力的檢測 采用細胞克隆增殖試驗。收集感染病毒72 h后的各組細胞以每孔200個細胞、2 mL培養(yǎng)基接種于6孔板中,每組設(shè)3個平行復孔,放至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2周左右,肉眼觀察到克隆團時,棄掉培養(yǎng)基,PBS洗3次,甲醇固定15 min,晾干后加入蘇木素1 mL染色30 min,雙蒸水沖洗后晾干,掃描拍照,計數(shù)肉眼可見克隆團。
1.6 細胞周期的檢測 采用流式細胞術(shù)。收集感染病毒72 h后的各組細胞,每管6×105個細胞,PBS洗3次后,70%乙醇固定24 h,PBS洗2次后,加入PI染色工作液500 μL(PI儲存液12.5 μL,RNase儲存液5 μL,緩沖液482.5 μL),混勻后37 ℃溫箱中避光孵育30 min。PBS洗1次后,流式細胞儀檢測分析各周期細胞數(shù)。重復實驗3次。
1.7 細胞凋亡率的測算 采用流式細胞術(shù)。用無EDTA的胰酶收集感染病毒72 h后的各組細胞,每管1×106個細胞,PBS洗3次后,加入染色工作液500 μL(Binding Buffer 490 μL, PI 5 μL,F(xiàn)ITC 5 μL),混勻后避光室溫孵育15 min。PBS洗1次后,流式細胞儀檢測分析凋亡細胞百分數(shù)。重復實驗3次。
1.8 細胞BAG-1、Mdm-2、p53、Bax和p21蛋白的檢測 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感染病毒72 h后的各組細胞,每孔加入蛋白裂解液500 μL(蛋白酶抑制劑5 μL和磷酸酶抑制劑5 μL),超聲裂解30 min,4 ℃、12 000 r/min離心30 min,將上清轉(zhuǎn)移至新的EP管中,BCA試劑盒測蛋白濃度,煮沸變性后,每孔50 μg蛋白進行SDS-PAGE電泳,經(jīng)濕轉(zhuǎn)將蛋白轉(zhuǎn)移至PVDF膜,8%脫脂牛奶封閉2 h,加入Mdm-2、p53、Bax和p21 一抗4 ℃孵育過夜,TBST洗3次后,二抗孵育室溫孵育1.5 h,ELC化學發(fā)光法曝光條帶,掃描拍照。蛋白條帶灰度值采用Quantity One V4軟件進行分析。結(jié)果重復3次。
2.1 細胞中BAG-1的表達比較 A431細胞、Hecate細胞中BAG-1 mRNA相對表達量分別為13.10±0.24、1.00±0.10,BAG-1蛋白相對表達量分別為8.54±1.13、1.00±0.10。A431細胞BAG-1 mRNA及蛋白相對表達量均高于Hecate細胞(P均<0.05)。抑制組A431細胞中BAG-1的相對表達量(mRNA 0.24±0.04,蛋白0.36±0.04)低于對照組(mRNA 1.00±0.10,蛋白1.00±0.10)(P均<0.05)。
2.2 各組細胞增殖活力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抑制組細胞增殖活力降低(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細胞增殖活力比較
2.3 各組細胞克隆形成能力的比較 抑制組細胞細胞克隆團數(shù)目[(62.02±12.58)個]高于對照組[(263.11±15.28)個](t=12.410,P=0.028)。
2.4 各組不同細胞周期分布及細胞凋亡率比較 兩組細胞周期分布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5.24,P=0.013)。與對照組比較,抑制組G1期細胞百分比高,S期及G2期細胞百分比低(P均<0.05),細胞凋亡率升高(P<0.05)。見表2。
表2 各組不同細胞周期細胞分布及細胞凋亡率比較
2.5 各組Mdm-2、p53、Bax和p21蛋白表達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抑制組p53、p21和Bax蛋白表達增加,Mdm-2蛋白表達減少(P均<0.05)。見表3。
表3 各組Mdm-2、p53、Bax、p21蛋白相對表達量比較
CSCC好發(fā)于頭面部等被紫外線照射的部位,不僅影響美觀,還嚴重威脅其生命健康[11]。CSCC具有高侵襲性和遠處轉(zhuǎn)移的特性,使得標準化療和放療對晚期患者的療效有限,因此一些學者開始研究CSCC的基因組背景,尋找新的治療CSCC的可行靶標[12]。BAG-1基因位于染色體9p12,其編碼的BAG-1蛋白屬于抗凋亡蛋白家族成員,為一種多功能蛋白,通過蛋白與蛋白相互作用的方式與核受體激素、絲氨酸/蘇氨酸激酶等多種靶分子結(jié)合,影響靶分子的功能[13,14]。研究證實,BAG-1在正常組織中多不表達,其表達多在腫瘤中。劉鋼[15]研究發(fā)現(xiàn),BAG-1不僅在甲狀腺癌組織中的表達高于癌旁組織,并且其高表達與腫瘤分化差、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及高臨床分期有關(guān)。在結(jié)直腸癌中,BAG-1高表達可作為判斷腫瘤預后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其在伯基特淋巴瘤細胞中高表達,促進細胞增殖,而在CSCC中的研究未見報道,因此我們以CSCC細胞株A431為工具細胞,以期研究BAG-1在CSCC細胞系中的表達情況,以及是否具有生物學功能。
q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檢測結(jié)果發(fā)現(xiàn),BAG-1在CSCC細胞系A(chǔ)431中相對表達量高于人正常永生化上皮細胞Hecate,提示BAG-1在CSCC中高表達,可能為CSCC的候選癌基因。進一步我們采用基因敲減效率較高的敲減病毒感染細胞技術(shù),抑制A431細胞中BAG-1基因的表達后,MTS檢測細胞活力下降、平板克隆檢測細胞克隆形成能力減弱,提示細胞增殖受到抑制。BAG-1為具有促進細胞增殖的驅(qū)動基因,細胞周期紊亂和失控會導致細胞異常增殖,進而導致腫瘤發(fā)生,CSCC也不例外,由此我們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BAG-1對CSCC細胞周期的影響,發(fā)現(xiàn)抑制BAG-1后,G1期細胞增多,與Enthammer等[10]研究結(jié)果類似,即干擾BAG-1的表達,可通過將黑色瘤細胞阻滯在S期而抑制細胞的增殖。BAG-1是凋亡相關(guān)基因。Wang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BAG-1在順鉑誘導的肺腺癌細胞凋亡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我們同樣檢測了BAG-1對CSCC細胞凋亡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抑制BAG-1的表達后細胞凋亡增多,表明BAG-1對CSCC細胞周期增殖和凋亡均有作用。
明確了BAG-1在CSCC細胞中發(fā)揮的具體生物學效應(yīng),我們進一步研究其作用的機制。p53基因是較早發(fā)現(xiàn)的最重要抑癌基因之一,與細胞周期的調(diào)控、細胞凋亡、細胞分化等生物學功能密切相關(guān)。在正常生命活動中細胞內(nèi)的p53蛋白含量較少,當細胞受到外界刺激存在DNA損傷時,應(yīng)激信號會觸發(fā)細胞的p53蛋白含量增多,引發(fā)下游信號一系列變化,與細胞周期調(diào)控通路有關(guān)的p53/p21會使細胞阻滯在S期,進行DNA損傷的修復,以維持細胞正常周期進行,如DNA損傷修復失敗,則啟動與凋亡有關(guān)調(diào)控通路;p53/Bax促進異常細胞的凋亡,而原癌基因激活或有害因素持續(xù)刺激時,細胞內(nèi)p53蛋白含量調(diào)節(jié)失控,不能發(fā)揮其正常生理作用而導致細胞周期紊亂、細胞凋亡異常。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抑制BAG-1表達后,細胞中p53、p21、Bax蛋白表達增多,表明BAG-1通過p53信號通路調(diào)節(jié)CSCC細胞增殖與凋亡。研究報道,p53主要被Mdm-2調(diào)節(jié),Mdm-2可通過泛素化降解p53蛋白量和直接抑制p53的轉(zhuǎn)錄活性。同時Mdm-2與p53結(jié)合形成一個精密的負反饋調(diào)節(jié)環(huán),即其與p53形成p53-Mdm-2復合物,抑制p53介導的抑癌作用,而p53則能促進Mdm-2蛋白合成,參與細胞周期調(diào)控、細胞生長及凋亡等過程。本研究中抑制BAG-1的表達,Mdm-2表達減少,p53蛋白表達增多,表明BAG-1調(diào)控Mdm-2是p53介導的CSCC細胞增殖和凋亡的關(guān)鍵基因。
綜上所述,BAG-1在CSCC細胞中高表達,通過調(diào)控Mdm-2/p53信號通路促進細胞增殖和抑制細胞凋亡,本研究為CSCC發(fā)生分子機制研究提出新的實驗室依據(jù),為CSCC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干預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