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特殊教育學校 劉丹丹
智障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F(xiàn)實生活中,他們智力低下,行為障礙明顯,自信心缺失,面臨著各種生存、發(fā)展問題。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適應課程標準》指出:培智教育以提高智障學生的生活能力為目的,培養(yǎng)學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簡單家務勞動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之盡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公民。所以,必須從生活適應課程入手,滿足智障學生的生活需求,不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耙匀藶楸尽?,遵循智障兒童的實際狀況和成長規(guī)律,促進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fā)展,培養(yǎng)有效生活適應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乘坐公交車》這一課例以“乘坐公交車”這一基本活動為內(nèi)容,通過認識、模擬、實踐,幫助智障兒童在體驗中學會“乘坐公交車”這一基本生存技能。這一課例以其開放的生活化教育模式給了智障兒童最寬松的交流環(huán)境,最真誠的交流對象,最有效的體驗環(huán)境。他們在純生態(tài)氛圍中充分了解自我,扎實訓練語言,本真釋放情感,積極展示個性。
盧梭曾說過: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所以,智障兒童作為特殊的群體,也應有獲得關照、得到關愛的權利。他們思維遲鈍、行動遲緩、活動空間狹窄,“生與死”這一生命歷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觀規(guī)律對他們而言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和普通學生相比,他們更容易孤獨,更可能遇到危險,遇到危險時,更難以順利逃生,于是,引導他們珍惜生命,學會保護生命就顯得尤為重要。
基于生活適應力提升的“乘坐公交車”這一課例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我們發(fā)現(xiàn)智障兒童只有掌握了站臺(路線)知識、行走本領、溝通交往,才能從封閉的課堂走進嶄新、立體的世界。同時,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闡述、傳達自己對生命的尊重與欣賞,也能間接使學生懂得“安全乘車、珍惜生命;禮貌乘車、豐滿生命”的重要意義?!冻俗卉嚒愤@一課例就是通過知識學習、情景模擬、社會實踐等環(huán)節(jié),讓智障兒童學會乘車技能,到達自己的目的地、理想地。
《乘坐公交車》這一課例含七個板塊:大眼看世界、我們來挑戰(zhàn)、快樂學習屋、趣味游戲場、社會實踐吧、生活萬花筒、我為你點贊。懷特海曾說過:“沒有興趣,就不會有進步?!币陨习鍓K的設定恰恰是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兒童的興趣出發(fā),讓他們能盡早地進入課例環(huán)境。
第一部分“大眼看世界”,以一首簡單押韻的兒歌,闡述了乘坐公交車的步驟、注意事項;第二部分闡述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目標;第三部分為“快樂學習屋”,包括“我是乘車小能手”“我是小小安全員”,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述如何乘坐公交車和掌握乘車時的安全知識;第四部分“趣味游戲場”,教師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參與“乘車我能行”游戲活動;第五部分“社會實踐吧”,通過學生參加乘坐公交車的實踐,發(fā)展學生乘車技能、禮貌表達自己想法的生活能力;第六部分“生活萬花筒”,主要是總結和歸納乘坐公交車的步驟,上車、乘車過程中及下車時的相關安全知識;第七部分“我為你點贊”,主要是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參與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激勵評價。其中,掌握乘坐公交車的步驟、乘坐時的安全,培養(yǎng)學生乘車技能,是本課的重難點。
基于生活實際需要,本課分四個課時來進行教學。
幫助智障兒童提升生活適應能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因此,教師要以生活為舞臺,開展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將已經(jīng)掌握的技能運用到真實的社會活動中,形成從課堂到社會的知識遷移,進一步完成智障兒童在生命領域、生命價值方面的突破。
鏡頭1:來到公交站臺,帶領學生觀察,認讀起點站、所經(jīng)站點、終點站站名,認識車輛開往方向等。他們一個個沒有大聲喧嘩,而是認真地找到所在的站點,明白了要去的地點,掏出硬幣排著隊準備依次上車。
鏡頭2:在上車過程中,學生們和駕駛員叔叔有禮貌地問好,不爭搶座位,遇到需要幫助的乘客還能主動讓座。通過乘車體驗,學生們把平時所學一一展示、運用,他們的良好行為得到了駕駛員叔叔和乘客的稱贊。
鏡頭3:在經(jīng)過一個站點時,教師有意詢問學生“是否已經(jīng)到了下車地點”;在遇到顛簸的路段時,教師提醒學生抓緊安全桿;在學生看到有趣的建筑或美景時,教師提醒學生不要大聲歡呼,注意在公共場所的文明禮貌……教師相機發(fā)掘教育資源,幫助學生掌握完整、全面的乘車知識,讓其乘車能力趨于完善。
福祿培爾說過:假如你們希望以后在適當?shù)臅r候你們的孩子能夠幫助你們的話,那么就要及早地在他們身上培養(yǎng)活動的本能。所以,將智障兒童帶到社會、帶進生活、帶入活動,我們所期盼的,他們所收獲的,都會是讓人出乎意料的,甚至是百倍、千倍的“報答”。
乘車的過程就是提升交往能力的過程,對于智障兒童來說,可以徹底改變長期埋藏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自卑,讓他們從內(nèi)心深處覺察到適應社會的真實性、迫切性,進一步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教師預設乘車環(huán)境并帶領真實體驗,都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開始可以將距離設定短些,之后再逐漸增長,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安全,又能讓智障兒童逐步找到成功感、幸福感。
智障兒童長期生存的空間狹窄,走出去融入社會的機會少之又少。這首先是因為他們自身情況的特殊性,其次是家庭的教育理念、教育條件不足,所以,教育者更應該牢牢把握好生活這一重要陣地,幫助智障兒童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得到社會認識力、生活自理力的最大提高。
“乘坐公交車”是智障兒童安全出行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未來他們體驗社會生活的常態(tài)化“技能”。這一提升,從某個角度而言就是生命價值的有效提升,能幫助智障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在每一步的適應和體驗中,也許看不出明顯的變化,但積少成多的美麗成長不會遙遠。
生活適應力的有效提升既是生命質(zhì)量的重要體現(xiàn),又是生存價值的美麗升級。從此,生活里會出現(xiàn)智障兒童更多燦爛的笑臉和動聽的聲音。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身邊的每一個生命,相信每一個學生的智慧與能力,合理主導,智慧引導,幫助學生主動參與,積極發(fā)展。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適應力課程才會洋溢生命的激情,當然這也是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本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