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霞
開春后,隨著溫度的回升,小麥進入快速生長發(fā)育階段,各種病蟲草害也進入發(fā)生危害期。春季小麥病蟲草害主要有全蝕病、紋枯病、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漿蟲、紅蜘蛛、麥葉蜂、蚜蟲、雜草等,針對主要病蟲草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我們制定了其防治技術。
1.小麥全蝕病:全蝕病是一種土傳病害,具有傳播快、防治困難、不易根除等特點,主要危害小麥根及莖基部,嚴重時植株生長遲緩,在5月下旬濕度大時在小麥莖基部形成黑腳白穗,造成植株成片死亡。小麥全蝕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土壤傳播、糞肥傳播和種子調運傳播。其防治措施主要有:一是嚴格執(zhí)行植物檢疫制度。在小麥良種繁育田、留種田要嚴格執(zhí)行產地檢疫制度,發(fā)生小麥全蝕病的田塊不準作種子用。同時,也不準從發(fā)病區(qū)調入種子,或病區(qū)的種子外調,以防止病情進一步擴展蔓延。二是采取輪作倒茬、選種抗病品種、深翻倒土、增施肥料等農業(yè)防治措施。小麥可與甘薯、棉花、綠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輪作。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水旱輪作。豫北地區(qū)推廣的小麥優(yōu)良品種中,矮抗58、鄭麥366、周麥22等品種較耐病,可因地制宜選擇種植。小麥播種前,將土壤深翻40cm,以減少土表層菌源量,并結合增施無病菌的有機肥和磷肥,每畝施有機肥3-4m3,過磷酸鈣50千克。三是采取藥劑防治:(1)藥劑拌種。一般發(fā)病情況下,每10千克種子用2%立克秀濕拌種劑10克(有效成分0.2克)。拌種時,先按推薦劑量稱量出自己的種子所需立克秀的量;再按10千克種子用水0.15-0.2升(約合150~200克)的比例,稱出所需的水量;將所稱的藥劑用所稱的水合成糊狀(通常10千克種子所用糊狀藥劑的體積為0.2升),再將所需的種子倒入并充分攪拌,務必使每粒種子都均勻地沾上藥劑,拌好的種子放在陰涼處晾干后即可播種。用立克秀包衣或拌種處理的種子,在播種時要求將土地耙平,播種深度一般在3-5厘米左右為宜。(2)噴藥防治。小麥播種后20-30天,每畝使用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200克兌水60千克,順壟噴灑,翌年返青期再噴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蝕病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銹病。
2.小麥紋枯病。紋枯病主要危害小麥莖基部及根部,在葉鞘部位形成云紋狀病斑,影響?zhàn)B分和水分的吸收,后期形成白穗。防治紋枯病以三唑酮防治效果最佳,用藥時期以返青至起身期最佳,拔節(jié)期應繼續(xù)補治,一般每畝用20%的三唑酮乳油80—100毫升對水60千克以上。也可用5%井岡霉素每畝150—200毫升對水75—100千克噴麥莖基部防治,間隔10—15天再噴一次。
3.小麥白粉病、銹病:在小麥葉片上產生白色粉狀霉層。防治小麥條銹病要按照“準確監(jiān)測、帶藥偵察、發(fā)現一點、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時控制零星病葉和發(fā)病中心。白粉病防治指標為病葉率5%。葉銹病防治指標為病葉率10%。每畝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克,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0~60克,或25%丙環(huán)唑乳油30-35克,或30%戊唑醇(得惠)懸浮劑10-15毫升、對水50千克噴灑,7-10天噴藥一次。
4.小麥赤霉?。宏P鍵要抓好抽穗、揚花期的噴霧預防,否則后期易造成“白穗”。赤霉病以預防為主,穗期如遇連陰天氣,在小麥揚花10—20%時,每畝用80%多菌靈超微粉50克,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100克對水后,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
5.小麥紅蜘蛛:麥田紅蜘蛛市尺單行達到200頭時,每畝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8-10毫升,對水40千克噴霧防治。
6.麥葉蜂:防治適期應掌握在三齡幼蟲前,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噴霧,每畝用藥液60-70千克。
7.小麥蚜蟲:當苗蚜百株達200頭時,穗蚜百株達500頭或益害比1:150以下時,每畝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15克,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克,或40%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80毫升,對水50千克噴霧。為提高防效,可用機動彌霧機低容量(15千克水/畝)噴霧防治。
8.小麥吸漿蟲。蛹期(4月中旬左右,具體時間以調查決定)每小方(10厘米×10厘米×20厘米)有蟲蛹2頭,或成蟲期(小麥抽穗揚花期)10網復次捕到成蟲10~25頭,或用兩手扒開麥壟,一眼能看到2~3頭成蟲時,需要防治。蛹期每畝可用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或辛硫磷顆粒劑2-3千克,摻細土25千克,均勻撒于地表,撒后及時中耕澆水;成蟲期每畝可用40%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0-80毫升,兌水50千克噴霧,也可用80%敵敵畏80-100毫升拌適量麥麩或細土在傍晚撒于田間,熏蒸防治。
9.春季麥田地下害蟲主要是金針蟲,可用50%辛硫磷乳油每畝40—50毫升噴麥莖基部,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150—200毫升兌細砂30—40千克撒施地面并劃鋤,施后澆水防治效果更佳。
10.化學除草:春季麥田雜草種類主要有豬殃殃、播娘蒿、薺菜、婆婆納、野燕麥等,其中豬殃殃、播娘蒿、薺菜占98%以上。為提高除草效果,應根據雜草種類選擇除草劑種類,保證對小麥及種植的相鄰作物和后茬作物安全。以闊葉型雜草(播娘蒿、薺菜、豬殃殃、牛繁縷、婆婆納等)為主的麥田宜選擇45.9%麥施達(雙氟、滴辛酯)懸乳劑每畝40毫升除草劑。禾本科雜草,以看麥娘、野燕麥為主的麥田可選7.5%優(yōu)先(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劑劑每畝12.5克作為防治藥劑。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混生麥田,應分次使用對應的除草劑,不能隨意混配。施用除草劑時要嚴格控制用藥劑量,確保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嚴格按稀釋倍數加水,不可隨意減少水的用量。要采用兩次稀釋法,即用少量的水先溶解藥劑攪勻,再倒入噴霧器攪拌均勻。在噴灑時要注意周到、均勻,不重噴,不漏噴,所有的雜草上都要噴上除草劑,否則會徒勞無效;如果除草劑用藥量過大,會使作物產生藥害,造成污染,甚至對后茬作物造成不良影響;若劑量過小,對雜草防治效果差,起不到除草保麥的作用。因此,在施用除草劑時一定要嚴格掌握劑量,要適當加大用水量,每畝所噴施稀釋后的除草劑藥液以30—45千克為宜。
(作者單位:455000 河南省安陽縣農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