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白中美貿易爭端的導火索點燃以來,光上證指數就從最高點跌落了25%,算來約有8.7萬億人民幣的市值灰飛煙滅,深證成指同樣,同期大約損失了5萬億元。兩市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里,累計市值損失超過10萬億元。有趣的是,7月6號,美方正式實施了對中國部分商品增加關稅的政策,至7月9日的兩個交易日,A股卻都上漲,尤其是7月9日,上證指數平量上漲2.47%,創(chuàng)業(yè)板平量上漲2.64%。成交量沒有明顯異常,意味著應該沒有特別的資金進場支持。很多人都認為之前的市場反應過度了。
歷經數月,上證指數從3587點跌到了最低2691點。在這波小熊市當中,汽車行業(yè)又表現如何呢?可以說跟行業(yè)一樣,有著強烈的兩極分化。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雖然汽車是被特朗普點名最多的行業(yè),但A股此輪下跌的中心并不在整車制造業(yè),而在高科技行業(yè),其中汽車業(yè)的高科技領域,包括動力電池、汽車電子、5G概念、無人駕駛都在漩渦中心。最近兩個交易日市場反彈,急先鋒也是這些高科技股。在整車制造產業(yè)中,即有市值損失大的,也有受影響不多的。綜合來看,下游的經銷商損失都不小。廣匯汽車從去年11月的9.45元已經跌到了7月6日的4.77元,跌幅49.5%。龐大集團更是跌跌不休,最低價1.64元已經接近仙股了。
上游零配件企業(yè)當中,華域汽車、福耀玻璃和濰柴動力表現較好,跑贏指數。整車制造企業(yè),兩極分化比較嚴重,但是也可以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我們發(fā)現以SUV品類為主的企業(yè),股價跌幅比較多。而以轎車為主的車型,或者說轎車和SUV分布更平衡的整車企業(yè)股價跌幅較少。
從中汽協2018年5月車市銷售數據上來看,轎車同比增長12.l%,SUV同比增長只有6.5%,轎車增長率大幅超過SUV,這在前幾年基本是不可想像的。
造成這種局面的趨勢,在過去半年多的時間里已經初見端倪。SUV晶類僅僅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就從增速50%-60%跌到了6.5%。這和近幾年,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商都在SUV領域發(fā)力,不斷地推出新車型投放到這個細分市場,造成供過于求局面不無關系。這樣的行業(yè)發(fā)展趨勢令投資者的喜好也發(fā)生了改變,尤其是一些押注SUV車型增長的投資者,可能會拋售手中的頭寸。
而如今來看,沒有孤注一擲,產品品類發(fā)展更為平衡的企業(yè),到細分市場突然遇冷時,它們受到的波及就更小,表現出來的市場韌性也更強。
無論是中美貿易爭端,還是我國加速去金融杠杠,對汽車行業(yè)的沖擊都是實實在在的,即便對實質的業(yè)務沖擊并不大,在資本市場的沖擊也會顯現出來,增加企業(yè)的融資成本。這無疑會使行業(yè)的集中度進一步加快。在這樣的市場環(huán)境中,不但考驗著車企的核心競爭力,也考驗著企業(yè)在價值鏈上的綜合能力,這其中就包括汽車的品類,和各主力車型的市場分布是否均衡。